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 语文 生活 太白纯以气象胜 ——邓老师讲《人间词话》之九 邓敏 《人间词话》一到九则对“境界”说的具体内涵作了理论阐述,是全书的总纲。从第十则开始有点“词史”的味道,按时间顺序,论述了从唐、五代李白、温庭筠、韦庄、李璟、李煜、冯延巳,到北宋欧阳修、梅圣俞、晏殊、秦观、晏几道、周邦彦、苏东坡,南宋及其后的辛弃疾、姜夔、陆游、吴文英、史达祖、张炎、周密、李开先,直至清代的纳兰性德等人的词作,其间夹述了与“境界”相互依存的其他诸因素。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诗词的气象,及范文正、夏英公的两首词气象不逮在哪里。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太白纯以气象胜”中“气象”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气象”一词最早指的是天象。后来,唐代诗僧皎然将其引入文论范畴,指作品中的某种浓郁的氛围。后人把雄壮、浑厚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称之为“盛唐气象”。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气象”列入诗之五法。清初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将“气象”作为评定诗歌好坏的一个标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也多处提到“气象”一词。比如第十五则感慨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有气象。第三十则列举了《诗经》、屈原《九章》、王绩《野望》、秦观《踏莎行》中的句子,称它们“气象皆相似”。第四十三则中提到辛弃疾笔下的词有气象。这些气象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呈现的意义不尽相同,但综合比较,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内涵和本质特征。连同第十则中的“气象”,四处“气象”有三处对比、一处相似,三处对比里总倾向于“气象”最高的那个,可见“气象”是有优劣的。“气象”属于“境界”中阔大的、高远的、深厚的那一种,既所谓大境界的壮美。它体现了人的真切情感、深刻思考和伟大品格,也是物我相浑、情感彰显到极致的表现。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李白胸怀博大,诗词雄浑宽广,气象万千。他的胸襟和气魄非一般人可比。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评价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确是其作品巨大艺术魅力和蓬勃生命力的直接写照。李白的词以其整体风貌和高远的格局取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就堵住了古往今来登高临远之人的口。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李白的这首《忆秦娥》到底有怎样的气象,又怎么成了登高之作的千古一绝。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位女子的思念之苦。一个具体的个体——秦娥,一份明确的感情——相思,所有的景、情都是清晰分明的。所以,我们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的苦痛。身处高寒之楼,四围清辉映照,将秦娥与人世的联结都切断,她终日生活在思念的孤岛上,唯有片刻的睡梦能聊慰孤寂的灵魂。偏偏这也不能长久,远处呜咽的箫声,飘飘凌云而至,秦娥短暂的欢慰也消散在秦楼清冷的月色中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梦醒后唯有这冰冷的孤月陪伴,唯有顾影自怜、暗自神伤。相思离别,这是秦娥的个体生命体验,但千百年来,那轮明月映照了多少孤独的身影;年年柳色,又寄托了多少留而不得的哀思;灞陵桥上,一次次上演着人间分手别离的凄怆剧目。秦娥的悲剧何尝不是古今万千伤别离者的悲剧,又何尝不是那些对内心某种执念苦苦追求终无结果之人的悲剧。 上片伤别,凄婉流丽。下片仍就秦地而言,乐游原上,当是清秋游赏之时。重阳登高,抒情主人公目力所及不在一派热闹繁华处,她所见者——咸阳古道,这里是出入长安的必经之道。可惜她要失望了,古道悠悠,音尘杳然,所思不见,所念无有。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入目者,独汉代之遗陵废阙,莽莽苍苍,巍然而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将万里空间与古今时序凝聚到一点,混百端悲欢于一处,由秦娥一人一时一地之情骤然升华为人类群体的千秋万古之心。“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代帝王,结局不过如此;曾兴盛一时的秦汉帝国也在历史的烟尘里消失了,只剩下幽幽古道和兀立在残阳下的陵寝。个体生命的极致悲痛和忧愁在宏大历史中破碎了,或者说消融到历史的忧愁和毁灭中了。悲与欢、盛与衰、古与今,在时间的洪流里,一切终将被埋葬,一切终支离破碎、渐趋消散。下片伤逝,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毁灭感将个体的忧愁抛向了宏大的抒情氛围中,形成了博大开阔、宏妙浑厚的气象。故中国近现代学者周汝昌在读到该词末句时评价道:“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由此可见,王国维赞李白“以气象胜”,称道“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为“关千古登临之口”,不仅因为它摹写出个体生命的真切情感体验,更主要的是它对一时一地之景和对某个具体生命情感的超越,它能冲破现实景、事、情的界限,对人类普遍意义的生命悲歌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历史性的反思。所以,李白的登高不是站在某座高楼、某个高原之上,而是置身于时空的高度、宇宙的高处,向全人类命运做的一次俯视。 李白的词以气象胜,王国维接着比较说,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和夏竦的《喜迁莺》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在气象方面却差远了。老实说,范仲淹的《渔家傲》被列入中学课本,是众所周知的名篇,说它也气象不逮,就有些不服了。那我们下面就来分析这篇登临之作,看王国维说的可否公允。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巧的是,李白的《忆秦娥》以思妇起篇,而范仲淹的这篇写征人之词,在题材上倒能凑成一对。不过,通篇读下来,此词更多书写个人身在边塞的所见所忧,虽也突破了个体的意义,但在情感范畴上仍是在为征夫戍卒、边关将士做代言。于边塞题材作品,该词开阔苍凉、雄浑悲壮,可列入其首。 词的上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地全景图。起句,诗人用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侧面表现:秋天一到,西北边塞就呈现出的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黄昏时分,军号声响,更烘托了边地浓厚的悲凉气氛。层峦叠嶂里,暮色西沉中,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城门紧闭。一片肃杀之气扑面而来,同时也含有边庭将帅孤立无援的隐忧。 上片描写边关景,下片则抒发将士情。边地艰苦的环境并不能使将士们生愁,只是长年戍守,日久天长,难免起相关之思。但眼下外患未平,功名不就,怎么能就此回去呢?深夜传来悠悠的羌笛声,大地上铺了一层白霜,更增添几分凄清和悲凉。将士们夜不能寐,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思乡忧国的苦痛,折磨着大家,多少回深夜独自垂泪。 这首词通过个人的戍边体验,将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中,并能浑然一体,毫无违拗,也可谓大手笔。其意境沉雄开阔、抑郁悲凉,在境界上也属于壮美的大境界词。尤其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在绵延阔大的空间背景下、苍凉落寞的时光晚照中,一座孤城被茫茫时空环抱、裹挟,又将它无情抛弃于人世之外。整首词虽意多慷慨,但又添几分难抑的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沉雄悲壮,堪称边塞词作佳句;但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比,的确少了点咄咄逼人的气象与庞大宏伟的千古幽思。 喜迁莺 【宋】夏竦 霞散绮,月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台曙,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这首词是北宋词人夏竦为宋真宗宴乐助兴的应制之作,所以里面有不少献媚和逞才的句子,不过其“富艳精工,诚为绝唱”(杨慎《词品》)。 上片化用前人诗句、运用典故写宫中秋夜的清冷景致。起句就化用了南朝宋谢眺的名句“余霞散成绮”,写晚霞渐渐消散直至隐去最后的绚烂,一弯新月高悬清空。未央楼美人卷帘遥望:星汉灿烂,一带清清的天河在浩瀚夜空中缓缓流动。四周宫殿楼宇,层层叠叠,都笼罩在清寒的秋夜之中。 上片写夜景,略显清冷之意,有点宫怨诗的味道;下片写晨景,摹写宫中歌舞升平之旨。“瑶台”“金茎”“凤髓”“三千珠翠”极写帝王生活的奢华。清晨,玉砌的台阶上迎来第一道曙光,金铜仙人的承露盘闪耀着晶莹的光亮,凤髓香飘飘袅袅,烟雾缭绕,使人恍若置身仙境。圣驾巡游,三千佳丽相随,闪起一片珠光丽影。不远处的水上殿宇传来悠扬动听的《凉州曲》。 下片的富丽豪华与上片的清凄寂寥形成对照,雍容华丽中不乏清婉莹澈。尤以“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为著名,将人的心境置于浩瀚的夜空之下,倍觉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单。而“宫阙锁清秋”之一“锁”字,又将幽禁于深宫之人内心的清寒寂寞突显了出来,为整个皇宫深院的夜晚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清代诗人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评该词“有劝而无讽。其人去赋《清平调》者,不知几里。然是钧天广乐气象,较之文正公穷塞主不侔矣。”我也深以为然。有人说,王国维在第十则提及该词,乃因夏竦以个人眼光看待历史的兴废。《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句也有兴亡意,只是以夏竦词来对比其气象不逮。老实说,就词面没读出历史的兴衰,倒满眼瑶台银阙、珠光宝气这些奉承之句。所以,我觉得刘体仁评其“有劝无讽”是对的。“钧天广乐”原指古代神话传说中天中央的优美雄壮的音乐,它与“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相对,若说夏词有对国事的劝讽之意,也的确与范词中对边事的隐忧毫不相称。但《喜迁莺》中清冷悲凉的艺术境界还是差可继武的,只是宏大的气象、今古沧桑之感与李白比就相去甚远了。 综上所述,尽管三首词均表达悲凉之意,但从整体风貌和格局上,范仲淹、夏竦与李白比的确有气象不逮之感,夏竦的《喜迁莺》在境界的阔大上更弱一些。而李白无论是诗歌还是词,他的作品都能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对生命普遍意义的精神和情感进行思考。所以,李白诗词中有大气象。 编辑|蔡兆霞 校对|吴中扬 长按识别,关注珠溪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