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文汇报:读画·听香

 稼穑居 2020-09-30

读画·听香

记不清是哪年哪月,我第一次走进苏州狮子林,假山奇石固然让我惊叹不已,园林艺术的韵味更让我称奇。在这座园林通向两侧回廊的边门上方,分别刻有“读画”“听香”两款题额。那时少不更事,看到这两款有悖于常识的题额,感觉有点怪怪的。谁都知道,“画”是看出来的,属于视觉范畴,怎能用口唇来读;“香”是闻出来的,属于嗅觉功能,又如何用耳朵来听?照此为文,岂不是“混淆视听”了吗?到后来,书读得多了,方渐渐悟出其中的堂奥。记得在阿拉伯民间故事中,看到过这样一个细节:一对情侣被囚禁,因嘴被封堵而不能用语言交流,只好眉目传情。一个用眼神作速写,一个用眼力作快读,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如今有个新词叫“确认过眼神”,如何确认呢,那也必须读得懂对方的眼神才行。

“读”在象形字典里属于舌族,金文中的言旁近似舌字,右边的“賣”是“牘”的省略,表示木简,借代书籍、文书,是声旁也是形旁。造字的本义,是将书籍、文书上的文字念出声来。《说文》的注释是:读,诵书也。“读”字的引申义,既不限于断句,也不限于朗诵;“读”的对象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山川风物,世道人心,所谓“无字之书”。

“听”在象形字典里属于口族,由口和斤(欣的省略)组成,最初读音为“yǐn”,造字的本义,是因高兴而张大嘴巴。照这样看,“听”是高兴的样子,与耳朵没一点关系。后来,“听”合并了“聽”字,不再读“yǐn”,而是转读被合并字“聽”的读音“tīng”。《文典》解释说,聽,從耳從口(多口),口有言詠,耳得感之者為聲,以耳感知音聲則為聽。“聽”字不仅有耳有口还有心,造字的本义,是竖起耳朵,用心听众人说话。

仅就面部机理而言,五官各有分工,但又协调合作,贯通感应,共同作用于心理,受控于大脑。英文中有个词汇叫“synaesthesia”,源自两个希腊单词,直译为“联合知觉”,对应中文的词汇就是“通感”,意思是某种感官刺激在引起相应的知觉时,还会联通为另一种知觉。狮子林里的景物很美,无需文字矜夸,但却可以从中读出堆山理水如画,听出花木清雅流香。

  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词坛佳话,最能说明这个道理了。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宋祁,官至工部尚书,有《宋景文集》六十二卷,存词六首,尤以《玉楼春》最为著名,因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名扬词坛,被人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闹”字虽俗,但却有声有色,情态生动。正如王国维所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不仅体现了杏花的纷纭与红火,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难怪语言大师总是提醒我们,描景状物要学会用动词,而少用副词和形容词,道理也在这里。红杏枝头的春意,用“闹”字要比“浓”啊“满”啊等副词生动得多。想想看,当满园的杏花争相怒放,艳若云霞,蜂拥蝶舞,那该是多么地闹腾啊!

  自此而后,“闹春”一词便进入了中国文学描写辞典。如果按照常规思维,这“春意”如何能“闹”呢?这与“读画”、“听香”是一个道理。宋祁所以用“闹”字,就是于无声处读出声音来,让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在文学理论中,这种现象叫做“通感”,属于现代心理学、修辞学、美学的范畴,也被称为“感觉移借”。“通感”的原理表明,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贯通。其实,道佛两家也都是强调“通感”的。他们认为,内在心灵获得贯通,感官也就随之贯通。在“通感”中,听声类形最为常见。譬如,音乐欣赏属于听觉的范畴,但我们在听田园交响曲时,仿佛看到了乡村的画面;在听小夜曲时,仿佛看到了星空和月亮,听觉转换为视觉了。钟子期能从俞伯牙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也是这个道理。再如,美食何以为美,恐怕不单是靠舌头品尝出来的,其香气要通过鼻子,其色彩要通过眼睛,其质地要通过唇齿,联合起来才能感知色香味俱全。食物的色彩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能勾起食欲,所以说“秀色可餐”。

由于“通感”手法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达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所以,尽管曾遭到一些正统文人的反对,仍然被许多文学艺术家看好和运用。在古代,苏轼的“小星闹若沸”,是用听觉表现视觉;王建的“寺多红叶烧人眼”,是用触觉表现视觉。在现代,朱自清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用听觉表现视觉;约翰·唐恩的“一阵响亮的香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唤”,是用听觉表现嗅觉。在成语中,“秀色可餐”是用味觉描述视觉。在散文中,“暖洋洋的橙色”是用触觉形容视觉。在歌词中,方文山的“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是以一种视觉比拟另一种视觉。如此说来,“读”画与“听”香也就有了新意。画卷因重写意而隽永,仅靠视觉不足以悟其妙,你必须用心去读,方能从中领略“画中有诗”之意境;香气固然不能聆听,但当你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时,便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气。(文/王兆贵)

  原载香港《文汇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