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家藏书在当代 | 翁氏藏书在当代的传承

 星河岁月 2020-09-30

常熟翁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在清末跌宕的政局中,翁氏家族出了两位帝师,两位状元,两位巡抚,在朝廷内外风光无比。与此同时,常熟翁氏还是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世家,藏书积六世,历时160余载,虽因战乱颠沛、宦海沉浮等多有散佚,但存世之书仍可称洋洋大观,更不乏极具文物价值的国之瑰宝。

翁氏藏书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在当代经历了怎样的保护与研究?如何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常熟藏书史研究专家、常熟理工学院教授曹培根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私家藏书在当代
 
翁氏藏书在当代的传承

    采访人:王雪霞
    受访者:曹培根


曹培根(1957.10—  ),男,苏州人,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等,主编《常熟文学史》《常熟藏书史》等。

藏书报:您是何时与“翁氏藏书”结缘的?何种机缘开始关注翁氏藏书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曹培根:我初知翁氏藏书是在1986年,当时我被短期借调到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协助赵国璋教授主编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推荐全国师专文科用教材《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编审《文献学辞典》。后在赵国璋教授指导下,于1991年承担《吴中历史藏书研究》等研究项目,从此开始关注包括翁氏藏书在内的常熟藏书家及藏书楼研究。

1991年3月,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时萌教授告知我,曾虚白之子曾堉致他的信中谈及翁氏藏书流向的详细信息,这使我对翁氏藏书得以进一步了解,并撰写了《常熟翁氏藏书及其流向》等文介绍翁氏藏书。2002年1月,我撰写的《翁同龢藏书概论》发表在《常熟高专学报》;2006年7月,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约我撰写《常熟翁氏藏书世家》,并将该文收入张怀安、成卫东主编的《大户人家》系列丛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2009年8月,我撰写的《常熟翁氏文化世家》由广陵书社出版,“翁氏藏书世家”列为第一章。此外,2010年,我申报的《常熟藏书文化研究》被列为2010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年,我申报的《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被列为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这两个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使我有机会对翁氏藏书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

2019年12月由广陵书社出版的《常熟翁氏藏书研究》,分章论述翁氏藏书地域背景与典型意义、翁氏藏书的形成、翁心存藏书、翁同书藏书、翁同爵藏书、翁同龢藏书、翁氏曾字辈藏书、翁氏孙字辈藏书、翁氏之字辈藏书、翁氏庆字辈藏书、翁氏藏书印章、翁氏藏书题跋、翁氏藏书目录、翁氏收藏精品、翁氏藏书交往人物、翁氏藏书楼、翁氏藏书大事纪要等。

第一章介绍了翁氏藏书的地域背景与典型意义,展示了吴文化核心区域常熟的崇文藏书历史传统“藏书之乡”虞山派藏书家的特点,这是翁氏藏书的地域环境;在中华传统藏书文化大背景上论述了翁氏藏书的典型意义:耕读起家,为读书而藏书,读书修身,为善绵世。

第二章至第十章以翁氏家族人员为中心,展示了翁氏家族主要人物的藏书史实。翁氏家族人员多博学多艺的“兼类”藏书家,流传丰富的著述反映了他们的个人爱好与专功,与读书、藏书密切相关,体现了翁氏读书者、藏书家的特色;与第十七章翁氏藏书大事纪要互为补充,辅以翁氏藏书交往人物等,使翁氏藏书历史的叙述更趋丰满,勾勒翁氏家族人员的读书成果与藏书经历、翁氏家族藏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与家族主要人物藏书史实。翁氏藏书以翁心存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翁心存之前是翁氏藏书的形成期,至翁心存开始是翁氏藏书的发展期。第二章翁氏藏书的形成,从翁氏后人保存先人著作与部分藏书中,剖析早期翁氏藏书的特点。翁心存是常熟翁氏家族走向兴盛的关键人物,其藏书在整个常熟翁氏家族藏书中承前启后,开启翁氏家族藏书走出区域、成为清末官宦兼文化家族藏书的典型。翁心存子翁同书传承父亲藏书读书传统,精于读书校书,凸显读书者藏书的特征。翁同爵留意名人书画、钟鼎文物、拓本的收藏与鉴赏。翁同龢收得许多精品,使翁氏藏书品质得以提升,成为中国晚清九大藏书之一。他们的子侄孙辈均能继承先志,谨守藏书,时有增益藏书,使翁氏藏书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翁氏文化。

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探讨翁氏藏书印章、翁氏藏书题跋、翁氏藏书目录、翁氏收藏精品、翁氏藏书交往人物、翁氏藏书楼等藏书文化专题,梳理翁氏藏书文献,剖析作为江南典型的耕读之家的翁氏藏书文化特质个性,以及作为综合性学术文化活动的家族藏书对家族发展乃至学术文化繁荣的贡献。翁氏藏书印章体现翁氏藏书的属性标志和文化内涵,成为鉴定翁氏藏书的证据之一。翁氏为读书者藏书家,藏书多经读之书,藏读成果丰富,藏书题跋成为翁氏藏书的特质。翁氏各种专题藏书目录,从一个侧面了解翁氏藏品。流传至今的翁氏所藏古籍、书画多精品,还有流传有序的翁氏家族文献,均成为世人了解翁氏文化家族的杰品。翁氏家族人员交往人物多一时官场达人、地方名流,或师长、学生,或家族内外人员,多书事交往,反映藏书世家藏书交往与传承特色。翁氏揽秀堂、綵衣堂、知止斋、柏古轩、瓶庐等藏书处、藏书楼,多江南园林式读书处。


藏书报:翁氏家族、翁氏藏书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

曹培根:常熟翁氏家族是清代以来江南文化家族的后起之秀,也是对中国晚清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名门望族。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均为帝师,并为当朝宰辅,翁同龢更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其后,翁氏家族叔侄状元,科第联翩,簪缨不绝,世泽连绵。常熟翁氏藏书从翁氏七世祖翁应祥兄弟起,历时400多年十多代,是江南典型的藏书世家。常熟翁氏藏书,是领略江南文化大户的一道风景,是打开中国传统藏书文化的一扇窗口。

翁氏家族藏书继承虞山派藏书家的特点和传统,耕读起家,为读书而藏书,为善绵世,这是具有典型意义之处,也是留下我们的文化遗产。

一是耕读起家。江南多耕读传家的文化家族,其家族成员勤俭持家、勤奋好学,耕有经济来源,读取文化资源,这是家族发展的原动力。常熟翁氏就是江南众多文化家族耕读起家的典型个案。翁氏家族成员为读书而藏书,所藏之书均是经读之籍。

二是读书修身。翁氏强调读而修身,把读书修身作为人生立德做人的基本点。翁氏八世祖母王氏曾教育子孙:“读书当务其大者远者,得一科名不足为重也。”王氏强调读书是为子孙自身的素养和为人,其次才是争取功名。翁同龢撰联“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提出藏书、读书与端人正士的关系,强调要好读书、读正书、做好人。


三是读书为善。中国历代家训重视读书在明理益能、振家出仕方面的价值,读书人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为善济世。常熟翁氏家族强调读书为善,翁同龢在《先母行状》《先母事略》中记母亲许氏临终遗言为劝导子孙贤孝,读好书,为善人,做清官。在《海虞翁氏族谱后序》中,翁同龢亦强调要自立守操。翁氏各个时期的家族成员不论地位高低,均能践行家训,进则励精图治、治国安邦、关心社稷民生,退则修身养性、达观处世、虑谋有所作为。直至今日,翁氏家族成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都在各行各业奋发有为,心系祖国,不辱翁门。


藏书报:翁氏藏书现在大多在何处收藏

曹培根:翁氏藏书与翁氏家族文献的精品多数藏在上海图书馆。2000年2月,翁兴庆(字万戈)将其父翁之廉传给他的翁氏精品藏书80种542册整体转让给上海图书馆。其中,宋刻本11种(若把宋福建刻本《邵子观物篇》后附《渔樵问对》作为独立1种,则为12种)156册、元刻本3种52册、明刻本12种、明抄本1种、清刻本27种、清抄本25种、清稿本1种。2015年,翁兴庆又将翁氏家族文献的精品《翁同龢日记》稿本、翁同龢档案资料600余件慷慨地捐赠给上海图书馆。2016年,翁兴庆弟翁铭庆将家藏明正德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捐赠上海图书馆,又转让了翁同龢《己酉南归应试日记》稿本等文献及翁同书档案。翁兴庆侄翁以钧也捐赠了翁同书手稿等翁氏家族文献。

国家图书馆藏有翁氏藏书3779册,系新中国成立后由翁之憙捐献给国家的。国家图书馆还藏有常熟翁氏故居所藏翁心存《知止斋遗集》稿本、翁同龢《瓶庐丛稿》稿本等翁氏家族文献。

翁氏藏书中的一部分曾捐献给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该馆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清点常熟翁氏捐献藏书书目》,收书954部,附《有关常熟地方文献书目》34部。

常熟翁氏老家的一批书400余种、1712册,由翁氏后人捐献给常熟图书馆。归常熟博物馆收藏的有稿本《皇朝兵制考》、稿本《笏斋日记》等。


藏书报:据您了解,这些机构对于翁氏的遗存、文献都做了哪些保护,又进行了怎样的利用?今后应该对其做什么样的工作,让翁氏藏书得以传承?

曹培根:常熟翁氏遗存藏书处綵衣堂、知止斋、柏古轩、瓶庐等如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成为传承中国传统藏书文化的教育场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翁同龢纪念馆全力打造“学术翁馆”,连续出版学术年刊《翁同龢研究》和《翁氏文化研究丛书》等。

翁氏后人传承翁氏文化。1990年,翁兴庆代表翁氏后人将翁氏祖居“綵衣堂”捐赠给故乡常熟。2000年,翁兴庆精心安排,使翁氏藏书得以安返故土,入藏久安之所。2016年,翁兴庆以优惠价将梁楷《道君像》转让给上海博物馆。2019年,翁同龢后人翁以钧代表翁兴庆将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图》和王原祁《杜甫诗意画巨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除将家藏最重要的藏品留在祖国外,2018年,翁兴庆将家藏清代画家王翚《万里长江图》捐赠给波士顿美术馆;2018年,翁兴庆又将家藏183件书画文物捐赠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让这些藏品站起来、活起来,必将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引发世人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翁兴庆全力以赴抢救性整理公布家族文献,编校出版《翁同龢日记》《翁同龢瓶庐丛稿》等;翁宗庆整理家藏祖父翁奎孙稿本《柏园吟稿》,主编《洞庭山翁氏艺苑掇英》;翁开庆撰《辑录〈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中“翁捐”书目后记》,整理《翁同龢自订年谱》,参与整理《翁同龢文献丛编》。翁开庆之子翁以钧校订《翁同龢日记》,编撰《〈翁同龢日记〉人名索引》,参编《翁同龢瓶庐丛稿》,参与整理翁同书《西行寄弟函》等。

翁氏藏书与翁氏文化研究今后将继续在提高与普及上发力。从凤凰出版社2019年12月版《江苏艺文志(增订本)》著录的现有翁氏文献来看,翁氏家族文献整理大有空间。就翁同龢文献整理来说,有必要在前人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基础上,全面收集、梳理翁同龢文献资料,编辑出版《翁同龢全书》。陆续公开出版的翁氏文献中,影印多于排印,尤少校注之作;对翁氏家族重要人物的研究,从文献整理到人物年谱、人物评传多有空缺,可见,翁氏文化研究还有待于研究史料的广泛挖掘、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内容的逐步深化,以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手段的持续更新,尤其是需要国内外学人的携手合作和多学科领域的协同研究。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翁氏藏书与翁氏文化的普及工作,让各类翁氏文献活起来,服务民众,发展当代文化。

藏书报:您认为私家藏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待?

曹培根: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私家藏书,属于综合性的学术文化活动。“积书而读,丹铅治学”是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优良传统,藏书兴则读书盛,私家藏书对中华典籍的积累、保存、整理、再造和传播贡献很大,对促进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藏书文化是民族的阅读记忆、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多有启迪。

一是崇敬古籍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与对自身文化的自信由来已久,古代私人家藏书家有弘扬中华民族崇拜优秀文化典籍的好传统。孙从添在所撰《藏书纪要》中论述“购求书籍,是最难事亦最美事,最韵事亦最乐事。”因为“书籍者,天下之至宝也。人心之善恶,世道之得失,莫不辨于是焉。天下惟读书之人而后能修身,而后能治国也。是书者,又人身中之至宝也。”藏书家注重藏书以修身立德,强调读书的明理益能价值。张金吾在《爱日精庐藏书志序》中强调:“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无他,学不学之所致也。然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藏书家把藏书、读书与修身、治国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敬惜书籍、热爱读书。

二是传承文化的责任担当。成千上万的私家藏书海纳中华典籍,一代代传递下去。流传至今的中华典籍,大多是经过历代私人藏书家递藏的。藏书家们藏书、刻书传承文化的事迹感人。如汲古阁毛氏缩衣节食,以刊书为急务,甚至变卖田产刻书,毛氏《重镌十三经十七史缘起》所谓“奚止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张海鹏志愿“以剞劂古书为己任”,践行刻书泽人。铁琴铜剑楼瞿氏五代人精心藏书、护书,特别是第三代楼主瞿秉渊、秉清兄弟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间,为避太平天国时期战乱将铁琴铜剑楼藏书经历惊心动魄的七次大迁移终于保全藏书精品。瞿氏视家国为一体,护先人遗籍以体现仁孝,翁同龢所谓“仁孝之诚”,瞿氏视献书国家为先人遗籍的妥善归宿。瞿启甲创建常熟县图书馆,捐书充馆藏,还出私藏影印《四部丛刊》,临终遗命家人“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

三是工匠作为的精致创新。古代私人藏书家好书敬业,追求精致,讲究质量,创新藏书措理之术。孙从添在《藏书纪要》总结藏书家编制四种书目的具体方法,四种书目包括大总目录、宋元刻本钞本目录、分类书柜目录、书房架上书籍目录,可谓精致细腻。汲古阁毛氏首创影抄,影写本保存宋元旧本原貌,以精工著称。

四是乐以传播的开放情怀。古代私人藏书家多通过互抄藏书、编藏书目、刻印藏书等途径公开交流私人藏书,或捐赠私人藏书,或私人藏书楼营造成文人交流处。如常熟陈揆道光三年(1823)五月,将乡邦文献160部461册捐兴福寺,临终前又续送240部439册,提供民众阅读。藏书家们通常以其藏书楼会友,文人在一起雅集倡和,或讲学交流、编目著述、鉴赏藏品等。如铁琴铜剑楼瞿氏以所藏珍本自刻或助人刻书,广为传播私藏。瞿氏在藏书开放的过程中,与当时众多的文人交往,许多学者到铁琴铜剑楼访书交流、登楼阅览、借阅抄录等,铁琴铜剑楼藏书提供社会利用,发挥了公藏的部分功能,铁琴铜剑楼发挥了区域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捐赠私人藏书,造福社会。


藏书报: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私家藏书进行保护,又如何传承下去?

曹培根:新时代,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全民阅读的关键在于家庭阅读;建设书香城市,核心在建设书香家庭。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中国家庭阅读传统是当今社会需要传承与发展的。只有每个家庭人人自觉参与藏书、读书,才能聚合成中华民族崇尚阅读的社会风气,建设成书香城市、书香中国。

我曾就保护私家藏书、传承藏书文化提出过建议:全社会要大力宣传并确立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理念;全面开展藏书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整合资源,将藏书楼文化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要对现存藏书楼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保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科学保护现存藏书楼;加大投入,重点保护现存重要的藏书楼;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在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