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豪李汶翰事件:被禁欲偶像的背后,是大众集体陷入俄狄浦斯冲突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30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这一生要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洞见是很艰难的事情。发现人皆需要处理和面对俄狄浦斯情结,便是他最引以为豪的洞见。

我不敢跟他比肩——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这些年对娱乐圈和文化圈的观察,我认为目前娱乐圈一些常见的“现象”或者说“冲突”的背后,其实有着大众集体俄狄浦斯冲突的影子。而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人,大概我是第一个。

因此,这是一篇可以说“耳目一新”的文章,有些观点大概你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我也想提前说一下,虽然这篇文章用的素材虽然是针对娱乐圈的,但是这种集体俄狄浦斯冲突造成的困境却绝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圈。

一、“被禁欲”的偶像:结婚、恋爱甚至交异性友人都不行了
一杯咖啡

我想先从最近娱乐圈发生的几件事情说起。

首先是潘玮柏结婚了。然后,他的部分粉丝以及一些网友开始疯狂吐槽他的结婚对象。不管如何辟谣,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贬低他的新婚伴侣。总而言之,结论就是潘玮柏找了一个非常差劲的女人结婚。

紧接着是两个刚出道不久的青年偶像。

偶像歌手李汶翰被人拍到疑似在街上拥吻(当然,如果看过我后面会引用的《爸爸是偶像》,可能就会发现未必可信),于是很多人指责他:

作为一个偶像,你的工作就是要满足粉丝的幻想,怎么能够谈恋爱呢?(P.S:这一段话在我后面引用的影视作品中也曾原话体现)

不久之后,他出面辟谣自己是单身。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信。不少人把他和上半年发生类似事情的屈楚萧联系在一起,送给他一首周杰伦的“你算什么男人”,意在讽刺他敢做不敢当。

不久之后,某个女网红自爆,和某个男偶像一起玩了密室逃脱,引发大众的议论,似乎这也不是偶像应该做的事。最后这位网友还把偶像的照片晒出来,原来是偶像歌手任豪。当然,这里的重点不是玩密室逃脱,关键是和女网红一起玩。

总而言之,目前的娱乐圈生态就是:

结婚不行。恋爱不行。和异性一起玩,也不行。

当然,哥们关系除外(异性哥们也可以)。

以至于有些一炮而红的明星直言:

如果现在谈恋爱,等于是选择提前退休!

总而言之,现在的偶像处于“被禁欲”的状态,他们最好就是“一心一意搞事业”。

而且,这恰恰和目前社会大众最推崇的价值观也相符:影视作品中也最好不要安排爱情线,所以几乎没有爱情线的《平凡的荣耀》颇受追捧,甚至没有爱情戏也成为了亮点。

然而,被大众接受的观点,未必就不能对其进行质疑。

事实上,与上述消息同步登上热搜的是好莱坞知名男星甜茶(提莫西·查拉梅,《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小妇人》男主),作为同样以颜值取胜的青年男星,他又恋爱了,对,是又恋爱了。

而且,当事人并不担心被他人知晓,照片任你拍,而且这也不影响他接一部部的戏,更不会有人说他的“职业操守”有问题。

由此可见,这也不是什么不能打破的铁律。

不过,这难道仅仅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吗?

我认为仅仅看到这一层是不够的,或者至少揭示的不够彻底,我认为需要深入分析一下的是,大众为何要禁止偶像明星的个人感情生活,甚至紧张到连异性交友都如此敏感。

二、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一杯咖啡

我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很有可能就陷在俄狄浦斯冲突中难以自拔。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我用张天布老师新近出版的专著《冲突背后的冲突:解读我们内心的俄狄浦斯三角》为大家做一下科普。张老师是国内精神分析的专家,对俄狄浦斯情结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我也有幸上过他的课。他的个人风格就是能够用中国农民式的朴素语言,把复杂的心理问题阐释清楚。

言归正传。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发现并用希腊神话故事命名的。那个时候,他刚刚失去了父亲。这对弗洛伊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正是因为这一段经历,才让他写出了《梦的解析》。在父亲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他接连地梦到父亲,也开始探查自己和父亲的关系。

他发现,原来对父亲有非常复杂的情感,如爱、恨、怨,特别是竞争导致的攻击性,甚至他认为弄不好是自己的攻击性导致了父亲的死亡。

而自己之所以会对父亲有如此复杂的情感,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从出生起,作为一个男生首先进入的是一段“二人关系”,即和自己的主要照料者母亲之间的关系,在这段关系中,他认为自己是能够独占母亲的。然而,随着长大他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人和自己分享母亲,甚至比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更亲近,这个人就是父亲,这个时候便进入了“三人(角)关系”。当然,因为男生并不想进入这么复杂的关系,便会想各种办法把这个父亲排挤出去:

竞争、攻击、贬抑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对母亲的独占渴望,对父亲的攻击,被弗洛伊德借用知名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所谓恋母弑父情结。

其实俄狄浦斯情结本身是没那么血腥和混乱的,相反他解释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心理和人际关系,并且我们所体验的好坏、爱恨、安全迫害、攻击报复、胜利内疚、亲密分离这些核心主题,都与俄狄浦斯有关。

总而言之:

1、俄狄浦斯情结人人都有,而且是人类所有关系的模板,我们和外界的所有关系,其实都是“三人关系”,不可能存在绝对的“二人关系”,也就是说,谁都不要想着独占谁。

2、俄狄浦斯情结告诉人们,要学会把握关系的尺度,尊重他人与自己的界限,要学会处理自己在关系中本能的竞争和妒忌心,否则就会被这种情感所淹没。

3、俄狄浦斯情结需要顺利度过,否则就会导致俄狄浦斯冲突,这种冲突本来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但是也会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反射出来。

三、用俄狄浦斯冲突解读“被禁欲”的偶像
一杯咖啡

如果用俄狄浦斯情结的视角去理解我们之前提及的偶像“被禁欲”现象,便能通过表象看到本质。

偶像、粉丝(公众),以及偶像的个人生活,其实就是一组“三人(角)关系”。

站在粉丝或公众的角度,如果陷入俄狄浦斯情结中:

希望占有偶像,保持“二人关系”。

然而,他们终会发现这段关系不会那么简单,总会出现一个“第三者”。

由于偶像也是正常人,有着正常的需求,这个“第三者”出现才是正常的。

我并不是指任豪、李汶翰就真的是偶像和别人谈恋爱了,而是不管是真的假的,这本来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本就不值一提。

然而,因为加入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处理的好,三者可以和平相处,如甜茶恋爱不断、片约和粉丝也不断,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会鸡飞狗跳,如任豪李汶翰等人,甚至连潘玮柏这种已经40多岁,早就过了还需要“禁欲”年龄段的偶像明星,也会因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饱受攻击。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潘玮柏结婚,由于俄狄浦斯冲突没有处理好,当“第三者”出现,便会产生竞争意识,竞争的手段也没有超出弗洛伊德当年指出的攻击、贬抑,即通过不断攻击第三者、贬低第三者价值来证明自己才是更值得被关注的那个,当然这种“冲突背后的冲突”,往往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如果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其结果是妈妈并没有宠爱自己,在这样的关系中偏向另一方的话,显然也会对用同样的方式对妈妈产生恨意。这也就是为何在这类事件中,最终还会清算到偶像头上的原因。

其结果往往是,妈妈不敢爱爸爸(至少明面上),被迫“丧偶”,只能和孩子保持非常亲近的状态——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提出在中国非常普遍的“丧偶式育儿”,往往首先怪罪的是父亲角色,其实这何尝不是俄狄浦斯情结在父母子三者之间叠加作用的结果?而成年后的各种俄狄浦斯冲突呈现,何尝又不是在家庭关系中的翻版?

当然,对偶像群体来说,于是不得不也保持“禁欲”状态(保持“丧偶”),因为他们不得不顾忌大量粉丝和公众俄狄浦斯冲突的发作。

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整个社会,大概是集体陷入了俄狄浦斯冲突之中了。

其实,不仅仅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社会,整个东亚文化圈,基本都被俄狄浦斯冲突包围了。

仅以娱乐圈为例,在日本、韩国,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情,他们的网民也是一样毫不留情的。谁敢进入恋爱关系,或者说与异性交往,也会受到排山倒海的压力。

新近去世的日剧女王竹内结子曾经就主演过一部豆瓣高分日剧《女婿大人》,讲的就是明星如何隐婚然后最后被发现的故事,饰演大明星的正是日本明星长濑智也,剧中一首《一个人的牙刷》可以说道出了明星“禁欲”之苦:

作为明星,他必须在人前装作自己就是享受孤独的,也就是说非常愿意处于一种“明星—粉丝”的二人关系之中,虽然这违背了人性。

在这部作品推出10多年之后,由当时日本当红偶像明星、关八组合锦户亮主演的《爸爸是偶像》,把类似的明星隐婚故事又上演了一遍。

锦户亮饰演的锦户亮在这部作品结尾部分,召开记者会,向社会大众致歉的时候,非常委屈地问了公众一个问题:

难道偶像就没有权利恋爱吗?

日本在21世纪的两个十年,连续出品了两部重量级的作品反映这个问题,本意是试图唤起大众的反思。可惜在近十年之后,锦户亮的这个提问,不仅没有人愿意认真回答,情形更加变本加厉了,连和异性交友的权利看来也要被剥夺走。

必须指出,这类俄狄浦斯冲突,不是娱乐圈与公众关系之间独有的,它会在社会各个角落普遍性地存在。事实上,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引发冲突的事件,多少都有俄狄浦斯冲突的影子。

四、陷入“阉割焦虑”:被模糊性别特征的明星
一杯咖啡

这些年,娱乐圈被不少人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男明星越来越“娘化”。

我并不太认同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本身是歧视女性的,是对女性价值的贬低。

我更倾向于用“模糊性别特征”这种说法,也就是明星不再那么具有典型的性别特征了,如男的就要很阳刚,女的就要很娇柔。

当然,这当然也是日本、韩国,更不要说泰国在内东亚娱乐圈的集体共识。

其实,这一变化也与集体性的俄狄浦斯冲突有关。

俄狄浦斯冲突本质是如何对待竞争关系。竞争就会带来攻击性,有的人急于释放这种攻击性,当然也有人为避免这种攻击性显露,也会采用一些别的方式。

这就是俄狄浦斯冲突中常见的“阉割焦虑”。

“阉割焦虑”来自人类的幻想,即和父亲竞争的过程中,由于害怕父亲报复(比如被父亲阉割掉),所以表现出非常乖巧、与世无争的样子。这就导致了男性会显得女性化一点,女性会显得男性化一点(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与母亲的竞争),模糊掉性别特征是有“好处”的,不同同时也就意味着主动放弃参与这种竞争。

如果说大众喜欢什么样的明星,本身也是对自己向往成为什么样人的一种投射,而明星也就有必要展现出大众喜欢的样子,那么男星更“娘”、女星更“man”,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大众都“佛系”起来了。虽然社会竞争加剧,但是大众本能开始逃避竞争了。特别是娱乐文化,本来就是用来满足自己内心幻想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法满足,更希望在娱乐文化中实现。

因此,大众又怎么愿意看到会引发俄狄浦斯冲突的人呢?

我仅以刚刚提到的两部日剧举例。

拍摄于2001年的《女婿大人》找了长濑智也饰演明星,他的五官还是比较男性化的,剧中还有与竹内结子比较亲密互动的场景。

仅仅过了11年,于2012年拍摄的《爸爸是偶像》,锦户亮本身就是男性气质不是特别突出的明星,而且剧中几乎和妻子没有亲密互动,主要剧情是关于作为三个孩子的继父的他,如何在这样的家庭中平衡好父亲角色和偶像角色的。

可以说,无论从演员本人气质上,还是剧情设置上,即便是一部谈偶像与公众之间“俄狄浦斯冲突”的影视作品,也开始从各种角度回避竞争,淡化性别、性色彩,这种“自觉”细想起来也是十分可怕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东亚各国非常盛行的讲述“男男”特殊感情的腐剧,本质上也是避免“阉割焦虑”的产物。

很多人认为,腐剧就是同志题材小众作品,我倒是不这么认为。要知道,欧美其实很少看到类似的腐剧作品,他们要么不拍,要么就是比较扎实地反映同性群体的生活,不会像东亚出品的腐剧,和真实的同志群体关系不大,本质是给女性看的偶像剧,美其名曰“双男主剧”,而且受众非常宽泛,占据主流。

仅以国内举例:从2018年起,国内市场最火的男星,几乎都是此类题材的受益者,如2018因《镇魂》大火的朱一龙、白宇,2019因《陈情令》大火的肖战、王一博。

即便不是此类题材的翻拍片,在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中,也开始淡化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的互动,更为突出男性角色的互动。

如最近大热的《平凡的荣耀》来说,剧中最出彩的两组“关系”:孙奕秋和吴恪之,高思聪和江南,这两组男男的互动模式几乎和腐剧模式没有什么差别:

一位男性扮演更男性化的角色,另一位男性扮演偏向女性化的角色,当然男性化角色着重保护(吴恪之是明着,江南则是暗地)女性化角色,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彼此成长,最后成为最好的伙伴。

为何这类题材能够长盛不衰?

除去演员本人魅力的因素之外,也是因为集体陷入俄狄浦斯冲突后,这样的处理其实更为观众所接受。

从女性观众的角度来说,如果继续是男女主角的互动,是把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人关系”摆在了台面上(男星、女星,和自己),会产生各种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十之八九的结局是“我不如她”,会被她“阉割”。

这有什么可看的?

而现在,把主要角色、主要互动都替换成男性的情况下:

1、直接避免冲突,而且男性角色都可以纳入“二人关系”之中(男星+男星,和自己)。

2、即便是同性情结,也很清楚与我“竞争”的是另一个男性,这自然与同为女性之人的竞争有很大不同。(我不行,别的女性也不行,不存在被阉割的可能)

由此可见,这类作品之所以在东亚地区能够大火,和背后观众集体陷入俄狄浦斯冲突不无关系。

当然必须指出,这种“回避”冲突的方式,最终是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群体性陷入俄狄浦斯冲突的“阉割焦虑”之中,也就不难理解“丧文化”为何同步流行了,为何早年大前研一在日本提出的“低欲望社会”在韩国、中国也被广泛提及了,因为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对竞争关系的回避。

问题并不是男性化还是女性化,而是这种沉浸于“回避竞争”的状态,本质是不够自信的体现,会影响一个人在职场、情感生活中的发挥。

五、过分严苛的超我:为何用超高道德标准要求他人?
一杯咖啡

这些年,在中日韩泰娱乐圈还有一个共性的地方,就是针对明星的网络暴力泛滥。

当然,这些网络暴力表面看起来是对明星提出“要求”,比如唱歌不行、演技不行等,甚至是一些行为举止提出批评等。

在距离现当下最近的《爸爸是偶像》中,不仅展示了明星渴望像正常人拥有感情的一面,也展示了大众舆论是如何严苛要求偶像的。

他们往往以非常义正辞严的方式要求他们,历数他们的“失误”。比如剧情中,有个明星炒作与锦户亮的恋情,锦户亮予以辟谣,结果有人冲到片场,给他丢鸡蛋,因为这不是他们想看的结果。观众对于偶像明星的道德要求之高可见一斑——当然,现在都是直接在网上“丢鸡蛋”了。

回归到现实。

不要说对明星个人表现有高度的要求,对他们私生活也是以非常高的标准予以要求,甚至连明星说错一句话,抽一根烟也被要求作出道歉。而且,更可怕的是,大众对此类高要求,好像已经司空见惯,并不觉得奇怪。

今年以来,中文互联网上的高要求甚至突破了“想象”:

首先,是针对顶流明星肖战的批判,竟是源于他某些粉丝的一些行为。

姑且不去讨论这些行为是否失当,但是因为粉丝行为,就延伸到对某个明星提出道德审判,可谓开了先河。

然后,是中国部分网友针对泰国顶流明星bright的批判。

这场批判跨过中文互联网,直接跑到人家泰国的地盘,原因是这位明星的女友在他们国家的社交媒体发了一条不被某些中国网友喜欢的表达,这些网友要求bright与女友切割,否则就把女友的“罪状”算到他的头上,此事最终引发外交纠纷。

实在令人无法想象:

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去对另一个人进行道德审判?

甚至,是跨国界的道德审判?

然而,这样的“逻辑”就被许多人堂而皇之地接受了。

既然我们在谈俄狄浦斯情结,你肯定会猜到,这些逻辑成立的背后,其实也有俄狄浦斯冲突的因素。

前面提到,面对这些竞争,因为害怕“阉割焦虑”,会让一个人看起来放弃竞争,但是也会让一个因此产生另一种东西,即“超我”:

因为要克制“攻击”的冲动,“超我”便是一系列的道德禁令,用以克制这种“攻击”。

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结构之一,代表着:

1、被内化的父母禁忌。

2、社会规则:道德、法律、纪律、习俗等。

超我对一个人能否遵守规则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便会过度。

不仅可能会对自己过于严苛,而且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用同样的甚至更为严苛的标准去要求他人。

具体分析如下:

这些在网上批判他人的人,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其实都是处于下风的人。

偶像,喜欢偶像的人,他们,“三人关系”中,他们竞争得过偶像吗?

竞争不过。

从男女关系的吸引力角度,他们竞争不过。

从个人能力和魅力的角度,他们竞争不过。

从作品(成绩)受到欢迎的角度,他们竞争不过。

因此,面对这些人,面对这些人受到欢迎,都会引发他们强烈的内心冲突。而这是他们非常希望避免,也不愿承认的。

那么,不愿意承认这种竞争存在(并且自己肯定输了),该怎么办?

“超我”就出现了:

通过给自己设定一个“卫道士”的身份,避免正面竞争,这样就能站在一个“守护正道”、“解救被偶像欺骗的无辜网友”的角度,从这些角度释放自己俄狄浦斯冲突中的攻击性。

也就是说,他们实际的目的是避免与人同台竞争,而给自己找一个“有利地形”,因为同台竞争,他们没有这个自信。

当然,会不自觉地陷入这种竞争状态,也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落入与人竞争的陷阱中。

最近看到之前批评流量明星走红的编剧汪海林又发声了,义正辞严地说了一通“我就是要与流量明星斗争”。如果从俄狄浦斯冲突的角度分析, 他的超我过于严苛的,似乎已经走火入魔了,毕竟谁会把这种事情当做终身事业的高度看待呢?

超我过度本质是制约了一个人实现自我,说到底是在过一种非常僵化的、不轻松的生活,而且自己都没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过的那么辛苦。

这样的现象,当然也不止在娱乐圈发生。

六、大众如何走出俄狄浦斯冲突?
一杯咖啡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问,既然问题如此严重、影响如此大,那有什么办法化解?

从个人的角度,其实还是有解法的。

张天布在书中也就俄狄浦斯冲突本身提出了主要的处理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去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允许自己把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都能够表达出来,就像弗洛伊德解剖自己内心一样。

其实,纵观我之前提及的各种现象,你会发现一个共性,也就是这些人是把自己内在的问题抛给这个偶像(或偶像配偶),本质是回避面对自己的内心。当然之所以要回避,也是因为这些情感本身是令人痛苦和焦虑的,必须让他们“不存在”。

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这点,也就不会继续针对偶像明星们了,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可能。

说到底,“爸爸”做错了什么呢?俄狄浦斯情结的告诉我们:问题,还是来源我们的内心呀。

从个体的角度,俄狄浦斯冲突要化解,在童年是比较容易的,张老师这本书重点也是谈父母如何做,可以帮助孩子成功度过俄狄浦斯情结冲突的年龄段。但是,大多数人恐怕没有这个机会了,社会也不可能倒回到童年时期,集体回炉重塑。

幸好,西方社会好像已经走过了这个集体俄狄浦斯冲突的阶段,他们比我们东亚社会显示出在俄狄浦斯冲突领域更具弹性的操作,至少以娱乐圈来说,确实如此,这就给了我们一些希望和方向。

东亚社会因为自身文化模式的因素,长期以来,就回避面对情感,更不要说对性、两性问题长期就以非常保守的方式对待,这都是俄狄浦斯冲突滋生的土壤。

如果整个社会集体性陷入俄狄浦斯冲突之中,并且因为人合因素,冲突与冲突相互叠加,很容易导致问题趋向复杂。作为心理工作者,我只是想尽一定的社会责任,谈一些我的自己发现和观点,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这种分析依然是挂一漏万的,非常欢迎大家补充你的思考。

最后提几句:

1、发现这些问题,能引起更多重视总比视而不见要好。

2、心理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即当事人自己必须认识到问题存在,同时又有想解决的动机。社会问题难解,但是集体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表面针对偶像明星的做法,背后其实是自己早年成长经历的投射。回归本质,来逐一处理个体个性化的问题,问题便有了解决的钥匙。当然,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3、当然,一个人如果还是始终把关注的焦点只放在外面,看不到自己,我觉得也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而且,越是这样的人,越是没法享受真正外在的美好。就像偶像明星本来是让一个人欢愉的,但是陷入俄狄浦斯冲突的人便会充满冲突和喧嚣。所以,不必跟他们纠缠,否则你也会失去生活的乐趣。

4、我必须再次重申,我只是借用娱乐圈这些大家熟知也方便讨论的话题来谈这一社会现象。然而,无论是高度竞争背后的攻击和贬低,还是抹去性别差异的习惯做法、高度道德化的审判等,在许多行业和领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可能更加严重。切勿只看到娱乐圈就点到为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