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特稿】通三统为大一统——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与现实启迪 | 慕朵生

 投沙斋 2020-10-01

通三统为大一统

——春秋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与现实启迪

慕朵生

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初九日丙寅

耶稣2016年6月13日


《春秋》为六经之首、专门之学,所以先儒说“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我这几年学习春秋公羊学,有个粗浅体会,就是公羊学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条:一是“大一统”;一为“三科九旨”。两者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实际运用,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如,两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需要而重“大一统”,以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两宋时期,因应夷狄逼迫而重“异外内”,以求“尊王攘夷”,并在“大一统”“大居正”基础上衍生出“正统”观念;清朝末年,对应西洋列强交侵而重“张三世”,以求“救亡图存”。当下,发皇公羊学的政治思想,刘逢禄“通三统为大一统”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

按照公羊学说法,“统者,始也”,所谓“大一统”,就其本义而言,不是指国家、民族、政权、疆域、价值的“大统一”,而是指“以统为大”,即“以始为大”,也就是要“大始”“贵始”“建始”“正始”,故何休说“政莫大于正始”。换成现代术语,“大一统”就是强调政治的本源要端正,强调政治要有合法性和正当性,用蒋庆先生的话说,“大一统”就是关于建立合法政治秩序的学说。[①]

“大一统”要正哪些“始”呢?公羊学有“五始”之说:“元者,气之始;春者,四时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国之始。”“大一统”就是要“正五始”,何休说:“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

如何“正五始”呢?何休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继天奉元”。所谓“元”,何休说得很清楚:“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据此,天地万物均由气化而成,元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质料,这是公羊学的元气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②]“奉元”,就是以元统天地、岁时、人道、政教、国家等万事万物,或说万事万物都要遵照宇宙的基本规律加以治理。

关于“天”,何休没有作更多的解释,但在解释“大一统”和“正五始”时,多次提到“王者受命于天”,这个“天”,肯定不是自然的天、物质的天。至于董子,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这个“天”,是超自然、人格化、有意志、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天,是昊天上帝。

另,《春秋》经文记载灾异一百二十二次,突出的就是天人感应;记载郊祭十三次,强调的就是尊奉上天[③];《公羊传》讥讽“天子僭天”,表明的就是上天的至高无上、不可僭越。事实上,尊奉上天或昊天上帝,不仅是公羊学的一大传统,也是整个儒学和中国政治的一大传统。

近世以降,学者多以人文主义解孔子和儒教,甚至以儒教为人文教。我以为,二三之世,通过采取“绝地天通”的措施,人人作享、家为巫史、民神杂糅的混乱现象得以较好地克服,尊上帝敬鬼神的习惯得以养成。

东周以降,怀疑上帝鬼神的风气又起,孔子一方面坚信“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一方面又以为天道性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上帝鬼神只可尊奉不可议论,所以通过自己“畏天命”“敬鬼神”的表率[④],通过作《春秋》、改新制的方式,重新确立了昊天上帝的绝对尊严和崇高地位,重新确立了“天神、地祗、人鬼”的神圣、超越的价值。[⑤]

总之,以“继天奉元”为基本原则的“大一统”思想,一则解释了天地宇宙的起源,二则赋予了万事万物以统一性,三则强调了政治的本源要端正,为政治秩序了确立一个超越神圣的价值,这是儒家最具特色、最为重要的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学说。其中,“奉天”论是政治神学,“继元”论是政治哲学。[⑥]

进而言之,“大一统”思想也是一种关于政教一体的学说,所以何休说:“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

“大一统”思想表明,复兴公羊学的政治思想,既要讲明“继天”的政治神学,也要讲明“奉元”的政治哲学,也就是要讲明公羊学关于政教一体的思想。如,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一直是政教一体,西方政教先分后合,合而又分,拿西方政教分离模式衡量中国政教一体模式,问题很大。

在一个据说是科学万能、唯物为本、无神论盛行的国度,重建中国政教传统,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如果不想成为人类文明的另类,如果不想大规模引进外来的宗教,如果不想让政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想让政治秩序缺乏价值上的超越性和神圣性,那么“继天奉元”的公羊学“大一统”学说,无疑是最好的思想资源。

在当下的一些儒家论说中,蒋庆先生的王道政治和儒教国教论,尽管不提政治神学这一名词,但无疑是政治神学和政治哲学并建的进路,可谓是“老儒家”。陈明老师的儒教公民宗教说,是在政教分离的前提下彰显儒家的宗教性,并试图推动儒教在公共领域、政治生活中发挥一种价值上的基础性或支援性的功能和作用,可谓是“新儒家”。

康晓光老师也持儒教国教论,但采取的是功利主义和社会科学的进路,“继天奉元”付诸阙如,见用不见体。当然,我注意到康老师近来在发掘《周易》的思想。康有为认为,《周易》“乾元统天”和《春秋》“以元统天”“继天奉元”的思想是相通的——这对康老师或会是个启发。

下面再简单说下“通三统”。何休在解释“大一统”和“正五始”时,论述了“王者受命改制”的思想,提到了“三正”的概念,即“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殷以斗建丑之月为正”“周以斗建子之月为正”。“三正”,与公羊家常说的“三微”“三色”“三元”“三教”等说法异名同实,而一归之“三统”说。

“三正”,即周为天正、殷为地正、夏为人正,是就岁时正月讲。“三微”“三色”是就物候变化讲,其中“三色”指夏尚黑色,殷尚白色,周尚赤色。“三元”是就元始气化讲,即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⑦]“三教”是就教化特色讲,即夏教以忠,殷教以敬,周教以文。

“三统”就其狭窄义,是指形下层面的“存二王之后”;就其宽广义,是个囊括天地人三正,天地人三统[⑧]、天地人三元,黑白赤三色,夏商周三代,忠敬文三教等内容的范畴。“通三统”,就像“太极含三为一”一样,将上述内容通而为一、统而为辞,是个带有形上意蕴的政治哲学概念。

就形上意而言,所谓“通三统”,实质上就是通天地人三正,通天地人三元,通天地人三统,质言之,就是要通天地人,其在政治上的运用,就是“王道通三”,即“王者”“王政”“王道”都要通天地人。这点,蒋庆先生“王道政治”学说已论述得非常翔实清晰,不再赘言。

我认为,“大一统”的“继天奉元”,“通三统”的“王道通三”,以及“君群民往”“天与民与”两个概念,共同构成了公羊学最基本的政治范畴,是儒家关于政治合法性学说的主要内容。要说明的是,通天地人的“天”,虽然带有形上的意义,但也是理一分殊的“天”,不是作为形上本源的“天”。

这点,蒋庆先生曾写了篇《王道图说》的文章加以讨论。但在这里,蒋庆先生只是笼统地说作为形上本源的天,理一分殊为天地人,没有说这个形上本源的天具体何谓。我认为,这个形上本源的天,就是昊天上帝。这点,公羊家经常用“通天三统”表示,即以超越性、宰制性的昊天上帝,统摄理一分殊的天地人。

《尚书大传》说:“天子存二王之后,与己三,所以通天三统。”郑玄以祭祀上帝解释“通天三统”的天,说:“所存二王之后者,命使郊天,以天子礼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此之谓通天三统。”至于《隶释》中说:“受天之佑,通天三统”,形上本源的天就是昊天上帝,就说得更清楚了。

就形下意而言,“通三统”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公天下”,即“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刘向传》),“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谷永传》)。

二是礼敬往圣、尊重传统、师法前朝,即“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于是可得而观之”(《解诂》)。

三是允许不同政治竞争,即“二王之后若有圣德,受命而王,当因其改之耶,天下之所安,得受命也,非其运次者”(《白虎通》)。可以说,“通三统”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政治精神,体现了政治为公、政治宽容、政治更化、政治竞争的政治精神。

更重要的是,“通三统”还表现或可以表现为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是分封“二王之后”为公国、为大国,礼遇之、宾待之,不与其他诸侯同,鲁虽为周公之后,亦不能比拟“二王之后”的封国。

当下,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实际运用“通三统”的主张,如,蒋庆先生提出封满清、存民国;张祥龙老师提出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体现“通三统”中“兴灭继绝”的精神;陈明老师提出“超左右,通三统,新党国”,肯定满清、民国在中国政治谱系中的地位;齐义虎兄针对“两国论”“两府论”提出“两朝论”,用于关照台湾问题;甘阳提出通孔夫子、毛泽东、邓小平,试图融中华文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种传统为一体。这些都很有启发,很有意义,是公羊学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倾向于主张:建衍圣公国,都曲阜,辖济宁,行儒家之治;存中华民国,都台北,辖台湾,行民主之治。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既不是两国论,也不是一国论,又不是“联邦制”或“邦联制”,而是“国中建国、国中有国”,它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体现了政治为公、政治宽容、政治更化、政治竞争的精神——这样下去,中国政治和中华文明才有希望。

至于蒋庆先生提出的以衍圣公为衍圣王,虚君共和、议会三院、太学监国的王道政治之路,规模和气象更宏大,实现之将会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步步往前推。

公羊家的观点,多被视为“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我今天的浅见,或亦不免如此。但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学习和思考公羊学,对我来说是一种兴趣,不为名来,不为利往,君子之为有乐乎此而已。

【注释】
 
[①] 汉儒均视“大一统”为儒家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学说,此义淹没近两千年,蒋庆先生再明之。
 
[②] 王充说“五经之前,至于天地始开,帝王初立,主名为谁,儒生又不知也。”不确。
 
[③] 关于郊祭,《解诂》注曰:“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
 
[④]“敬鬼神而远之”之“远”,当是周子“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之“远”,亦“敬”之义也。
 
[⑤] 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干宝说“天地之先,圣人弗之论”,即是此意。
 
[⑥] 施特劳斯:政治神学是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政治教诲,政治哲学则限于人类头脑独力能够触及的事物,而政治科学注重以自然科学模式研究政治问题。
 
[⑦]《陈宠传》:“三微成著,以通三统。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
 
[⑧]《刘向传》:“贤圣之君,博观终始,必通三统。”颜注:“一曰天统,二曰地统,三曰人统。”

2016年5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文化变迁”研讨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慊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