分享

【河北作家】滹河旧韵之河畔恋柳 |刘善民

 古城文化界 2020-09-30

    滹河旧韵之河畔恋柳

          文||刘善民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秋天,随县里一个经济考察团到义乌参观学习,我们在当时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个货架上,发现了饶阳的柳编产品。那造型美观的花蓝菜架,熟悉可亲的编制工艺,勾起了我们的思乡之情。感动的同时,也惊叹在这个“国际商贸城”的前身,居然活跃着饶阳的柳条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饶阳的柳编很有名气,拿我村来说,它曾是集体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村里有六个生产队,每个队都有柳编组。车间很特别,就是在地下挖几个坑,用木头和秫秸棚上顶,俗称地窨子(窝棚的一种)。选择在这种环境作业,一是暖和(编做一般在冬闲时),二是不干燥,便于操做。工人都是本队的社员,一律挣工分。滹河边的人们有得是技术。泡条、编花、整形等,样样拿手。编出的菜篮、花蓝等,尤如精美的艺术品,既耐用又乖巧。至于销路,一般都是交县外贸公司统一运往外地,据说有的还漂洋过海,卖给外国人。所以,外贸的人来了,要特殊招待,到河里捞新鲜的鱼,找手巧的老太太做饭,炒洋鸡蛋,秫面饼薄的能照见人。

      饶阳之于柳缘远流长。在清朝乾隆《饶阳县志》里,饶阳古代十景“柳堤环翠”便载入其中。明朝陕西商州学正石经世有诗:“沙堤烟柳势纵横,景印长河彻底清,四境红尘飞不到,分明翠水映金城。”

      史料称:嘉靖十五年,时任知县杨东山主持修建县城围埝,“周长八里,堤高一丈,阔一丈三尺,堤外木寨三道,品坑七层。”土埝栽了不少柳树。

      明万历年间,山西李守真到饶阳任知县,为使县城免遭水患,组织种树3000余株。每到春季,河堤两岸,绿柳翠蔓,莺歌燕舞。明末饶阳文人胡纯曾赋诗《柳堤怀古》:“清圆嘉树蔼融融,绿绕金城如画中。蔽日长条留戏马,干宵翠盖引飞鸿。何时饥馑容樵客,谁惜伶仃贷老翁。遗爱讴吟犹未泯,春阴十万总成空。

       有资料载:2007年,饶阳已故离休老干部徐夫亦曾赋诗抒怀:“饶城几经风雷烟,兵燹洪兽破翠环。凡事多是人作美,再现柳风桃花天。”可见饶阳古今文人贤士对柳树的欣赏和眷恋,也反映了这块土地与柳树的世代情缘。

       本人系六零后,土生土长的饶阳人。在我生命的轨迹中,浸泡着滹沱河的水,滚动着滹沱河的沙,也吹拂着依依不舍的绿柳青风。曾记得入学之初,美术启蒙的第一幅习作,就是《一棵树》。为增加对柳树的感性认识,老师领我们到河边游玩,手抚青条,细细讲述,印象深刻。在我们稚嫩的心田里,播撒着绿色的种子。真可谓:涂鸭碧彩描乡土,笃情金岸染童心。

      尽管我们笔下的作品歪歪扭扭,丑态百出,但每一片叶子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纯粹。天真的色彩里飘逸着村庄的影子。当年我们的村庄,遍地是柳树。街道、场院、房前屋后,有的孤立独枝,有的排列成行,有的成方连片,枝叶繁茂,煞是喜人 。尤其滹沱河沿那三百多亩柳林,从南到北蓊蓊郁郁,排列整齐。这是村上防洪抗沙的保护工程。是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人们盖房的木料家俱都来自这里。学生的课桌也是用林中的木料作腿,桌面是用那种用锯沫、洋灰混合而成的压缩板制做,一到阴雨天就泛潮出水。木腿也常常长出很高的芽子,但我们舍不得掰去这嫩绿的生命,待它长成粗壮的枝杈,老师就会强制我们用刀削去,以免影响学习。

    

       柳林是我们的第二课堂。一到课外活动,老师就把我们带到这里,做我们喜欢的游戏。那时的游戏,革命色彩非常浓厚,按现在的定义就是唱红歌,有时也会模仿革命样板戏,来几段“折子戏”,或学着电影的情节,模仿一段台词。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让我们每人用柳条做一个帽子,化装成志愿军,有的扮成美国兵,学演电影《奇袭》里面的“捉舌头”。既是一种乐趣,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百分之百的正能量,比现在的摩登舞强得多。

       那个时代时兴“勤工俭学”,每周都有劳动课,因而每年柳树绿了的时候,学校就会组织学生“打柳条”,自由结组,分赴林场,回学校撸去柳皮,晒干后分成等级,有的卖给生产队副业组,有的卖给外村。换回的钱除学校留用之外,按劳动成果奖励学生,用来买学习用具。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我们象笼中的鸟放飞到自由的树林,手舞足蹈,歌声飞扬,有时拧上一只柳笛,与飞来的鸟儿交流感情,与树上的蝉比试旋律。杨柳妩媚,花草含情,感到整个世界就是我们的。

      与柳林的亲密接触,不单单是游玩,年龄稍大时,便会借助林中资源,为家里赚一点收入。比如早起捅蝉皮 ,雨后釆蘑菇,秋末扫树叶,冬天捡干树枝等等,农家的娃娃从小就练就了勤劳持家的好习惯。

       河边有句老话“绿树成荫的村子就是好村子”。于此我村当之无愧。而这片林子的保护神 ,是那几十名老革命。他们一边护林,一边管理。晚霞红似火,夕阳照滹河。

        柳树,并不名贵,滹沱河也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河。但从古人的“柳堤环翠”到三百亩林场,人们对柳树的恋情不渝,洪沙愈守,岁月弥坚。不正体现了滹河百姓古朴纯厚、始终如一的固有品质吗?

刘善民,1963年10月出生,河北饶阳人,曾在原沧州军分区独立营、沧州武警支队服役,之后在饶阳县委机关、乡镇工作。现在衡水某事业单位供职,喜诗文,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

古城文化界

努力打造以纸刊,网站,微信平台三位一体。积极传播正能量,创办宗旨“立足古城,放眼八方,推介精品,惠及万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