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体诗除绝句、律诗有相应的格律体式,还有四种常用特殊诗体,即阳关体、折腰体、轱辘体、回文体。 近体诗除绝句、律诗有相应的格律体式,还有四种常用特殊诗体,即阳关体、折腰体、轱辘体、回文体。
此调格式为七言绝句,但前二句与后二句之间失粘。 北宋时代的苏东坡,也作有《阳关曲》三首: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云:“《阳关》之声,今无可考。第就此三诗绎之,与右丞《渭城》之作,若合符节。——其法以首句平起,次句仄起,三句又平起,四句又仄起。而第三句与第四句之第五字,各以平仄互换。又,第二句之第五字,第三句之第七字,皆用上声,譬如填词一般。渔洋先生谓绝句乃唐乐府,信不诬也。”翁方纲之语,至少可说明三点:《阳关曲》是平起式失粘的七绝,类似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平起式折腰体,第三四句须用拗句,其中第五字平仄互换;第二句第五字与第三句第七字必须用上声;此体是词而不是诗。 细细比较王维与苏轼《阳关曲》三首,便可知道,除了第二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外,其余27字的平仄竟然全都一致。不仅如此,很多字连四声都丝毫不爽。《钦定词谱》卷一对此调订谱如下:“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可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韵)。” (2)折腰体。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指中间腰部有规律的失粘至下联与上联平仄格式相同或相近,而意不断的绝句或律诗。 折腰体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旧史家称安史之乱后为“中兴”时期,故书以此命名。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题下注明“折腰体”。这是有关折腰体的最早记载。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 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 又如刘禹锡《荆州道怀古》:
本诗颔联与颈联失粘;即第四句与第五句平仄相对,不相粘。 (3)轱辘体。轱辘体又叫“辘轳体”,是诗体的一种,杂体诗名。此体要求写律诗五首,五首都有一句相同,分别用作五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或作绝句四首,公共句用作各首的一、二、三、四句,公共句若是放在第三句则需换为仄韵;若作绝句三首,公共句用各首的一、二、四句,无需换韵。因诗的韵律如水井之辘轳架旋转而下,故名辘轳体。例如熊东遨的《春归写意》:
此五首诗全由“一线春从柳上还”穿起,既相互独立,又联结成阵,其间变化腾挪,纵横捭阖,如入无人之境。需要注意的是,这组轱辘诗第一首结句“看”字用邻韵,此为“飞雁入群”格,非押韵正格,建议初学者慎用。 (4)回文体。所谓“回文体”,就是顺读倒读皆成句也。如我们最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是。回文体又称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回文诗的创作由来以久,以苏伯玉妻《盘中诗》为最早。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领风骚。如庚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高启、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经过历代诗人的开发与创新,回文诗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等。在这里我们便以一首回文诗举例说明: 《两相思》(宋·李禺):
本诗顺读为思妻诗,倒读则为思夫诗,十分有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