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0年起,农民鲁书德就与电影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家住建安区邓庄乡杨庄村的他家里珍藏着5台电影放映机和上百部胶片电影,而且他还为各地影友修理老式电影放映机。“我放电影放了40年,也很爱这一行。”鲁书德说,如今只要有人看,他还会去坚持放下去。 年轻时爱看电影,1970年与人合伙购买乌克兰电影机 12月23日,建安区邓庄乡杨庄村村民鲁书德在自家的房子里,鼓捣着各种老“古董”——几台“长江”牌电影放映机和各种胶片电影,屋内的桌子上散落着各种零件。 “我10多岁的时候就爱看电影,听说附近哪里有放电影的,跑着都去了。”鲁书德笑眯眯地说,1970年,由于自己喜欢看电影又加上村里通了电,他和大队会计便合伙花了1000元购买了一台二手乌克兰电影放映机,与电影事业结下了缘分。“我担任着村里的电工,晚上负责放电影。记得那时候战争影片较多,戏曲电影很少。冬天放电影从下午五点半到夜晚九点半,夏天从八点放映到夜晚十一点,放映一天电影,生产队给我们计一天工分。”鲁书德说,1973年,那台老旧放映机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自己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去南京电影机械厂买一台全新的电影机。 “当时花了1630元购买了一台长江牌电影放映机。”鲁书德说,由于钱不够他还贷了点款,随后便和妻子关玉梅一起去了南京。按照当时的规定,电影机需要在许昌县文化局电影放映管理科“上户口”。除了放映电影,喜欢鼓捣的鲁书德还经常向一位在许昌市广播站工作的维修员请教维修知识,慢慢地积累了过硬的修理技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露天电影很红火,方圆几里的人都会赶来看 拉银幕、架发电机、扯电线、上胶片……一番忙碌后,村民就会带着小板凳陆续到来,静候电影的开始。据鲁书德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市场十分红火,村民谁家生小孩、结婚、做生意发了财、老年人过生日等,都会请人放电影,放电影在当时成为一种时髦。“甚至,有村民家的牛生了小牛犊也会请人放场电影!” “每次先放一部影片后,然后我会用喇叭向村民们说明为啥要放这场电影。接着继续放映!”鲁书德说,以前农村经常停电且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更没有电脑、智能手机,所以每次放映电影,不用挨门挨户通知,很快方圆几里的人都知道哪个村要放电影了。鲁书德说,看到市场需求很大,随后自己又在郑州买了两台电影机,花费5000元,家里一共三台放映机,鲁书德和两个儿子一人负责一台,放一场电影收费40元到80元不等。 由于放映技术过硬,再加上会修理,鲁书德外出放电影很少出岔子。“正放映着,电影突然没声音了;正放映着,突然停电了……这些情况对于我来说,很快就解决了。”鲁书德说,碰到家庭困难办喜事或丧事时,自己要么少收钱,要么免费放映。有时村里老人对鲁书德说,晚上没事放场电影吧,鲁书德也会豪爽的答应。 电影情结让他执著坚守,只要有人看他还坚持放映 1990年的时候,经人介绍,鲁书德去郑州、三门峡、安阳、平顶山等地放电影。“印象中,2000年以后农村看电影的人慢慢不多了!”鲁书德说,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数字电影的兴起,胶片电影开始走下坡路。2000年前后,鲁书德在许昌县长村张乡放映了3年电影。随后,又去许昌县陈曹乡干了一年。“2010年以后,我基本上不再跑着放电影了。偶尔有人需要放电影,我还会带着机器去放映。” 如今,鲁书德的两个儿子早已不再从事电影放映行业,唯有鲁书德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手艺。和其他农村放映员不同的是,鲁书德不仅会放映电影还会维修各种电影机。现在郑州 、漯河、河北邢台、江苏徐州等地方的影友,电影机坏了有的会上门找他维修。 “过去放映电影条件很艰苦,各种放映设备、发电机等器具要用自行车或架子车运送,现在有电动三轮车,很方便,我很知足。”鲁书德说,进入21世纪,各地开始大量普及数字电影,各种型号的电影放映机和电影胶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开始收购各种电影放映机和电影胶片,现在家里能正常放映的有5台,全部是‘长江牌’。” 如今,鲁书德平时主要忙着地里和外面的各种零活儿。碰到附近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请他放电影的,他也会欣然答应。“只要还有一个人看我放的电影,我就会一直干下去。”鲁书德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