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期的“瞎忙”,终将让教师思想荒芜!

 板桥胡同37号 2020-09-30


全文共211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专家观点


叶澜: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必须在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包含着多重丰富的含义。

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要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

最后,问题进入到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内容来源:节选自《教育的智慧》作者:叶澜

教育观察


长期瞎忙乎造成教师思想上的荒芜

青年教师,既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既是广大青年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汤勇为青年教师寄语。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现在很多教师停留于平庸,我以为不是能力上的平庸,而是思想上的荒芜。是什么造成教师思想上的荒芜呢?一方面,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绝。另一方面,长期的瞎忙乎。

对教师需要重新定义。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跟随教师学习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育要面向未来和面对挑战,教师要能够适应新的教育样态,并能够理直气壮地面向未来,就必须努力成为一个好学者、反思者、创新者。

努力寻找工作的意义。教师职业的意义,就在于能单纯地做事,能创造性地做事,能有大片假期自由地做事,能在自己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尊从自己的内心做体现自己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事。

跑得快不如跑得久。一个人的作为不在于起点如何,而在于面对起点的行动;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名利场,而在于活法;一个人的差异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对目标追寻的坚持。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结交优秀的人、阅读有用的书、享受真正的生活,这些便是美好的事物。远离该远离的人,结交自己该结交的人,这既是一种选择,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内容来源:汤勇晓语《送给青年教师的五句话》作者:汤勇

教学技能


掌握六招,教师书写板书更游刃有余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微信公众号“首都教育”发布文章为教师写板书支招。

板书要“书”在点子上。板书与讲解一样,要做到“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板书要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处,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的放矢,有实有虚。板书属于对教材补充的内容,要通过教师较为完整系统的板书,使学生便于抄写。另外,还要做到有实有虚,虚实结合。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笔记能力。

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板书的一般“模式”是把黑板分为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主体部分作为讲授教材内容的系统板书之用;辅助部分可灵活机动,常用作为书写需要提示的字、词、概念和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之用。

课前设计小样,课上心中有数。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情况,在上课前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板书提纲”——小样,贴在教案的后面。

讲写结合,速度适宜。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和课型不同,应分别采取先讲后写,先写后讲或边讲边写的方法。要善于把握时机,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配合默契。

引人深思,引发学习兴趣。板书要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独具特色,引人深思。要使板书富有启发性,不能为板书而板书,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

内容来源:首都教育《美哉,板书》

教育创新


用博物馆课程促进各学科融合


松山湖第二小学建立起一座儿童博物馆,这里的藏品承载着松湖二小师生的丰硕历史,该博物馆也成为学校育人的创新手段之一。

学校还特别开发了博物馆课程。松山湖第二小学PBL系列课程——博物馆课程是以儿童博物馆这一学习场景为依托,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探究考察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识读共情能力这六大能力作为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

博物馆课程注重内心和具身的体验感,通过对博物馆中展品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引申,帮助儿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孩子对各种古老文明和智慧产生敬畏之心、自豪之感,从而实现在观展中增长学生的学识和探索欲望的目的。

博物馆课程内容基于4大板块知识:历史、自然科学、艺术、人类学,依据儿童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理解,运用课堂讲解、实践操作、探究考察、展览展评等多种课程模块进行综合性授课。

博物馆课程将会促进各学科的融合,这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预见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学生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学习空间。

内容来源:松山湖第二小学公众号《博物启智,当下即历史——博物馆课程之启》

来源 | 校长会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