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课堂】邓敏 |一桩关于复仇的公案

 珠溪语文 2020-09-30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一桩关于复仇的公案

——邓老师讲《古文观止》之六

邓敏

      读柳宗元的《驳复仇议》一文,细细推究徐元庆为父报仇一案及陈子昂、柳宗元两位文士的判议,心中生出诸多疑问。陈子昂的“各打五十大板”判决有问题吗?案件的根源真是复仇、仇仇相杀吗?作为世代垂范的国家法典,立法判决到底以什么为准则呢?

      其实,天后朝时期的徐元庆的案子并不复杂。起因是其父徐爽蒙冤被县尉赵师韫所杀。后来赵师韫入朝为御史,徐元庆就改名换姓,在驿站中当仆役。多年以后,赵师韫恰好住到了这个驿舍,徐元庆就趁机杀了赵师韫,然后投案自首。

      这个仇杀案在陈子昂那里是这么判的“诛之而旌其闾”。表彰他,是因为他为父报仇,尽了人子的孝道;诛杀他,是为了以儆效尤,防止众人都因为敬爱父母而互相仇杀,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私情和公法、礼和刑在这件事情上,到底谁该做出让步呢?陈子昂想出了一个“旌”和“诛”并存的好主意,并为此做了一番堂皇的解释。“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语出陈子昂的《复仇议状》)意思是,因私义妨害公法,是仁道的人不为的;用公法迁就私义,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仁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行为使时人佩服,是因为他能舍身忘死达到道德的标准。现在如果赦免他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亏损了他的节义;这不是在保全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节操啊。

      以陈子昂所言,“诛之而旌其闾”的判决正是在成全徐元庆,让他死后成为十里八乡交口称赞、茶余饭后乡亲们和着寡淡的饭菜一起咂摸的孝子义士,让他成为地方志上一个不朽的名字。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夏丏尊在《误用的并存和折中》一文里就曾经“夸过”中国人这方面的“聪明”,总能将正反相对的两样事物折中、并存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比如“诛之而旌其闾”,既保全了刑法,又维护了孝义,不得不说陈子昂处理得相当周到。估计陈大人本人对如此“聪明”的判决也是深感得意的,所以他才在文末特别注明“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但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做法真的就对吗?就好吗?在对错这方面,此后的柳宗元就看出了端倪。这不是一件单纯的复仇案,复仇的背后是一桩冤案。复仇的字样掩盖了徐家蒙受冤屈的事实。柳宗元给复仇下了个定义,“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什么是复仇?复仇是指一个人蒙冤受屈,沉痛难忍却又状告无门;复仇并不是指这个人触犯国法,以身抵罪而被判处死刑。陈子昂将视线转移到复仇上,而柳宗元恰恰将它拨正了回来。如果只是简单的为父杀仇,那就真是“礼”与“刑”上的矛盾了。问题是,前有沉冤未雪,而真正违法之人逍遥法外。县尉赵师韫一手制造了徐元庆父亲的冤案,这该问谁的罪?赵师韫制造冤假错案,而州牧、刑官不闻不问,逼使徐元庆更姓换名,最终铤而走险,这又该问谁的罪?这样一细究,徐元庆从头到尾有错吗?既然称其“义”,还“旌”其节,就说明他并没做错。赵师韫挟私怨造成徐父的冤狱,他理当受罚(事实他也被徐杀死);而一帮官员“上下蒙冒”互相包庇制造了徐元庆受诛的第二个冤案,他们又得到了什么惩罚呢?通过这件事,朝野上下有过什么反省吗?

      什么都没有。“诛之而旌其闾”这种折中、并存的做法将一切都掩盖了。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掩饰了吏制的昏暗,也掩藏了官府的过错和腐败无能。这样做使本已惊警起来的官员可以庆幸又少了一个刺头;使沸腾起来的民怨转而歌颂起朝廷表彰义举之事上来;使本已出现的社会矛盾渐渐被掩藏、被忽视。大家又可以在一片调和中继续过着一段看似平静的日子。

      但是,过错、矛盾和罪恶被聪明的人们用模棱两可、不为已甚(不要做得太过分)的折中做法隐藏,被暂时遗忘;并不意味着它们彻底消失不见,只是“暂时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所以夏丏尊才认为“在这并存和折中主义跋扈的中国,是难有彻底的改革,长足的进步的希望的。”自古为父报仇的事情层出不穷,而陈子昂将“诛之而旌其闾”的判决列入国典以后,复仇案件仍屡屡发生。

韩愈在《复仇状》一文中记载,唐宪宗元和六年,富平县人梁悦为父报仇,杀死仇人秦杲,自己主动到县衙投案请罪。宪宗皇帝诏令下尚书省评议辨析此事。时任朝议郎的韩愈受同朝柳宗元《驳复仇议》一文的影响,认为不应该拘泥于前人的义礼和刑法。是处以死刑还是免除和减轻刑罚,是不可一概而论的。凡遇到为父报仇的案件一概申报尚书省斟酌合理的情由来做出处置。当年对梁悦就酌情处以一百杖刑、流放循州的判决(后幸遇天下大赦)。这样的判决显然人性得多,也体现出时代的进步。

      “礼”和“法”的根本都是用来防止大乱的,一个用于始,一个用于终。但不管怎样,考量时都避不开是非曲尺,那些“诛之而旌其闾”或“情有可原,法理难恕”的说法、做法在是非公正面前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们还是少说折中的话,少做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事,给世人一个明确、清楚的评判,还天下一个公道、一个明白,更不要给包藏祸心的人有可乘之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