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阴的边界为何会是如今这样?

 沧海一粟1951 2020-09-30


江阴纪事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将自己的疆域领土进行有层次的划分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先生曾提出过,中国行政区划的有三个组成要素,即:幅员边界层级,而边界就是其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基于边界这个要素,周先生又提出了中国古代的边界划分往往呈现“犬牙交错”“山川形便”两种模式,它们往往是中央与地方相互博弈的结果。

有人说

江阴政区图像一只河豚

也像一把小刀

···

那么

江阴的边界是如何变成如今这样的?

澄 西 地 区

常州作为沿江城市,岸线长度和质量却一直制约着其港口发展,江苏沿江8个地级市10个港口中,常州港的自然岸线最短,能用做 港口码头的岸线只有8公里,其第一座万吨级码头直到1997年12月才投产使用,货物吞吐量也长期居于长江下游港口的末尾。

江阴的澄西四镇(街道),东西走向横插在常州头上,将常武的入江通道封得严严实实,常州民间不少人常 为此议论,认为江阴应分出一部分江岸。

其实翻开江阴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南北分裂时,往往却是江阴政治地位提高的时期。

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置江阴郡,下辖江阴、梁丰、利城三县,其中利城县辖区便主要是如今的澄西地区。

△南陈时期江阴地区行政区划图

科普一下,这个利城县原本是在如今连云港市赣榆县的,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大批国土沦丧,士民相继南渡,大多聚族而居。东晋南朝统治者为拉拢南渡士民,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的地名设置了一批州、郡和县,后世称为侨州、侨郡、侨县,用以安置北方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另立户籍,给以优待特权。

△南方的地,北方的名,可以看到南方政权设置了一大批侨州郡

东晋元帝初侨置利城县,治所在今江苏常熟市北部。永和年间(345-356)寄治京口 (今江苏镇江市)。后来,南方政权为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多次合并郡县,许多侨州郡县被省并,但在省并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江南的郡县,转移给侨州郡管辖,使得一些侨州郡县有了实际辖地。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利城县改为实土,移治如今的江阴市利港街道,辖区主要包含现澄西地区。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江阴郡,梁丰县和利城县并入了江阴县,此后虽有几次反复置废,但最终在武德九年(626年)的合并形成定局,澄西地区此后便一直成为江阴辖区的一部分。

澄 东 地 区

同样在隋开皇年间,江阴以东的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等五县先后并入常熟。此后一千多年里,两县一直相邻为伴。

到了明朝,两县江面相继出现紫鲚沙、横墩沙、关丝沙、蕉沙、刘海沙等众多小沙洲,到17世纪时连成片,被统称为“常阴沙”。至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江阴长山以东长江南侧疆域形成南沙、中沙、北沙三大块,江阴常熟的江涂边界已模糊,两县百姓都在此围垦。同时,江北的通州府认为该片沙洲应归其所有,不断有海门县农民上沙垦荒。因此,海门县垦农与江阴常熟的沙民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双方械斗不断。

咸丰年间,海门的顾七斤在南通团练使王藻的支持下于北沙占围沙田。同时,江阴人王关、曹龙持江阴县的滩照也来进行围垦,双方遂起冲突,大打出手。顾七斤贿请王藻驻通州的绿营军前来镇压,绿营军以剿匪为名追捕王、曹未果,烧毁民房甚多,制造了“绿营会剿”事件。此事后,江苏省府遂在北沙划定疆界,将金鸡港以西划作江阴县境,其中有西兴、常安等集市。

到了民国初,江阴常熟两地百姓联合,凭借江中沙洲与南边陆地距离近的优势,筑北夹坝截断了南侧江流。但这样一来,北侧通州府的江水流量就被增大了,如皋、通州一线江岸坍塌消减,当时的南通巨绅张謇焦虑之下电告江苏省长要其出面铲除北夹坝,但此坝已筑成半年多,再铲除不切实际,只好以北侧江岸崩塌为由,从中抽取些保坍经费。

此后因战乱、灾荒等原因,此地大量流民涌入,江阴常熟两县士绅虽建设了育婴堂、小学堂等公共设施,但此地行政、治安,教育等管理措施无力跟进, 水匪、帮派势力横行,社会问题突出。

战爆发后,常熟江阴先后沦陷,沙洲地区轮为三不管地带,逐渐成为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并建立了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

△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

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江阴东部分出一部分与常熟西北部的一部分组成新的城市沙洲县。江阴划出杨舍、后塍、塘市、德积、大新、中兴、晨阳、泗港、南沙,原计划划出的顾山、北漍得以保留。

△设立沙洲县时江阴析出部分。

澄 北 地 区

长江沙洲,同样影响了江阴北部的边界。

汉末三国时期,江阴长江以北形成沙洲,吴王孙权在此牧马,故被称为“马驮沙”,此后一直由江阴管辖。

两宋之交,岳飞率军抗金,后撤退至马驮沙。退兵过程中,北方大批难民与岳飞一同撤退,他们来到马驮沙后,见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便在这里安家落户,马驮沙由此人口大增。

△靖江市生祠镇岳庙。迁徙的百姓感念岳飞恩德,在此立祠建庙以瞻仰之。因所立祠庙于岳飞生前故名"生祠堂",生祠镇亦因此得名。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奉朝廷命令巡抚苏松的都御史滕昭认为马驮沙与江阴隔江相望,来往公事均须渡江,甚为不便,加上马驮沙又是捍卫吴地的江海门户,于是凑请朝廷将马驮沙从江阴分出,另外置县管理。成化帝阅后同意,为祈盼马驮沙从此河清海晏,安宁太平,赐名靖江。

△江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马驮沙设巡检司(类似公安派出所)进行管理

从此,江阴北部便一直以长江南岸为界。

澄 西 南 地 区

打开地图看一下,大家会发现江阴常州相交的一大片地区与周边其他地区相比较为沉寂,公路稀疏,塘河纵横且以“井”字形分布。这是为何呢?纪事君相信,这与此地消失的大湖——芙蓉湖有关。

《太平寰宇记》中所说:“上湖,一名射贵湖、芙蓉湖,一谓之无锡湖,在晋陵(今常州)、江阴、无锡三县界。”因湖中荷花生长异常茂盛,随改名芙蓉湖(另有湖形酷似芙蓉花而得名的说法)。曾经,芙蓉湖湖面广袤、碧浪滔天、南北相望百余里,是江南仅次于太湖的一片水域。据《芙蓉湖修堤录》记载:“芙蓉圩,本古芙蓉湖地,东通大江,南接龙山,西连云渎,北抵郡郊,中包芳茂、秦望诸山;烟波浩荡,相望百里。”

△魏嵩山先生《太湖流域开发探源》一书的插画。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时任晋陵内史的张闿让人在芙蓉湖开辟了百顷湖田,这是芙蓉湖最早的围湖造田记载。 而后数次朝代更迭、衣冠南渡,大量北方百姓南下江南,使得江南地区对耕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之芙蓉湖和太湖一样是浅水湖,时常发生水灾,所以人们开始尝试疏导芙蓉湖湖水,并围湖造田。

△宋朝时期的芙蓉湖已无北延秦望之麓、江南第二大湖的气势

宣德五年(1430),江南巡抚周忱筹资募工,发动湖周各县百姓在溧阳县的东部修筑了水坝,以阻挡河水流人芙蓉湖,又疏浚黄田港,将芙蓉湖水排向长江,水位下降后分筑大圩,得圩田10.8万亩。

△家在芙蓉湖畔的南宋著名宫廷画师吴炳《出水芙蓉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各县出工出力情况,周忱分配新得湖田,召集百姓进行开垦。江阴、武进、无锡三县在圩区的县界也基本定调。

江 阴 飞 地

鲜为人知的是,江阴在长江入海口还曾有一块飞地,即现如今上海崇明三岛中的横沙岛,其从 1888年至1949年一直是南菁书院(中学)的校产。

道光年间(1821—1850),横沙岛开始露出水面,受松江府川沙抚民厅管辖。但因早期的横沙岛是一片长满芦苇和野草的盐碱地,川沙厅无暇顾及,只是以低租租给沙民开垦种植,每年江苏布政司库所得不过甚微。

随着横沙岛面积不断扩大,光绪七年(1881),清廷准地方所奏,清丈新涨沙田招佃报卖,苏松地区富绅姚文楠、费学曾二人共同出资购入沙地两万多亩。光绪八年(1882),由时任江苏学政的黄体芳倡议,两江总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江阴南菁书院于次年建成。

△ 江阴中山公园内黄体芳左宗棠对弈像

南菁书院虽系官办,但办学经费需要自行设法解决。为敷开支,扩充院产增加收益成了书院当务之急。姚文楠、费学曾二人向南菁书院尽献其所购两万余亩横沙岛沙地,而这时江苏学政王先谦还另筹银6000多两,将横沙岛郁姓的 两万亩沙地及剩余的新涨滩地全部买进,于是横沙岛59600多亩沙地尽归南菁书院所有。光绪十四年(1888)清政府批准,沙田成了南著书院的恒产成为南菁书院校产。

书院为此设南菁沙务局,开始了对横沙岛的开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时任江苏学政的瞿鸿禨了解到南菁书院在横沙岛的沙田一直以较低的租息招佃农耕种,这使得他产生了因地制宜,在南菁书院兴办新式农学的想法。于是,他给光绪帝上了《南菁书院改学堂及办农学折》。在这份奏章中,他先表达了南菁书院应改为高等学堂的意见,接着着重向光绪帝阐述了自己要在南菁书院办农学并充分利用其所属沙田的考量,并在土地利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多条建议。

瞿鸿禨(左一)与王先谦(前排左三)等人合影

抗战时期,江阴沦陷,在今威海路绍耕里续办南菁沪校期间,学校经费极度困难,只能靠横沙沙田校产收得的田租贴补勉强维持。1949年上海解放,沙田全部交由当地人民政府接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