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中秋特辑(散文专场)

 1233465 2020-09-30

《月下独食》

班任恒

 有点饿了

      在嘈杂的食堂中,在老乡会的寒暄中,在大妈们的招呼声中,突然有点饿了。

      身边身穿军训服的学生在我身边一次次的擦过 ,有的高谈阔论,有的说着家长里短,有的只是说着一个让人有些冷的笑话,而我的心却飘向了远方。

      思维总是比肉体的速度来的快。

      我的故乡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那种我说出来或许你也只能假装哦一声来缓解尴尬的小镇。不要说被人,就是我自己在偌大的中国地图中也找不到这小小地点的踪迹。不过这个小镇却给我留下最多的关于美食的记忆。在我短短十七年的岁月中,这些食物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意大利面

    时光飞逝,而人们总是喜欢缅怀。或许是因为我年幼时并未尝过珍馐,或许是那面确实好吃,总之无论如何,那盘假意大利面的美味永远在我心里。那是和大姨在小镇见的最后一面。明天她就要去三亚,而那天晚上,出乎我们一家的预料,她提出要给我们做顿饭。很简单的饭,或许如今只能叫做西红柿面,挂面入水,西红柿切碎,搅拌。很简单但吃的很舒服,大姨之后的自吹自擂我已经忘记了十之七八,只是后来买来了真正的意大利面之时,我却没有吃出任何的美味。

清蒸螃蟹

    螃蟹相比文吃,小镇更喜欢武吃。大快朵颐之时总是让人感到快乐,没到过中秋父母总是喜欢买上一些螃蟹自己在家吃虽然说吃不饱而我们也不会吃,但是对于在烹饪时候齐心协力的收获,更让人开心,今年中秋虽然仍然坐着螃蟹,但是却没有了我。

猪头肉

  准确的说是在太原市的一顿猪头肉,那是在六味斋买的一块肉,压制的,肥瘦均匀,时间不远的缘故,我记忆特别清晰。那是父母离开前的晚上,父亲买了一块猪头肉,我们就坐在宾馆的床上,你一刀,我一刀的这样吃着。如今中秋将至,我又去了六味斋。熟悉的价格,熟悉的位置,熟悉的营业员,却不再有熟悉的人,熟悉的谈笑。坐在床边的三人,也只有了一个。我又吃起来这猪头肉,咸,面,柴。没有一点让人觉得好的地方,不过我却一刀一刀的吃完了。

      还是饿,在食堂的谈笑声中,在老乡会的寒暄之中,天渐渐黑了,我走出食堂看见了月亮,八神说看到月亮就想起了我,我想父母看到月亮或许会和我一样相互思念吧。

      还是饿,或许不是因为食物,而是因为寂寞。

>>>>>>>>>>>>>>>>>>>>>>>>>>>>>

 《月饼》

周洋安

       因为前段时间忙于学校甲子校庆的缘故,我对中秋节的到来几乎没有什么感觉。直到街边售卖月饼的店铺支起条幅,摆起炉灶,飘出各种馅料的香气时,我才后知后觉地醒悟过来:哦,中秋来了。

       但在我的家乡,大抵是没有上述这样的光景的。大概是在八月末九月初的时候,家乡的桂花便羞涩地开放了,而且时间越靠近中秋,香气也愈加馥郁芬芳。到了中秋,整个小城都沉醉在这香甜的桂花香气里。当然,提到中秋,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月饼,我也不例外――在南方的小城里,月饼就着清甜的桂花茶、清香的菱角吃下,无疑是至美的享受。

       临汾的街上,大多售卖的是神池月饼,还有手作的乡宁月饼,用的馅料也大多显出晋地的特色,麻油、核桃之类,不一而足;相比之下,我的家乡因为地处东部沿海的缘故,这种传统形式的手作月饼无疑是少见的。我以前吃过的月饼,大多是广式的,里面的馅料或是豆沙、或是莲蓉、或是蛋黄;偶尔也有远方的亲戚送来苏式或是冰皮的月饼,冰皮的月饼一般会被我很快地解决掉,而苏式的却因为其“一咬饼皮就碎裂”的属性极不受我的待见。

       这几天的夜色极其晴朗,所以我在出门消食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抬头望天,看着那一弯峨眉月逐渐丰满――我突然想起了东坡居士的一句诗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句诗虽然有个“月”字,但内容却与月亮没有什么关联,东坡先生只是将小龙团茶饼比作月亮罢了;但茶饼与月饼,两者形状相似,这也难怪我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将几日后的圆润的月亮看做刚出炉的手作月饼了。

       中秋是家人团聚、阖家欢乐的节日,吃月饼也只不过是人们对于节日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真要较起真来,如果没有家人的陪伴,孑然一身地过着中秋,那么吃不吃月饼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话虽然这么讲,一个人在异乡过中秋的我还是会买几个月饼、几斤水果的――这也许是我贪恋月饼饼皮之内的那份甘甜的缘故吧。

       月饼,就这么小小的一块,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块,却寄托了我对我遥远的家乡的无尽的思念。

                   戊戌八月十五夜作

>>>>>>>>>>>>>>>>>>>>>>>>>>>>>

《我一个人走了好长一段路》

刘梦竹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形象的描述出一个人在他乡面临窘境时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因为就像一团麻,越缠越绕,越理越烦;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具体的叙述出一个人在他乡经历喜悦时那种哽咽压抑的感情,因为就像一团棉,越咽越噎,越想越累。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孤独吧,悲伤时无人安慰,高兴时无人理会。也总是会,想起故乡的云啊,悠悠地在心头转;故乡的花啊,悄悄地在梦中开;故乡的水啊,缓缓地在眼中流。

故乡

没有故乡的孩子就像没有线的风筝,无所依靠,没有方向。

这时候的故乡,终于有了具体的色彩,是一片茫茫的灰,朦朦胧胧,陌生而又冰冷。

不知道每一个离家的孩子是否都和我一样:听到故乡的只言片语都想要细心记住,看到故乡的一瞬镜头都想要大声分享,讲到故乡的山水人文都想要一字不漏……这大概也就是孤独吧,熟悉成为一个不可及的词语:再也没有熟悉的口音在耳畔响起;再没有熟悉的味道在鼻尖萦绕;再没有熟悉的地形在记忆里闪过……

      我却总是会想起故乡皑皑的白雪和高高的松柏,似乎记忆里对于那个遥远的北方小镇只剩下这两种印象了,这大概就是对故乡的一种遗忘吧,可是我却无能为力,故乡啊,我怎样才能更靠近你一些呢……

      我也总是会想起在故乡身边的年少时代:骑着车不问西东的闲逛完整个小镇,淋着雨不管不顾的仰望天空直至天黑,吹着风不知所以的跟随着小伙伴到处乱撞……那时候的我们呀,无所畏惧而一心向往远方的未知。故乡啊,我是否还能唤起你对青葱岁月的我们那仅存的记忆呢……

故人

      一句故人,两声长叹。

      故人,便从旧友相识走到了生死相隔。

      很多人都说真正的死亡是世间再无一人可曾记起你。可是,我却觉得当故乡把你遗忘和丢弃时,这个人才是死亡,所以啊,落叶,终是要归根的……

      再回首,故乡的柳树早已不知砍断了多少次却又长出了嫩嫩的小牙;故乡的栅栏早已不知修缮了多少次却又被蛀虫咬的零零碎碎;故乡的水坝早已不知干涸多少次却又盈盈的泛着涟漪……

      而故乡的人呢?柳树下孩子们牙牙学语的启蒙老师早已退出一线;栅栏旁帮孩子们打李子的姥姥姥爷早已弯了腰驼了背;水坝中一起玩耍打闹的小伙伴们早已走进茫茫人海……

      时光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白了头发……

      而那些早已先去的亲人们呐,跟随着光阴,兜兜转转,在一个又一个生命的路口等待着我们,提醒着我们,呵护着我们,也默默的为我们祝福,为我们祈祷……

      一句故人,道不尽人生的丰富曲折,却道尽了生命的短暂、时光的飞快。

 故事  

      我一直都很喜欢“长安”,既是具体,又是抽象。

      唤一嗓“长安”,千百年的历史就被尘烟裹挟着呼啸而来,书本上的绮丽故事,图片中的宫殿庙宇,歌声里的千种情感,立即变得生动鲜活……

      长安,长安,一世长安。从杨贵妃而起的感人故事有多少在这里发生,声声诚挚的许诺又有多少成为美好的永恒。这时的长安,风里都是浓浓的哭声。

      长安,长安,不见长安。从晋明帝而来的抱负难酬到李太白的忧心忡忡,对于未来的殷殷期盼又有多少被历史的巨笔所遮挡。这时的长安,雨里都是长长的叹息。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从汉高祖的长安县到十三朝古都,滚滚的狼烟,哒哒的马蹄,又有多少在这里开始和终结。这时的长安,心里都是满满的伤痛。

      长安,长安,雪满长安道。长安啊,终于落了雪,所有的遗憾应该都有安慰,所有的过往应该都有结局。

      我的故乡不是长安,但是我更愿意将她成为长安,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在那里发生,有很多很多的故人在那里遇见,只希望一切都可以如人所愿,一切都会很好。

远离故乡,突觉我已开始孤身一人行走于大千世界,或许会有迷茫,或许会有失落,但是故乡在,故人在,故事还在继续,那么我,也应该带着梦想继续勇敢地走下去。

     谨以此文献给故乡故人故事

>>>>>>>>>>>>>>>>>>>>>>>>>>>>>

《又至中秋》

常大智

      到底中秋佳节还是来了。年年都有中秋,而年年过中秋人的心境却是不一样的。月圆月缺、月盈月亏,不过是天体运转的物理规律,但品咂人间百味后才能真正体验一个节日,一段时光在生命中留下的痕迹。

      从记事起,我只知道中秋节外出的亲戚会回来吃团圆饭,而我玩心初开会放肆地与小伙伴们痛快地玩耍嬉闹。

      外公是一名退休煤矿工人,他把大半辈子年华都奉献给离家乡遥远的祖国建设中。那个时代读书看报对于他是最奢侈的事儿。退休后,他订阅了许多期刊报纸。中秋节他也会带许多书籍报纸来。我从书上慢慢知道了月亮、嫦娥、玉兔还有吴刚伐桂。爷爷是当地出了名的木匠。他常说自己是没文化的人,但他打出的家具却很少有人挑毛病。爷爷的兄弟很多,有一个我叫三爷爷的,年轻时跟着部队去了新疆,在那儿安定下来,只有逢年过节会乘飞机回来见几位老哥们儿。我只记得三爷爷带回的月饼很香,年少的我并不知道他们兄弟间其实很不和。与其说一年中秋团聚,不如说又勾起了曾经的摩擦记忆。

      高三时,我被送去离家100里地外的地方上学。那时学校管得很紧,普通节假日都不休息。过中秋节时看到许多外地同学都不回家在校自习,我也放弃回家念头。只记得家里电话那头妈妈沙哑着嗓子说叫我自己别太累。那会儿一心都扑在学习上,感觉不到人在异乡的愁,简单的认为人这一生,一步一步走就行了。

      如今身在大学校园,离家几百公里外,中秋节除了一些本省的同学回家外,许多外省的都选择留在了校园。中秋节大抵得有个节日的氛围,我们文学社联合几个社团举行中秋活动,傍晚许多同学来进行猜灯谜活动,跟着穿汉服的学生穿越时空。 活动结束后,一个人走在校园里,抬头望天空那轮圆月再一次挂上枝头,猛的一想,是不是还缺点什么事儿没干呢,掏出手机,按下熟悉的手机号, “爸、妈,中秋节快乐!”起风了,听不清妈妈的叮嘱我却分明想起两人头上染白的银发,中秋节爸还在自己的工厂里劳作。外公的耳背更厉害了吧,上次我上学走时,他连我说再见都没听见。爷爷似乎衰老的更快,出门都需奶奶搀着。我在长大,而他们却在衰老!又是一年中秋,又是一年轮!我拉了拉衣襟,两行浑浊的泪,映出明亮的月光。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应该是所有中国人在异乡的一份情感吧。树欲静时风不止,子欲养时亲不待。 思念是这个时节的主题。愿这个世界所有的人不要忘了寻根的路,慢慢回忆,慢慢思考,用这一生好好呵护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感谢相遇……


>>>>>>>>>>>>>>>>>>>>>>>>>>>>>

文字来源:各文学社

图片来源:网       络

图文排版:周  洋 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