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报纸”原来是“申报纸”

 品茗客人 2020-10-01

图片选自网络

  五十多年前,我家是土墙草房子。

  泥土墙,没办法像今天这样做漂亮的装潢,倒也有章程给装扮一下:多弄几张报纸糊到墙上,把泥土给遮住也就行了。

  要是哪一天,墙上的报纸掉了一块,露出泥土了,妈妈就会说了:“再找一张‘生报纸’家来,把墙糊一下!

  那个时候,小镇的老人们都是将报纸称为“生报纸”的。

  五十年前,正是文革的高潮。开会,开万人大会是三天两头的事情。县里的体育场是没有座位的,去开会的人就只能坐在有草或是没草的地上。

  每到开到大会之前,就会听到邻居们在说了:

  “家里的‘生报纸’又没得了!明天去开会总不能就直接坐在地上吧!

  “小三子啊!带‘生报纸’的时候当心些子啊!不能把主席像坐屁股底下啊!那就是现行反革命了啊!那不得了的啊!

  小镇上就有人因为将印有领袖头像的报纸坐在屁股底下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

  生报纸”听说得多了,不是没有过疑惑。

  “有‘生报纸’,难道还有‘熟报纸’呢?

  也不是没向年纪大的、有文化的人,包括我的老师提出过我的疑问,我是个从小就喜欢“相呆”,更喜欢“讶怪”——也就是欢喜“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的人,可是,还真的没人给我个答复。能有的就是一句话:“‘生报纸’,就是‘生报纸’呗!

  一位挺让我佩服的小学老师曾给了我这样的一个答复:“没看过的报纸,内容是‘生’的,你能把那么四大张报纸上的内容全记住吗?记不住,就是生的,所以叫‘生报纸’。

  多少年,我一直觉得这是最可靠的答案。

  幸好,当我能去读报纸的时候,小镇上的人们将报纸叫作“生报纸”的人也少了,就叫报纸,或者是《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盐阜报》等报纸的名字了。

  也幸好,我们小镇人家里如果有张把张报纸,主要不是用来看的,更不会是用来读的,主要的用途也就是糊个墙,包个东西,再不然就是在着炭炉子的时候引个火——有油墨,好烧的,还有个不好意思说的用途,那就是上茅坑、夹屁股。

  1970年代末,我进了大学读了中文系,学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才晓得,原来,不是“生报纸”,而是“申报”。因为我们江苏人前鼻音、后鼻音是不分的,这才将“申报”,说得像是“生报”。

  申报,原叫“申江新报”,是一个做布匹、茶叶生意的英国商人安纳斯托·美查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等外国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这也是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笔的报纸。从1872年4月30号创刊号发行,一直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77年!一共出版27000余期。

  其实,等到我能听到老人们说“生报纸”的时候,这《申报》已经停办十多年了。但是国人们,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人们口中,还是习惯于将所有的报纸都称之为“申(生)报纸”,就像1990年代“耐克鞋”成为运动鞋的代名词一样。

  时过境迁,如今,你还能看到有人家的墙上是贴几张报纸来装潢的吗?曾经的“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报纸,还多少与人们有些个小小的生疏了呢

 

 相关文章:

方言土语|枵薄薄 厚实实

方言土语三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