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课堂】邓敏|有子之言似夫子,子游之识是夫子

 珠溪语文 2020-09-30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有子之言似夫子,子游之识是夫子

——邓老师讲《古文观止》之十三

邓敏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重点记述儒家礼教学说和先朝典章制度,也有许多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杂事的。《檀弓》是《礼记》的篇名,因首章记鲁国人檀弓事,故以为名。《檀弓》分上、下篇,杂记各种贵族礼制,以丧礼居多。

      《礼记·檀弓上·有子之言似夫子》一文就是记述孔子的三位学生曾子、子游和有子对孔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言论含义的相互探讨。从他们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各自的思维品质。

曾子——生硬照搬

      孔子妙语千千万,曾子属于那种食古不化、没法吃透老师思想精髓的一类学生。所以,考起试来,曾子这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照搬照抄。比如问,孔子是怎么看待丧失禄位这事的。曾子答“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如果丧失了禄位就想快点贫穷,死亡了就想迅速腐烂)。这是曾子的的确确亲耳所闻的呀,而且你问“丧”,我答“丧”嘛,引用的一点不错呀。估计孔老师批阅到曾子这种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的答卷,会无奈地连连摇头吧。

      其实,曾子(曾参)人也并不差。虽然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孔门十哲”之列的,但起码也是孔子身边排得上名字的,再加上广为流传的“曾子杀猪”、“曾子避席”等故事,可见曾子还是蛮明事理、讲诚信、懂孝义的。甚至,他终身传播儒家思想,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也许再聪明的人也有看不透的时候。孔子曾评价过该弟子“参也鲁”(曾参迟钝),知生莫如师啊,但后天努力也照样可以有成就。

有子——有怀疑精神

      有子被子游夸赞为“有子之言似夫子”(有子的话像极了夫子的话)。子游这么夸奖和钦佩有子,不是没来由的。是有子和曾子两人先探讨孔子关于丧失禄位这个问题看法的。曾子引用了老师的原话“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一听就摇头,表示不相信。曾子说,我亲耳所闻。有子还是不相信。曾子就补充说,当时子游和我一起都听到老师这么说了,你总该相信了吧。但有子还是有所怀疑,虽然如此,恐怕老师说这话是有所指吧。

      有子的三次否认看得出来,他是一位不随便盲从的人。不管是曾子强调亲耳所闻,还是突出有更多人也一样听到,他都不苟同。第二,有子不光不苟同、不随意附和别人的看法,他还能坚持己见,有思考,大胆质疑“夫子有为言之也”(夫子有所指才说的吧)。正是这种坚持己见、勇于求真的精神,让子游由衷赞叹“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并不知夫子之话的所指,那他是怎么判断曾子所言非孔子本意的呢?那就要说到有子身上的第三个闪光点了——在孔子身边能察其言,观其行,联系孔子的一贯作为来分析、辨别事物。有子最后向曾子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坚决认定那不是孔子的本意,是因为:一曾见孔子在中都定下制度,内棺四寸厚,外椁五寸厚,故知孔子不主张死后速朽;二曾闻孔子失掉鲁国司寇之位后想去楚国,先派子夏打头阵,又派冉有申明他的意图,故知孔子不主张丧位后速贫。这是个全面联系事物看问题,有主张,有见识,能明辨是非的人。

      有子长的也像孔子。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为缅怀老师,特地推崇长相相似的有子为师。其实,有子不光长得像老师,他说的话,他坚持己见、勇于求真的精神也跟老师一样。后世孟子也称有子“似圣人”,认为有子在思想上非常接近孔子。

子游——抓住本质看问题

      有子与曾子关于孔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言语的切磋,子游并不在现场,是曾子为了力证自己是对的,才找出子游来做证明的。也就是说子游是间接参与了这场讨论。但就凭他不在现场,却能有如此英明、果断的判决,也足见他的智慧远在曾子之上,而绝不亚于有子的。

      第一,不照搬,不盲从,有思考。曾子和子游是一起听到孔子说“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句话的,而且曾子是来找他做目击证人的。但他并没有遂了曾子的心愿,没有随便附和曾子。反而,不由自主地赞叹有子“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像极了,有子的话像夫子)。这些都可以看出,子游是个有独立思考,不像曾子那样照搬老师的话,也不随意盲从的人。

      第二,不片面,不孤立,有辨别。子游是与曾子一起听到孔子那句话的,但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他知道,孔子是见到宋国桓司马为做石椁大肆奢侈浪费,才气愤地说“死欲速朽”的。他明白,孔子是因为鲁国大夫南宫敬叔失官后肆意向天子贿赂,才愤怒地说“丧欲速贫”的。夫子之言的确有所指,所以他十分钦佩有子。而他跟有子一样都不盲从,不片面、孤立地看问题。将问题放到特定的背景下,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辨别,这种思维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不偏信,不误解,有见识。这是子游更为可贵之处。对“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句话的真伪判断,子游要比有子更难。因为他在语言现场,他的确亲耳听见了孔子这么说。有子没听过,可以理直气壮地表示怀疑。难就难在,子游听过却没有偏听偏信,而是结合语境去真正理解老师的说话意图。子游当然也比曾子了不起,在思想认识上更胜一筹。同样都听老师讲话,他能听出老师的画外音:只是对大肆浪费和行贿表示的极大愤慨。子游没有误解老师希望丢官后快点穷、死了后快点朽。他能对夫子语言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有赖于他对夫子言论思想的全面认识和融会贯通。他能把握住夫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也说过,他的主张是一以贯之的,不是朝三暮四、随随便便改变的。孔子的核心思想,归结为两个字:“礼”和“仁”。有子和曾子讨论的问题关乎“礼”。而孔子一向是非常重视礼仪的,对仕途官位、死丧礼制也是比较看重的,怎么会无缘无故说出“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话来呢。所以,当曾子来问询时,子游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有子一边。就凭他对孔子思想、对孔子为人、孔子言行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他才笃定地说出,有子的话太像孔子啦。不仅话像,求真务实的精神也像,对“礼”的理解更像。

      “有子之言似夫子”,而对夫子有如此深刻透辟的了解,谁人不说子游的见识就是夫子的见识呢?孔子本人就盛赞子游在文章博学方面很突出。子游的声名也在曾子和有子之上,他是“孔门十哲”文学科之首,“七十二贤”之一。也许这次未能力挺曾子,为他日后遭曾子排挤埋下了因果。后来,他与曾子师弟意见不合,被迫离开鲁国,成为“南派孔子”,被后世封为“吴国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