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君子小人”的辩证论断-冯唐

 退思斋1964 2020-10-02
我花了很多时间读曾国藩,曾国藩是一个很能成事儿的人,但他并非完人。
他在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上,出现了败笔,就是用人。
曾国藩有一个心理就是——不参与别人对其他人的评论,一旦听到大家都夸一个人或大家都骂一个人,他怎么办呢?他就不说,默默地走过去,不敢附和。
以我对曾国藩的了解,曾国藩并不是一个非常厚道的人,他有他刻薄的地方。
我本身也不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其实我心中也经常有千万匹草泥马跑过。我能体会到他在一大堆人在夸一个人、一大堆人在骂一个人的时候,他心里很想凑过去也去骂、也去夸,或者跟大家一块儿八卦一下、吐吐槽、毒舌一下。
但是,他发现他不敢说,也不能说,就默默地走过去,就忍过去了。
为什么不敢说呢?
他有一段关于“君子小人”的辩证论断,是这么说的:
“恒言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论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 
中国的传统智慧,一直说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曾国藩在这块儿挑战中国的传统智慧,他认为,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
“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
他就是说,你今天能知人、能晓事,你就是君子,明天你不知道人,不了解事,就是小人。
“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则为小人”。
就是说,你在一时是公正光明的,你就是君子,你在另外下一个时辰阴暗狭隘,你就是小人。
这是他的观点,我不完全同意,待会儿我再展开细讲。
在曾国藩看来,做事的难度是有几个层次。
第一,一切皆模糊。大是大非容易判断,但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是非常多的,以及非常难判别。
第二个大难度,知人最难。
第三个难度,管理不仅模糊,不仅知人难,晓事其实也不容易。但是晓事是更好的着力点,这点上我是完全同意曾国藩的。
第四方面,不晓事,君子也没用。
第五方面,对事不对人。先别忙着定某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
这是曾国藩的五点想法。
以上五点推演之后,曾国藩说,“群居守口,独居守心”,就是遇上一大堆人在的时候,大家一致夸某人或一致骂某人,绝不附和,我把我嘴闭上。
“居高位者”,职责就是这两个:第一,知人善用;第二,懂得做事的规则和逻辑,就是所谓的晓事。
曾国藩对居高位,应该说是有深刻的体会。大是大非,黑白分明,但黑白分明的事是少数,实际发生的事情更多是处于灰色领域,实际做事的人,面对更多的困境,是非成败都在变化。这是曾国藩在晚清的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做了这么多的大事,深刻体会到的。
我不得不说,我了解他的苦衷,知人特别难,人心变得快,老实和尚不老实,正人君子办傻事,甚至持续的办傻事,特别是在末世,在末法时刻。但是,我还是反对他这个观点,这个观点突破了他成事方法论的底线,是他的污点。
我还是坚定地认为,人先于事,宁用朴拙君子,不用聪明小人。当然要有业绩文化,我是同意的,但是,这块儿有一个但是,各位一定要听好,就是要先讲价值观。
在华润有这么一个常说的话,就是“业绩不向辛苦低头,价值观不向业绩低头”。如果不能坚守这个原则,一个团队里就会有相当比例的小人,就是很能干但是品性不好的人,他不惜使用降维攻击。
我一个作家朋友大刘,在《三体》里用过这个“降维攻击”。就是说,他能够降维去打击,你有道德,我没道德,你站着,我趴下,你要遵守规则,我不遵守规则,那这个被降维打击的人就占据劣势,去降维打击的人就有优势。
在末世,成事的人容易追求速效、看短期,容易忽略对于朴拙君子的培养,容易向聪明小人和降维攻击低头,这种心态和实践也加速了末世的败亡。
曾、胡、左、李这四大名臣,造就了晚清中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这样成事的人,大清朝很快就在内忧外患中烟消云散了。就是刚才讲的曾国藩这种事大于人,业绩大于价值观的这种用人原则,或许对他去世之后,晚清的速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