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杨方 | 祖孙的权利斗争

 圆角望 2020-10-01

 少年皇帝的雄心与挫败

汉景帝去世后,年仅15岁的太子刘彻继位,即为汉世宗孝武皇帝,史称汉武帝。刘彻原名刘彘,是汉景帝的第九个儿子,母亲王娡出身平民,离婚后入宫为汉景帝的妾(称为夫人)。栗太子刘荣被废后,王娡成为皇后,刘彘被立为皇太子,改名刘彻。汉景帝任命汉文帝临终前推荐的忠厚长者卫绾为太子太傅,承担教育太子的重任,后来卫绾又被提拔为御史大夫、丞相。

汉高帝暴力地解决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汉文帝和平地解决了开国功臣集团的问题,汉景帝暴力地解决了同姓诸侯王的问题,他们祖孙三代各自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经过近70年的努力,此时国内再也没有任何一股政治势力能威胁皇权。刚刚即位的少年皇帝皇权独大,雄心勃勃,又继承了祖父、父亲留下来的雄厚家业,那么他面临的历史使命又是什么呢?

一个政权最危险的就是前30年,30年为一世,一代人,因为那时绝大多数的成年人还是前政权的遗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极弱,甚至反抗心很强,最典型的就是秦、隋两朝,都是其兴也勃,其亡也速,统一以后都没能维持30年,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关东六国的王族、贵族包括平民,不可能认同暴力统一的秦。因此在建政开国后的前30年,甚至60年,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是最佳的国策。从汉朝开国至此,已有60多年,30年为一世、一代人,此时已经过了两代人的时间,前朝的遗老遗少退出人生舞台,所有国民沐新朝的恩德成长,认同感强,人口、经济也恢复到了前朝的最高水平,体制的红利还未耗尽,此时正逢雄心勃勃、志向高远的少年天子即位。

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人口、国力都已经有了可观的增长,与暴秦有了鲜明的对比,广大国民也感念轻徭薄赋的仁政,对汉朝政权有了感情上的认同,内部诸侯国的威胁基本消除,政权空前稳定,因此汉武帝再不能容忍匈奴的欺凌,他要反击匈奴,一雪前耻,这就必须要集中全国的力量一—不仅是物质力量,还有精神和国家意识的高度认同,因此他迫切需要一种与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去凝聚人心。甫一即位,汉武帝就想改弦更张,他的两位师傅卫绾、王臧都是儒家学说的信徒,汉武帝也深受他们影响。先秦两汉的儒者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刚健有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正好符合这位少年天子的禀性与志向,他不能再忍受黄老之术清静无为,尽量不折腾,建设和谐社会的统治方式。这就是司马迁在《平准书》中总结文景时代时所说的:“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即位的第二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下诏,命令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的相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丞相卫绾上奏:“所推举的贤良,有人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的法家,苏秦、张仪的纵横家学说,他们会祸乱国政,请予全部罢免。”汉武帝批准了这一建议,取消了被举荐的人才中法家、纵横家等学派人物的资格,而儒家的董仲舒脱颖而出,深得汉武帝的赏识’。董仲舒在他的“天人三策”中提出:“《春秋》提倡大一统,这是天地的基本规律,适用于古今。现在的理论杂乱无章,皇帝没有办法统一意见,法律制度经常变化,下面的人也不知道如何遵守。我认为那些不属于六艺和孔子学派的人,不应该被举荐。这样那些异端邪说就会消失,然后天下纲纪可以统一,法规制度也就明确了,民众就知道如何服从。

虽然这件事因被后世解读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闻名于世,但与流行说法不一致的是,汉武帝此时并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只是听从了丞相卫绾的建议,关闭了法家、纵横家当官的渠道。因为百家中还包括黄老之术,这是汉武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以下称为太皇窦太后)尊崇、信奉的学说,汉武帝此时还没有胆量敢于要罢黜。但即便如此,太皇窦太后仍然注意到了年轻孙子一系列不寻常的举动。

几个月后,丞相卫绾被免职,魏其侯窦婴接任丞相,皇太后王娡异父同母的弟弟、武安侯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他们四人均信奉儒家学说,这样汉武帝执政团队核心圈的最关键岗位全部为儒者,其目的已经一目了然。赵绾建议设立明堂,用做皇帝接见诸侯的正式场所,又推荐了他的儒家老师申公。汉武帝派遣使节将申公隆重接到长安,征询天下治乱的道理,已经80多岁的申公回答道:“治理天下的人,不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实际做了什么。”这时候的汉武帝还是个文学青年,听到这话只好沉默不语,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住在鲁国驻京的官邸中,并与他一起讨论设立明堂、皇帝巡狩、改换历法和服装颜色的事。

信奉黄老学说的太皇窦太后不喜欢儒家,汉景帝在位时,她曾召儒生辕固,询问他对《老子》的看法,辕固回答:“这就是一般人的说法罢了。”当时的窦太后大怒,反问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的儒家诗书呢?”随即命令辕固到野兽圈刺杀野猪。汉景帝知道太后发怒,而辕固只是直言,并没有错,于是给了他一把利刃。辕固身手还不错,一刀就将野猪刺死了,太后也无可奈何。

御史大夫赵绾建议汉武帝以后处理政事不要再向太皇窦太后报告,本来就痛恨儒家执政的太皇窦太后大怒:“这个人看来又要做新垣平了!”新垣平是方士,因欺骗汉文帝而被族诛。太皇窦太后派人暗中搜集了赵绾、王臧两个人不法谋利的证据,强迫汉武帝将其规划的设立明堂等事宜全部废止,赵绾、王臧也遭下狱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罢免,申公也被送回了家乡。至此,汉武帝想通过尊儒达到权力一统于自己的谋划彻底失败,规划的事业全部被废,执政的核心团队不是自杀就是被免,“建元变法”彻底宣告失败。

这不仅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更是一场太皇太后与皇帝祖孙之间权力的斗争,双方利益和目标的核心是太皇窦太后与汉武帝之间的权力转移。意识形态斗争和权力斗争往往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到最后,当事双方可能也不完全清楚斗争的初衷究竟是意识形态还是权力。权力斗争需要意识形态这面旗帜来掩盖其本质,也需要意识形态这面旗帜来团结自己一方的队伍,制造舆论,号召参与者站队,从而才能更有效地打击对方,意识形态斗争也需要附着在权力斗争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取得实际的权力才能有效推行自己的主张,否则只会沦为一场理论商椎和学术争论。

斗争的核心是人,是队伍,以及相应的人事安排,所以汉武帝才急于搭建自己的核心执政团队,太皇窦太后同样也需要集中打击汉武帝的核心团队,通过消灭他们的生命或罢免他们的职务来取得胜利。幸运的是,亲情的力量使得太皇窦太后没有废除孙子的皇位,否则汉武帝将永无机会一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年轻的皇帝毕竟缺乏政治经验和人生历练,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权力上限,也低估了祖母的权威和决心,操之过急,欲速而不达,不过这是年轻人经常犯的错误,好在年轻人还有时间。

新时代:大一统帝国的追求

汉武帝想独揽大权、变更国策的企图被祖母太皇窦太后阻止,但要向匈奴开战的决心已经下定,他派遣自己的郎卫张骞出使西域,寻求西方的潜在盟友,合击匈奴。做出这一改变中国甚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时,他才18岁。

天子年少,精力无处发泄,时常集合一群少年待从悄悄出宫打猎,号称自己是曹参的曾孙,姐夫平阳侯曹时,夜出夕归,几乎终日不回宫廷,行迹遍布长安郊外,曾在山中驰马追逐各类野兽,徒手与熊黑(棕熊)格斗,马匹践踏了庄稼,惹得百姓破口大骂“平阳侯”。他不想回到规矩众多的宫廷,打猎之余就去平阳侯家吃喝玩乐。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又称长信公主)以姑姑长公主刘嫖为榜样,经常为弟弟物色美女,这才使得他偶遇了未来的皇后卫子夫,并因此结识、重用了一代名将卫青、霍去病,及后来著名的辅政大臣霍光,他们全是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

五年后,已是70岁高龄的太皇窦太后驾崩。她一生经历了秦末战乱、汉朝建立,辅佐了汉文帝、掌控了汉景帝、汉武帝,信奉黄老之术,确保了汉初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国策在汉景帝时期和汉武帝初期得以执行,是汉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太皇窦太后去世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汉朝的国策面临着重要转折,汉武帝的时代真正全面开始。随即,汉武帝任命舅舅田蚡为丞相,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田蚡“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按照严格的字面意思,田蚡贬低、排斥了黄老、法家等诸家学说,黄老学说更是失去了原来的官方地位,并且延揽了几百名儒生。这才是真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官方并未禁止其他诸家学说的流传,只是它的的地位要低于儒学。儒学从此逐渐成为官方的正统学说,成为各种思想学派中势力最强大的一派。这一事件对中国后世的历史影响重大,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儒学的正面意义在于“敬鬼神而远之”,注重以人为本,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之后,让中国人免除了神权统治,考虑到仅仅几百年前,欧洲、北美还是神权统治,这一点尤其伟大。

西汉距离先秦并不遥远,秦朝的统一又非常短暂,而且汉初还实行分封制,因此当时的民众还没有形成对统一国家的认同,他们分别是秦人、楚人、齐人、吴人……但还不是“汉人”,在言词中,经常是将本诸侯国与汉并称,如“汉闻齐发兵而西”,“汉已平吴楚”,而儒家的大一统观念有益于统一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从法统上讲,关东先秦诸国在汉朝一直存在,只是先秦的王族换成了汉朝的皇族,汉朝皇帝的直辖地也是秦国故地,汉是秦的直接继承者。汉初分封,立汉高帝的私生(长)子刘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即以人建国,原先秦的齐国人皆属汉朝的齐国。甚至到了汉昭帝时期,燕王刘旦仍然宣称“且燕国虽小,成周之建国也,上自召公,下及昭、襄,于今千载,岂可谓无贤哉?”虽然这是他想起兵造反的妄言,但清楚表明,刘旦认为燕国的法统、历史可以追及西周初年的分封。这些关东先秦诸侯国的自我认同意识历经汉文、景、武诸帝的多次削藩、拆分,才逐渐被消除。到了汉武帝时,不仅实现了政治的大一统,而且也实现了意识形态认同的大一统,全体汉朝臣民成为“汉人”,其标志就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的封禅泰山。

汉武帝独尊儒术当然不是单纯为了自己的学术爱好,而是儒学中的尊君、大一统的观念非常符合他的政治理念,他想成为一个大权独揽、君临天下、四夷臣服的天子,创造一个空前广大、强盛的大一统帝国,这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所有阻碍他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人与物都会被他无情地清除。儒家强调尊王攘夷、华夷之别,如果汉朝仍然继续与匈奴屈辱和亲,是无法自称信奉的理论、道路、制度有任何的优越性,会被认为逻辑矛盾、没有说服力,因此,对匈奴的反击战是重建大一统帝国以及统一国家认同、凝聚人心、弘扬自信、塑造国家民族自豪感的必由之路。

自此,这位年仅23岁的年轻皇帝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

—— 版权声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