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葬礼

 红谷斋主人 2017-09-05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第十卷·终记解·第四十三

 

(峻岫)

 

提要:这一节谈到孔子的葬礼。孔子做了一个不好的梦,预感到自己行将就木。果然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弟子们都同意子贡的建议,按照儿子丧失了父亲的丧礼,来安葬孔子。于是弟子们一个个披麻戴孝,一起来发送老师的亡灵。丧礼由公西赤主持,丧礼既简单又隆重;即符合礼节,又符合孔子的身份;既表达了弟子们的哀思,又弘扬了儒家的治世的思想。

孔子死后弟子们没有大操大办,不是他们没有那样的经济实力。子贡富至千金,给老师办多大的丧礼,他都承担得起,但是他不想这样做。他先是建议按照儿子发送父亲的礼节,为孔子发丧,后又为孔子在墓地守孝六年。可见子贡是一个,深爱老师,深懂儒家礼仪,非常珍惜老师名声的好学生。孔子简朴,隆重,符合礼仪,又非常得体的丧礼,也是孔子为万世师表的原因之一。生的坦荡,死的安然。这就是孔子。

 

 

孔子蚤晨作,負手曳杖,逍遙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坏乎!喆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戶而坐。(孔子早晨起床后,背着手拖着手杖,在门口慢慢地散步,口里吟唱道:难道泰山要崩塌吗?泰山为众山所仰,孔子自感时日不久,所以叹泰山将坏。又唱道:梁木要毁坏吗?栋梁折大厦倾。“伤道之不行也。[《孔子家语·王肃〈集解〉》]哲人要受到困顿吗?贤哲之人不被重用,都是不详的征兆。唱完后,孔子回到屋内,对着门坐着。)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吾将安杖;喆人其萎,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子贡听说之后,说道:泰山要是崩塌了,我仰望哪里呢?梁木如果坏了,我依靠什么地方呢?哲人要是受到困顿,我该去效仿谁呢?老师大概是病了?)遂趋而入。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予畴昔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即与宾主夹之,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余逮将死。”(子贡快步走孔子的房里。孔子叹了口气说:赐啊,你怎么才来啊!我昨夜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夏朝人将灵柩停在对着东阶的堂上,那还是处在主位上;殷人将灵柩停在堂前东西楹之间,那是处在宾位和主位之间;周人将灵柩停在对着西阶的堂上,那是迎接宾客的地方。而我孔丘是殷人,梦境与殷人的风俗巧合,预示着我就要不行了。现在没有明王兴起,天底下有谁来传承我的思想呢!我大概快要死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死是有征兆的,也就是有预感。身体衰落,行将就木,会有幻觉出现。鲁哀公十四年,狩大野,而获麟,孔子就有预感。于是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两年后孔子作梦,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楹”就是堂屋前面的柱子。而这个地方,正是殷人停放灵柩的地方。孔子是殷人的后裔,所以他预感到自己快要离开人世了。)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孔子享年到底多少岁?一说是七十二岁,一说七十三岁。孔子为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这一年是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若孔子以鲁襄二十一年生,至哀(公)十六年为七十三;若襄(公)二十二年生,则孔子年七十二。《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史记·孔子世家·索隐》])

哀公诔曰“昊天不弔,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于乎哀哉!尼父无自律。”(“诔,谥也。”[《说文》]古代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的文体,称为“诔”。鲁哀公的“诔文”说:上天不怜悯我,不愿留下这一位老者,让他保障我一人常居于君位,使我孤苦伶仃,十分哀痛。哎呀尼父,失去你我就没有榜样来自律了。)子贡曰:“公其不没于鲁乎?夫子有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君两失之矣。’”(孔子去世于卫国。子贡反问鲁哀公:您不想在鲁国善终吗?老师曾说过:礼仪丧失就会昏暗不清,名分丧失就会造成过错。失去志向就是昏暗,失去身份就是过错。老师活着的时候得不到鲁国的重用,死后你还来致哀悼念,这不合礼仪。你自称一人,这也不符合鲁国国君的名分。“天子”可以称孤道寡,一个诸侯,只是为天子守土征收赋税的人。你这样说,既不合礼仪,又不合名分。)既卒,门人所以服夫子者,子贡曰:“昔夫子之丧颜回也,若丧其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今请丧夫子如丧父而无服。”(孔子去世,弟子们该执什么样的丧礼呢?当年颜回和子路去世的时候,孔子是把他们当儿子一样发送的,所以子贡说,今天老夫子去世了,我们应该向儿子发送父亲一样的安葬老夫子。)于是弟子皆弔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絰。(弟子们皆如失去父亲一样的,穿起了丧服,披麻戴孝为老夫子治丧。古人服丧额头“括发以麻”。“绖,丧乎带也。”[《说文》]绖是用麻制成的带子,紧系在腰间。)子夏曰:“入宜絰可居,出则不絰。”(披麻戴孝是有讲究的。子夏说:回到家里就要披麻戴孝,出门的时候,可以不带絰。)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朋友,居则絰,出则否,丧所尊虽絰,而出可也。”(子游不同意子夏的意见。他说:朋友死了。在室内,要带絰,出门不带絰。而至尊故去,则出入都要带絰。既然要执父子之礼,那就不管在家,还是在外,都要系絰。)孔子之丧,公西掌殡葬焉,(公西赤,字子华,孔子弟子。孔子去世,公西华,主持孔子的葬礼。)唅以疏米三贝,(古人死后下葬有“含饭”的礼仪。以珠玉贝米之类,纳于死者口中。“疏米”,“稻曰佳疏”[《礼记》]孔子死后,口中含有粳米和珠贝。)袭衣十有一称,(“袭衣”即“尸衣”。“尸衣”共有十一重。)加朝服一,(外加朝服。孔子官至鲁国司寇。当然应该穿朝服。)冠章甫之冠,(章甫,儒者之冠。)珮象环,径五寸而綨组绶。(“象环”象牙制的环,为腰间佩饰。“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礼记·玉藻》]綦”,苍青色。“组绶”古人系玉的丝带。孔子去世后,腰间悬有“象环”,是用青色的丝带穿结的。为什么要用象环,“佩象环者,象牙有文理,言己有文章也;而为环者,示己文教所循环无穷也。”[《礼记·玉藻》孔颖达疏]桐棺四寸,柏棺五寸,(桐木的棺材,四寸厚;柏木的棺材,五寸厚。周代规定: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为三重,大夫为两重。孔子之棺,只有两重。天子棺厚八寸,大夫士棺厚六寸,庶人棺厚四寸,无椁。孔子棺厚四寸到五寸,也合乎孔子的身份。)饬庙置翣,(“翣,棺羽饰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说文》]公西华主持丧礼,整饬家庙。制备装饰棺椁的羽饰。)设披周也,(“披周”是“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礼记·檀弓》]“执披者旁四人。”[《仪礼·士丧礼》]设崇殷也,(“崇”即“崇牙”。悬挂编钟编磬之类乐器木架上端,所刻的锯齿称为“崇牙”。也指旌旗的齿状边饰。)绸练设旐夏也,(丧礼中的仪仗旗子,上有四条长飘带,还有龟蛇的图案。“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棺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礼记·檀弓上》]兼用三王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三王,即夏商周三代帝王之礼。如此隆重,是因为要尊师重教,为后人树立榜样。)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孔子安葬在鲁城曲阜以北,泗水河边上。在此建立墓穴,深度不及泉水。)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偃斧”,又称“仰斧”,指堆土为坟,坟顶窄狭如仰斧形状。高度四尺,四周种植松柏树木。“冢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民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其树柞、枌、雒离、安贵、五味、毚檀之树。孔子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史记·孔子世家》]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弟子们都在墓地立舍为家,为孔子守孝三年。)既葬,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有自燕国前来看孔子丧礼的人,居住在自子夏的舍里。)子贡谓之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子奚观焉。”(子贡说:老夫子的丧礼,很一般。老夫子是圣人,但是没有举行圣人的丧礼。有什么好看的呢?)昔夫子言曰:‘见吾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从若斧者也,马(髟葛),封之谓也。’(所谓“夏屋”,“今之殿形,中高而四方下也。”[王肃《孔子家语注》]所谓“若斧”,就是上窄下宽的形状。所谓“马(髟葛)”也是指封土堆的形状。)今徒一日三斩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观乎哉?”(封土“板盖广二尺长六尺。[王肃《孔子家语注》]意思是,比照标准,还有折扣。也就是说,不过分,不奢糜,因此没有什么好看的。)二三子三年丧毕,或留或去,惟子贡庐于墓六年。(所有的学生,都为孔子守孝三年,后各自分散,只有子贡在孔子墓旁守了六年。)自后群弟子及鲁人处于墓如家者百有余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自此以后,孔子的弟子以及很多鲁国人,在这里居住的不下一百家,因此这里被称为“孔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