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依附还是自强 邓老师讲《史记》之十一 邓敏 《史记·周本纪第四》和《秦本纪第五》是挨在一块儿的。你从周平王东迁一直往下看到秦庄襄王灭掉东、西周,会发觉周的后人将他们先人的荣光丢失殆尽,全然没有了文王、武王征伐殷商的文韬武略,他们一点一点地丢弃老祖宗的甘泉沃土,如丧家犬一样东迁洛邑,又在纷纷崛起的诸侯国面前肆意讨好、卖乖,夹起尾巴做人。 比如,周惠王因边伯之乱出逃,是郑国收留了他。后来,也是郑、虢两国的国君讨伐并杀死了他的叔叔颓,他才得以重新回国复位。这样他对郑、虢两国不得不形成依附关系。 儿子周襄王时期,齐桓公称霸诸侯。周襄王的弟弟叔带谋攻周襄王失败,逃到齐国。齐桓公派管仲让戎族与周襄王讲和。周襄王为了对齐示好,准备用上卿的礼节来接待管仲,被管仲婉拒。后来,叔带再次作乱,周襄王向晋国告急,借助晋文公的力量才平定了叔带之乱。因为对晋的依附,之后才有了晋文公召见周襄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河阳、践土诸侯会盟。 此后像这种父子、叔侄、弟兄争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也往往是在强大的诸侯国帮助下平定乱局,拥立王室的。后期,周王室的势力越来越衰微,不得不靠巴结、讨好和依附诸侯国,尤其是秦国来求得苟延残喘的生存之机了。 像周烈王和周显王两代父子都向秦示好。周烈王派太史儋拜见秦献公攀关系说,从前周与秦是合在一起的,后来分开了,分开五百年后还会重新合并,并将有霸主出现。这种极尽讨好之辞,虽有预见成份,但多了些奴颜媚骨的味道。什么叫“从前周与秦是合在一起的”,明明从前有周时还没有秦,是武王第六代孙周孝王在申侯的劝说下,看秦的先人非子养马有功就把秦地赐给了他,让他重新接续赢氏的庙祀,号称秦赢,才开始有了秦。 之后秦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到了秦庄公时期,因为庄公五兄弟讨伐西戎有功,周宣王封赏他们,将他们祖先大骆的领地犬丘也归了他们,并任命他们为西陲大夫,专门保卫西疆。秦因战功而第一次有了拓土。 后来,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而废了太子申,又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欺侮诸侯。诸侯反叛他,西戎、犬戎和申侯联合讨伐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了他。秦襄公在这次援周之战中十分卖力,立下战功,并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在仓皇东移时允诺,如果秦国能够攻打并赶走犬戎,那岐山以西的土地就赐给秦了。这实际上是个空头支票,因为那片周朝老祖宗的土地当时在犬戎手上。但至此秦正式成为了诸侯国,开始了励精图治的发展和壮大之路。经过秦襄公、秦文公十多年发展和征战,终于从西戎人手中夺回了岐地,将疆域扩展到了岐山以西。 秦的疆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都是经过他们先人一代一代的努力,用赫赫战功换来的,是通过自强不息、浴血奋战得来的。此后,秦的发展势头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代霸主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更是将国力大大增强。秦孝公力排众议,力挺商鞅变法、革除弊政,使秦国彻底走上了一条图王霸业的统一之路。从此,诸侯莫能与争。 正因为秦人的自强不息,才有了秦逐渐强大的国力和后来一统华夏的实力。秦也是通过自强之路才赢得周显王向秦献公祝贺称霸,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赐给秦孝公等等的示好举动。当然,此后的周赧王等东、西周王公都不得不看着秦的脸色生存。尽管他们有苏厉、马犯等谋士替他们游说,但长期的依附和软弱使他们早已丧失了自立的能力,最终也没能逃掉被秦庄襄王一举歼灭的可悲命运。周的土地并归秦国,周朝的香火至此也断绝了。 依附?还是自强?从周朝衰亡到秦的崛起,历史已明明白白将答案呈示了出来。一味依附他国、媚主求安、不思进取,最终只会落得身死国灭、为人耻笑的下场;而在历史长河中要彻底摆脱弱国被欺的命运,只有改革自励、发奋图强,走一条自强自新之路。除此,别无他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