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时评】刘轶 : 教育是为了什么?

 tjboyue 2020-10-03

【编者按】

最近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热议。这场争论,不仅涉及这篇作文的评分、相应的评判标准以及一些相关的制度问题,最终也触及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有些特殊的秋季学期开学前夕,讨论这个问题,或许既不能安抚为了大小“吞金兽”学业担心焦虑的家长们,也不能安慰正在苦练网络授课技术的教师们,但是,至少能让每一个与“树人”计划息息相关的人,停留片刻,静心思考,校准方向,才好重新上路。只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思考、讨论,我们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好的改进。

【教育时评】刘轶 : 教育是为了什么?
【教育时评】刘轶 : 教育是为了什么?

说到教育,最近一些年大家对教育都不大满意,批评声音很多。有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批评,有对考核选拔程序的批评,有对培养学生方式的批评,等等。但仔细想想,要批评教育,核心的出发点应该追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达到目的了吗?

【教育时评】刘轶 : 教育是为了什么?

据说北大钱理群先生讲过一段话,意思是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钱先生后来在另一场访谈中补充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精致的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是需要的,维护个人的生命权利,满足个人的物质精神要求,这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问题是他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现在很多人失去了信仰,唯一支持的东西就是个人利益,这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是最懂得权力的,他最能够和这个体制适应,因此也得到体制的支持,它实际上成为腐败的基础。

钱理群先生所说的这些,点出了我们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理念出了问题。

教育究竟何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看法,乃至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看法。《周易》有《蒙》一卦,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仍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蒙》卦首先就讲:“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蒙昧。童蒙即幼稚蒙昧之孩童。不是我去求蒙昧之孩童,而是蒙昧之孩童来求我。卦辞原意是讲蒙昧之人来占卜,是求我帮助他,而不是我去求他帮助。引申到教育方面,这是说学知识、习品性,不是老师去求学生来学习,而是这些学生主动来请求老师教导。这里首先就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以前的教书先生,不管再穷酸、再落魄,如果被请去教导小孩子,这一套礼仪是少不了的。老师端端正正地坐在太师椅上,后面挂张孔夫子的画像,学生恭恭敬敬地给老师磕头、端茶,学生家长也恭恭敬敬地给先生送上束脩。就算一些大户人家,不管心里对这些穷酸先生再怎么看不起,面子上也还是恭恭敬敬的。这是最起码的师道尊严。

【教育时评】刘轶 : 教育是为了什么?

现在不一样了,当老师其实比较悲催。小学生、中学生还好,到了大学,老师早就到教室里了,学生才开始一个一个的进来。老师站着上课,讲得口干舌燥、七窍生烟,学生在下面看手机、打瞌睡,偶尔卖个面子记一下笔记,就会让老师感动涕零。不像是学生来求学,而是老师低声下气请学生来学习。这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全然相反。照这样下去,老师以后说不定要磕着头,学生才会学习——这还不悲催?

我们看武侠小说里面,拜师学艺都是不简单的事情。比如《偷拳》里面,杨露蝉为了投师陈长兴习陈式太极,不惜装哑巴、做乞丐,大冬天冻得昏迷过去,才进得陈家做家丁,有机会“偷拳”学艺。正是杨露禅这样的诚心打动陈长兴,陈长兴收其为徒,将一身功夫都教给了他。杨露禅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按照现在的情况,杨露禅交点学费给陈长兴,然后陈长兴演练几次,再播放几次PPT,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一个求得虚情假意,一个教得马马虎虎。教育产业化,把师生关系转变为买卖关系,所以大家都没必要交出真心。

古时候那些大儒、贤者,求学都极为诚恳,对老师极为尊重。宋代大儒,人称龟山先生的杨时,去拜见程颐,程颐在打瞌睡,杨时与游酢就站在外面等。《宋史》里面说他们“侍立不去”。这时候下起了大雪,等程颐醒过来发现他们在外面,门外的雪花已经飘落有一尺多深了。杨时他们没有丝毫怨言,也不买杯热咖啡喝,就只是站在门口静静地等待。要是换成现在的学生早就溜掉了,可能还一边溜,一边埋怨老师:怎么老师早不睡觉晚不睡觉,偏偏这个时候睡觉,下次我们给这个老师评教时候打不及格。

说到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教育管理理念的问题。现在的高校都在搞学生给老师评教,每学期学生给老师打分,表面看是正确无比:因为据说评价一个老师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但依照《蒙》卦来讲,这完全错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首先要搞清楚,是你学生来求老师教导,不是老师来哀求你学习。你一方面请求老师教导你,一方面又要给他打分、评价他,这是什么意思?可能有的教育管理者要说了,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防止有的老师不负责任。这种管理思路,说明提出这种管理办法的人不懂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这是把老师当做小人来看待。为了怕你们这些老师不负责任,所以要找各种人来监督你们。但这么多年下来,这种管理办法有用吗?可能最大的用处,就是把老师都逼成了形式主义者,不停地填各种教学表格,教学日历、教学评估、教学大纲等等。本来可以用来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大多浪费在这些表格上面了。老师成了唯唯诺诺的形式主义者,学生成了监督老师的帮凶。这从根本上就错了。

【教育时评】刘轶 : 教育是为了什么?

想起自己读大学时候的趣事:当时有一位知名教授,上课经常迟到。第一次上课就迟到了。老师夹着讲义走进教室,慢慢悠悠地说,不好意思,我迟到了。顿了顿,又说,不过你们以后习惯就好了。引起了哄堂大笑。但也是这位老师,随时欢迎学生和他交流。当时很多同学都常常约伴去他家谈各种话题。聊得兴起,他会让太太炒几个菜,和学生一起在家喝酒吃饭。当时大学老师经济条件一般,去饭店的次数比较少,多数时候是在家聚餐。很多知识和理论都是在聊天喝酒吃饭时候学到的。要是换成现在的大学,迟到几分钟就是教学事故,这位教授可能已经受过无数次处分了。但这种迟到几分钟就算教学事故的管理方式有用吗?“防老师之迟到如防贼”,防到最后,老师就是按点上下班的技术工,与“师者”相去甚远。顺便说一句,这位经常迟到教授,申请读他研究生的学生很多,教出来的优秀学生也可不少。

《彖》辞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讲教育的伟大作用。一种解释是,蒙昧之人不明事理,而通过教育,能养贞正之德性,即是圣人的修养功夫。另一种解释是,教育蒙昧之人以正知正见,让他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情况,这是圣人的功效。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可以看出,教育具有正人心、启蒙昧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象》辞就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就是说人之美德如同泉水,可以冲破山石的重重压迫奔流而出,终究成为渊流大河。人亦如此,若果断而行,终究能成就其品性和事业。前面讲“蒙以养正,圣功也”,是有正知正见;然后就可以“果行育德”,君子百折不回而成就美德、成就事业。

与此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首要的目的是什么?

从上面可以看出,圣功也好、育德也好,都是讲究圣贤功夫、君子德行。《蒙》卦之意,即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之德行。在启蒙教育方面,孔夫子的理想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像西人所写“爱的教育”之类的书籍,提倡善良、勇敢、无私等精神,其实也是强调启蒙孩子如何为人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大家可以仔细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是朝着什么主要的目的去的?大多是朝着培养技能人士的目的去的。所谓的“德行”培养,就算不是排在最后,也肯定排在技能的后面。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急功近利,为什么教育会急功近利?因为我们社会短视、功利。这里就可以和钱理群先生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联系起来了: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不是“德行”,而是技能,尤为是短期可收获利益的技能,那么这样教育的结果,出再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是稀罕事。

西晋末大臣王衍,按照现在的观点,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长得风度翩翩,又才华横溢,做事也颇有能力,正像钱理群先生所言的“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人虽然担负宰相的重任,却贪图权势,遇到事情首先是考虑保全自身。他权衡世局利弊,为自己精心营造了各种退路。他曾得意洋洋地讲,弟弟和族弟镇守外地要塞,自己留在京师,整个家族可以称得上三窟了。他的女儿嫁给太子,太子被贾后构陷,王衍怕惹祸上身,急忙解除婚约。他得到太子亲手写的信函之后,赶紧收藏起来,不敢为太子伸张正义,一心只想苟且偷生。这就像现在说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教育时评】刘轶 : 教育是为了什么?

王衍作为“清谈大师”,谈吐自如,“精致”非常,

欲求自免阿谀劝进,反为石勒所杀。

石勒打败西晋之后,见王衍等西晋大臣。王衍与其交谈中,仍然在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算盘,推脱自己责任,称自己本来毫无当官的志向,也不参与政事,西晋灭国与自己无关。并为了自身避祸,劝说石勒称帝。没想到石勒大怒,训斥他说,你名声传遍天下,年轻时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这种人的罪过。下令士兵在半夜里推倒墙壁把他压死。王衍死后几十年,桓温北伐时感慨说,中原百年来成为一片废墟,王衍等人推脱不了他们的罪责。后来宋人写了一首诗,说道:

玉尘消摇吐妙言,清流都指作龙门。

白头苟活尊胡虏,夜半排墙未是冤。

感叹王衍这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思报国,只想到自身的利益,结果是自作自受。

《蒙》卦初六爻讲“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其中一种解释是,启发蒙昧,有利于受刑罚之人,受刑罚之人脱去刑具,但贸然离去的话,不利。另外一种解释是,“蒙”即“矇”,眼翳,眼不能视为矇,除去眼之矇翳,让人重见光明;脱去刑人桎梏,亦让人重见光明,获得自由。但此刻贸然而行,不利。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发蒙很重要。这好比在黑暗之中极久的人,被引到光明之地,看见江河大地、万物诸相,心中的欢喜、感动,都难以言说。像孙悟空听菩提祖师讲课,听得情不自禁抓耳挠腮,问他为何如此?回答说自己听到妙处太高兴了。这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忽然有所感悟,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就如从黑暗之中洞见一片光明,当然欣喜雀跃。还有更厉害的,像禅宗故事“拈花微笑”,佛祖在灵山说法,大梵天王请求佛祖宣示最上大法,佛祖拈起莲花,一言不发。众人不知佛祖何意,此时摩诃迦叶心有所得而笑。佛祖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和现在老师上课一样,讲到妙处,如果有学生有所得而微笑,或有所得而沉思,不但学生自己如入光明之地,老师也会因学生入光明之地而欣喜。最怕的就是老师讲到妙处,学生毫无感觉。讲台上教师拈花,讲台下学生打呼,还不如人家一个石猴。所以好老师不易得,好学生也不易得。若能找到一个灵性逸动、志趣相投的学生,也是老师的幸运。

【教育时评】刘轶 : 教育是为了什么?

本文转载自“果行讲堂”(guoxingjiangtang)公众号,有删改。

【教育时评】刘轶 : 教育是为了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