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黄牛也要耕耘在土地上 ——记名山镇大梨树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兴庚

 玖恬 2020-09-30

58岁时,他被派驻到脱贫攻坚薄弱村大梨树村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那时是2018年8月,他是全县年龄最大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就是36年党龄,曾经任过乡镇党委书记,2017年为了培养和锻炼年轻人主动提出改任非领导职务的丰都县委党校原副校长王兴庚。

两年即将过去,大梨树村不仅实现了家家通了路、饮水入了户、产业致、就业计无数,环境变得酷,而且村级班子强如柱,“志智双扶”成效露。2019年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比2018年增长30.38%,达到14288元。这些变化,都离不开王兴庚的辛勤付出。

原本可以清闲一点的他,现在仍然奔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挖穷根,精准施策是关键

8月的大梨树村骄阳似火,热气蒸腾。刚入驻大梨树村,王兴庚就带领他的团队冒着酷暑,开始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的入户走访和调研。他心里的大梨树村是“皇城脚下”的大梨树村,梨树梨花漫山遍野,六业兴旺;他也预想过大梨树村环境艰苦,村民贫困。但调研发现,预想与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曾经全国闻名的蚕桑大村因为丰都县垃圾填埋场入驻引发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发展,导致该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没有几条像样的公路,有的村民小组还不通路;村民饮水困难,且莫说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大多村民依然靠种植水稻、玉米、红薯“三大坨”过日子,村里几乎没有致富支柱产业。

王兴庚说,“可算找到穷根了,但挖掉穷根,需要精准施策”。王兴庚和他的队员们开始制定脱贫攻坚规划时,才发现他们连一台办公的电脑都没有。王兴庚接连跑了好几个部门,才弄回3台二手电脑,总算实现了电脑办公。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协助村党支部抓党建促脱贫是主业。他与村党支部很快制定了抓党建促脱贫措施,加大村级班子建设力度,加强党员干部、巾帼妇女、社会乡贤和致富带头人四支队伍建设,引导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提出了“126”扶贫目标和“124”工作思路,先后制定了基础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发展,扶贫扶智扶志,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措施和方案。

思路和措施敲定,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干了。王兴庚开始多方奔走,争取资金和项目,为大梨树村的发展殚精竭虑,出力流汗。

“挖穷根,基础设施要先行”

“群众看到变化,群众才会信任你,才愿意跟着你干。”王兴庚说,“打通连贯全村的路网,实现院落通路;一户一策分散供水,解决饮水困难;加快人饮供水站建设和入户路规划,彻底解决群众饮水难、出行难。

修公路、解决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在缺乏资金。王兴庚与驻村队员们立说立行,八方求援,筹集资金。积极配合村支两委挖路架水,期间,他与队员天天蹲在工地上,督项目质量和进度,协助项目资金管理。

驻村以来,全村新修道路29条24.3公里,硬化道路14条10.2公里,整修和清洗供水池6座,新修蓄水250立方米人饮供水站1座,新修蓄水2000立方灌溉水池2口。

村民李永东说以前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出门,路上再也没有坑坑洼洼,又平坦又干净。路通了,我们产下的包谷、喂养的鸡鸭有人上门收购了,农民的东西也能买个好价钱了。

“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自来水,种庄稼也不怕天旱了,想想以前挑水喝的日子,那才叫个难。村民隆朝芳说,驻村工作队进来,是真心帮我们呀。

街道职工陈亚权说,他原来的帮扶对象说:“我们村里来了个王歘歘,他这个年纪还不是来混日子的个,现在看来,这老头还真能干成事”。现在,村里人再没有人叫他“王歘歘”,老老少少都亲切切地称他“校长”。

“挖穷根,产业发展是根本”

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是发展产业。大梨树村也不例外。

王兴庚与驻村队员和村党支部多方考察和咨询农业专家,多次引进企业家来村考察论证,最终确立了长短结合、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

长是长效,以发展香椿、沃柑等产业为主。短是见效快,以发展土豆、菌类和畜禽为补充。

很快,切实加强了200余亩香椿的管护,建立起了1000余亩沃柑基地、90余亩脱毒马铃薯基地和30个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发展“富丽生态鸡”,帮助小龙虾养殖项目。目前,正在引进黑皮鸡枞菌种植和“万头生猪”现代化养殖项目。

近两年的时间,大梨树村终于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看着发展很快,实则充满艰辛。王兴庚说:“为了说服村民把土地流转出来,他是费尽了唇舌,磨破了嘴皮。”一刘姓村民在产业发展动员会上,带领几个年纪较大的村民不依不饶,宁愿把土地荒起都不拿出来。动员会上他成了主角,似乎是他在主持开会。王兴庚通过讲政策、讲感情、讲农村和农业发展方向,好不容易才说服了村民!

为解决农户的马铃薯及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引进电商、联系超市、哥德陶瓷、名山中学等单位到村民种植基地,开展消费扶贫活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增强了村民种养殖信心。

目前,大梨树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个,采取“党组织+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一般农户”等形式,将产业发展与村民的利益紧密链接。村民不用出远门就能在基地打工,有一份务工收入,还能按股分红,分享产业发展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大梨树的产业发展,吸纳村民316多户,47户贫困家庭尽数进入利益链接,脱贫有了坚实的保障。产业基地仅村民在基地务工一项收入近3000元,村民杨智勇发展菌产业年近15万元。沃柑产业发展给该村带来1000万元的产值,人均增收3330元

“挖穷根,永远奔忙在路上”

“挖穷根,永远在路上,容不得停息。”王兴庚这样说。近两年来,他从没停止脱贫攻坚的脚步。

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他与队员们制定村规民约和各类评比办法,倡新风革陋习,带头改善村居环境,提升村民居住质量。他在本村讲授“扶智扶志”课,还到名山街道其它6个村和虎威镇6讲课10余场次。在疫情期间,他还八方求赞助2万余元,为村上安装了四个站点的应急广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帮扶就要帮最弱的。”

从驻村开始,王兴庚就注重帮扶最需要关爱的农户。农户孩子上学难,他帮助联系学校,农户家在办丧事,他送去慰问金;贫困户家缺炊具,他自费购买并送去。贫困户桑明福股骨头摔断了,他送去慰问金,帮助办理低保,申请D级危房改造,争取赞助为其购置了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贫困户王长成儿子在丰都中学就学,他联系企业每个月补助生活费用200元;贫困户郭德兰地坝泥泞,他联系企业送去一吨水泥;只要农户有销售愿望的一般农副产品,他都用高于市场价格买下,多半用于送人。这些都是小事,但对村民来说,却是暖心的大事。

大梨树村的每条小路,每个院落,王兴庚都留下了足迹,村里的沟沟坎坎,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唯独家人和他自己却很少顾及。小孙子严重骨折住院,直到痊愈出院后,他才顾得上去看望一眼;自己患心脑血管病多年,也顾不上休息,今年6月,实在撑不住了,才去住医院了一周,在病床上,也还在完善村民危房改造的表册。

他说,大梨树村的发展,利益于党的好政策,利益于历届村级班子持续发力,利益于党员干部共同努力,自己只是沧海一粟。作为一名老党员,就要把自己当成老黄牛,不停息的耕耘在土地上,让大梨树之花常开败,大梨树之果永结不衰。

现在,王兴庚还有一个没有了结的心愿:他要联合“土专家”和“洋专家”制定一个接地气的大梨树乡村振兴规划蓝图。

脱贫攻坚是战场,战士的使命,就是冲锋。王兴庚忘记了自己已年近六旬,是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