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黄百韬?

 数字人生6688 2020-09-30

黄到底是不是杂牌军中的王牌?是否真的忠诚善战?是否真的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他跟顾祝同之间又是怎样的渊源?

三种不同的红色

三种不同的红色

听老婆话。跟党走。

要评价黄百韬啊,两个字就够了:孤臣

黄百韬在国民党内,可以说是一个四无之人:无派、无系、无根基、无靠山。

无派无系就不用说了,无根基怎么讲呢?因为黄百韬没有自己的部队。他赖以起家的25军,其实是中央军的底子,(25军在组建之初,就是以中央军52师和190师组建的,正宗的中央军,首任军长王敬久,黄埔一期)。即便后来改编后,掺入了杂牌的108师和148师,但它的骨干40师,可是原来的税警总团。所以黄百韬本人是杂牌,但25军真不是杂牌,——也就是说,25军不能算是黄百韬自己的部队。

至于说到靠山,有人说有靠山,说黄百韬是顾祝同的人。这话对也不对。黄百韬真正起家确实是从顾祝同手下起来的,但顾祝同对黄的态度,未必有多喜欢。——按照黄百韬部下25军军长陈士章的话说,顾祝同对黄百韬甚至是心存嫌隙的。

当初抗战时,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请求调郭寄峤来三战区当参谋长,但郭寄峤是卫立煌的人,当时常公打算让卫立煌去统领远征军,所以不好挖他的墙根,于是在何应钦的推荐下,把黄百韬派了过去(此前黄百韬在军事委员会当高参,年底一篇论文写得好,让何应钦很欣赏)。这让顾祝同非常不满,而黄到任后,又整顿司令部贪污横行的局面,得罪了顾祝同的亲信,使得顾祝同更加不喜,只不过碍于他是常公和何应钦派来的,所以只有捏着鼻子忍了而已。

黄百韬自知顾祝同不喜自己,所以任劳任怨,事事小心,正好25军军长张文清调任,顾祝同急着安插私人,于是干脆就举荐黄百韬继任25军军长,眼不见心不烦,快点把参谋长的位子给我腾出来吧。——这就是陈士章口中黄和顾的关系,看得出来黄不但不是顾的人,而且两人之间颇有仇隙。

然而,此后每次黄百韬遇到麻烦,都是跑去请求顾祝同的帮忙,顾祝同也能维护他,这是因为黄作为顾的老部下,两人的利益大多数时候是绑在一起的,为黄说话也就是为自己说话。比如孟良崮之后,老蒋要杀黄的头,但顾祝同和汤恩伯纷纷为黄百韬讲情,最终得以撤职留任,戴罪立功。那顾祝同、汤恩伯是因为和黄交情好才这么做的吗?当然不是,因为这次战役,顾祝同以陆军总司令坐镇徐州指挥全局,汤恩伯为第一兵团总司令指挥战场作战,74师被歼后,这两个人理应负责。而黄百韬将所有责任都自己承担,免去了顾、汤的责任,才换来他们的力保。

所以,黄百韬真是一个无靠山之人。

正因为黄百韬是一个四无之人,谁的派系都不是,孤零零一人茕茕孑立,靠谁都靠不上,所以他唯一的存身之道,就是听话、小心、竭尽心力、任劳任怨。——没办法,象他这样的四无人员,要是不这样的话,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反过来,对国民党而言,正因为黄百韬是一个四无人员,对哪个派系都不构成威胁,所以那些大佬们也就敢于用他。因此,往往在各个派系扯皮撕扯不下的时候,黄百韬这个无依无靠的无派系人员就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被推了出来。

举个例子,也是孟良崮之战中,83、74、25三个整编师编为一个纵队,本来是要李天霞去指挥的,但张灵甫就不服,不想听李天霞的指挥,主动要求由黄百韬来指挥,所以后来这三个整编师就是由黄来指挥了。(当然,张灵甫事实上也不听黄的指挥,战后追责,黄被免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灵甫不听从指挥。)

再比如,他能当上第七兵团司令,也是和派系斗争有关。国民党军在整编时,陈诚的土木系大肆扩张,凡是11、18两军出来的人,个个升迁,其他各派系的人大多下岗,许多黄埔嫡系都被陈诚打发回家,更不要说是杂牌军了,最后引发了著名的“哭陵”事件。于是其他派系对土木系无不侧目,为了平衡各派,最后在组建第七兵团时,常公就选了黄百韬。(据说本来是要让土木系的胡琏来的)。

就这样,所以在国民党内,黄百韬就成了一个传说中的“孤臣”。

黄百韬当然是有才干的,否则也不能以一个四无之人步步高升,统领十数万中央军。

黄百韬打仗,有两个特点(或者说优点):韧和狠。

所谓韧,也就是说他非常有坚持力,同样的局面,换了其他人早崩了,而他能不断坚持,譬如豫东战役,在粟裕全力攻击之下,黄百韬能够死战八昼夜,在阵地马上要被解放军打穿的情况下,他自己爬到坦克上,堂堂兵团司令亲自在最前面冲锋,结果硬是稳住了阵地。到最后全军收缩在帝丘店周围十里之内的十几个村子里,没有水源,数万人只能喝泥浆水,食物药物还不够伤病使用的,换了其他国民党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早都崩溃了,但黄百韬硬是挺住了,终于等到援兵到来。

第二个是狠,作战时,一到军情紧急,往往下令枪毙俘虏。比如豫东之战,在最后就下令杀害了几百名解放军战俘。他曾亲口对部下说“对俘虏能利用就补充缺额,不能补就杀,以免累手累脚。”而解放军显然被他所补充利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被他俘虏的解放军战士,往往惨遭杀害,帝丘店如此,后来在碾庄也是如此。在碾庄时,凡是失陷的阵地,他也不管上面还有自己的部队在作战,一律集中重炮进行轰击,还说“这样可为作战不力,失陷阵地者戒。”其狠如此。

当然,还有一点,因为黄百韬是个“孤臣”,四无人员,所以他打仗不敢耍滑头,打的都是老实仗,仅这点就比其他国民党将领强得多了。国民党其他将领,如李天霞那般千里驰援咱就不说了,就是素称“邱疯子”的邱清泉,在粟裕眼中也是“打仗滑头”、“喜好投机”的主,象黄百韬这样老老实实打仗的人,在国民党里可真是太难得了。

不过,黄百韬本人虽然作战骁勇、敢打猛冲,但他的25军只有40师战斗力强,因为是税警总团的底子。其他两个师108和148师都是杂牌,108是东北军系统,王以哲的部队,战斗力就差了些,148师是川军范绍增的部队,那就更等而下之了。所以,对于黄百韬部队的战斗力,粟裕的评价是“徐州系统里中等偏上”,不算最厉害的。

据说,黄百韬死后常公悲痛欲绝,叹息道:“黄埔精神不死。”然而黄百韬并不是黄埔出身,常公这是啥意思呢?戴季陶解释说:“黄埔精神不会去死,死的都不是黄埔精神。”意即讽刺黄埔将领个个惜命怕死,舍不得捐躯。一笑~~~~

黄百韬死后,常公万分悲痛,抚恤黄百韬遗孀十万金圆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