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我和我的家乡》背后的5个彩蛋,才真正看懂了中国

 茂林之家 2020-10-03

文章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我和我的家乡》终于上映了,不到两天,票房就冲破了3.5亿。

朋友圈在刷屏,微博上口碑已经炸裂。

多少人,是今年第一次走进电影院。

多少人,压抑了大半年的情绪,这一次终于能放肆地大笑又大哭着。

2020,我们都绷得太紧了,也绷得太久了。


昨天耳朵也带上父母一起,在电影院里,好好宣泄了一场。

诸多感慨,又意犹未尽。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我和我的家乡》背后,还隐藏着5个彩蛋。

看懂了这些,你才真正看懂了电影,也才真正看懂了中国。


01

影片第一个单元《北京好人》,是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葛优饰演的张北京,一出场就“惨遭借钱”。

借钱的是他表舅,从衡水老家来城里打工,却发现脖子里长了颗鸡蛋大小的瘤,又没钱做手术。


表舅是个外卖员,趁着工作间隙来见见张北京,还要提心吊胆打电话给客户,拜托他们千万不要因为晚了几分钟而打差评。

临别时,表舅声音低低的,对张北京说:

“北京这么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了。”


是的,城市真的很大,为讨生活奔波的人,真的太渺小。

可城市再大,建成它们的,不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渺小的人?

我想起二月末,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五峰县长乐坪的一群农民,从自己的田间地头,攒了足足85吨蔬菜。靠着自己手提肩扛,从山里背去物资告急的武汉。


6月,南方暴雨,城市里大片积水,道路受堵。

大雨倾盆里,仍拼命奔走的,是一个个外卖小哥。只为给被困在家中无法出门的我们,送上一顿热乎饭。


城市危急之时,是他们挺身而出;而岁月静好的日子,也是他们在负重前行。

变电工人的一日三餐,是坐在几十层楼高的电线上吃饭。喝着风,就着水,一碗白饭,一包榨菜,就是一天。


不止这些。

《北京好人》里,忙前忙后抢救葛优的医生护士、深夜仍坚守工作的公安......

一个个平凡人,组成了这个城市的灯火阑珊。


为什么张北京哪怕脖子上差点挨一刀,也要排除万难帮表舅?

这也许就是小人物的能量。

最平凡的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他们就像那田野里的泥土,也许毫不起眼,却是撑起这高楼大厦的基石。


02
 

电影第二个单元《天上掉下个UFO》里,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黄渤饰演的黄大宝,年轻时爱上邻村一个美丽的姑娘,却因为“异地恋”生生分开了。

这个“异地”,其实不过是直线1公里的距离。


听上去不可思议,但曾经的贵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有全世界最“反人类”的地理环境。

层峦叠嶂的山区,交错纵横的溪流,还有到处溶洞、空腔的喀斯特地貌,路没法修,车进不来。


1992年,北京曾办过一场摄影展。

照片里是贵州山区的孩子,天不亮就要撑着拐杖,从泥泞的山路里摸索着去上学。

从凌晨走到天亮,跟头都摔成了习惯。


没有路,发展不了经济;经济上不去,更没钱修路。贫瘠,仿佛成了贵州一个绕不开的梦魇。

但短短几十年过去,这块“先天不易”的土地,正在以奇迹般的速度奔跑起来。

群山环绕,峡谷太多?贵州就把全世界所有的桥型一一建造。

有世界最高的桥梁——北盘江特大桥。


接近200层楼高,埃菲尔铁塔刚刚够它的一半。

《天上掉下个UFO》里,主演们开车经过的大桥,正是这座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观。


还有世界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斜拉桥、世界唯一在3年内建成的1000米以上悬索桥......

全世界最高的100座桥梁,贵州就占了46席。

山势太陡,地貌复杂?贵州就铺出惊艳四方的壮观公路。

弯道频急、惊魂夺魄的24道拐、72道拐......


一个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竟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正因这一条条天堑变为通途,我们才能在《天上掉下个UFO》中看到,原本藏在贵州大山里的许多小村庄,如今吸引无数游客前来。

有了路,山村个个换了模样。


电影也在欢笑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这背后,哪有什么神力?全凭中国人那股朴素的干劲。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哪里有人居住,就要把路修到哪里。


“基建狂魔”没有什么捷径,回望来时路,全是一步一个脚印。

人人赞誉的工程奇迹背后,不过是一群普通人拿命在拼。


03

第三个单元《最后一课》里,范伟饰演的老范,看上去有点“傻”。

他是个美术老师,放着城里的优越条件不回,偏要支教乡村,一呆就是10年。


晚年,疾病让他记忆混乱,仪容不整,经常晕倒,连儿子都认不出。


可他唯一忘不了的,是当年教书的课堂,那一个个渴望知识的孩子。

跨越几千公里,从国外回到乡村。

是为了帮老范找回记忆,更是为了上完那最后一堂课。


现实中,真的有这么“傻”的人吗?

有,他的名字叫刘秀祥。

很多人知道他的故事,是从“背着疯娘上大学”的新闻开始。

这个父亲早逝、母亲患有精神病的农村孩子,捡过垃圾,睡过猪圈。

他一边读书,一边撑起支离破碎的家,2008年,终于考上了城里的大学。


可好不容易改变命运的刘秀祥,毕业后却放弃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老家做了一名乡村教师。

为什么?

吃过生活的苦的少年,比任何人都明白,在那些偏远的地方,太多孩子可能一辈子走不出一座山。

他走出来了,看见山的那边,真的很美。

于是,他想让更多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左一:刘秀祥

他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命运。

曾经平均分100多分的“放羊班”,在他的执教下,47个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


刘秀祥说:“最初,我以为能改变一两个人就足够了。可我改变了50个人,很多年后,我改变的可能是500、5000甚至5万人。”

《最后一课》里的老范,何尝不是如此?

当年他面对的,是蓬头垢面、连颜料都买不起的孩子。


可孩子长大了,有的成为村子的书记、有的成为了大老板、有的成为了知名设计师......

在大家共同建设下的乡村,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下,做了主播为家乡带货、有的养蜂为全村致富......

被改写了命运的孩子,将这份善意传递了下去。

而且每一个看过《最后一课》单元的观众,都会想到自己的老师,也因此结尾处引发许多观众落泪,成为最好哭的一个单元。


为什么如今的中国乡村,文化水平普遍越来越高?

正是因为有片中的老范、现实中的刘秀祥们,从苦难中走出来,又回到苦难中改变它。

生于平淡,却活成了一束光,点亮万丈光芒。


04

电影第四单元《回乡之路》中,有一个镜头很震撼。

那是闫妮饰演的闫飞燕,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陕西榆林,可记忆仍停留在年少时常见到的漫天黄沙。


那时的榆林,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有一半在这里。

天下苦毛乌素久矣。

在这里,沙尘暴是一种常见的天气,“黄沙蔽日”是一个写实的词。


村庄、农田、牧地,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

人们一出门就灰头土脸,一张嘴就是一口沙。

洗澡是种奢侈,连饮用水都要省着喝。


可就在今年,影片中这片存在了上千年、在闫飞燕心中留下巨大童年阴影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大沙地,被陕西人民“干掉”了。

毛乌素,即将从陕西版图上消失,几乎全部变成了绿洲。

曾经的毛乌素

现在的毛乌素

够惊叹?

背后的沙地治理故事,更为动人。

从1959年起,这里的人们就开始了与毛乌素沙漠的“战争”:

“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能叫沙漠欺负死!”

他们用手挖、用肩扛。

自学背苗、扎林、剪枝,一个坑一个坑固沙,一铲子一铲子种树。

爷传父,父传子,种树造林,引水治沙。

一干,就是70年。


这里面有太多名字。

牛玉琴,曾经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姑娘, 却硬是顶着狂沙,带领村民种下2700万棵树。


殷玉珍,用家里唯一值钱的羊换来600株树苗,掏粪干活不要钱只要树苗。

背苗、扎林、剪枝,种上被吹倒,吹倒再种上。


还有石光银、乌云斯庆、王果香、边兆芳......

他们,都和电影里邓超饰演的乔树林一样,曾不被理解,孤独地战斗着。

但咬着牙坚守,才有了后来的奇迹。


如今的毛乌素,风里不再裹挟着沙子,庄稼不再一种就死,草滩、湖水美不胜收。

《回乡之路》中闫飞燕记忆里的漫天黄沙,再也不会出现了。

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山美水美?

有些人搭上半辈子的光阴和性命,就是为了给家乡换一片天地。


05

最后一个单元《神笔马亮》里,沈腾饰演的马亮,是个天赋异禀的画家。

马丽饰演的妻子以他为荣,为了他的前途,甚至敢和领导动手。

可在岳父母眼里“没出息”的马亮,竟然偷偷放弃去列宾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瞒着怀孕的妻子去农村扶贫。

好端端一个画家,偏要种地插秧,闹出不少笑话。


图啥?

只为了那句:

“我们的村庄真的老了,年轻人都走了,我能为它做点什么呢?”

其实像他一样,在无数人都追求城市里的六便士时,有人正走在相反的路上,更愿意抬头看看故乡的月亮。


在中国西南部,有个岩博村,曾是这里最贫困的村庄。

2001年,村子还不通路,不通电,没有自来水。

可如今,这个村子有了煤矸石砖厂、养殖场、酒厂,集体资产高达9200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小楼。


20年,一个闭塞小山村的巨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人——党委书记余留芬。

当年,她接起这个贫困村的重任时,才31岁。


要想富,先修路。

3个月,她带头先挖自己家的地,把村里那条羊肠小道修成了一条4米宽的通村大路。


又到处借钱,带领大家办集体企业。

甚至不惜把儿子结婚要用的婚房,拿出来抵押贷款为村子建厂房。

为了一村子老老小小的幸福,余留芬搭进去的,是自己的幸福。

她的儿子不理解她,丈夫也和她离婚。

《神笔马亮》中的马亮也是如此。

本来是善意又无奈的隐藏,被发现后妻子气得差点晕过去。

可当她看到乡村竟已经脱贫致富,一改当年穷困的模样,顿时就理解了马亮的选择。


这些年,有多少乡村得以改头换面?

这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的青春。

时光匆匆,在条件艰苦、任劳任怨的扶贫工作中,他们变“老”了。

可中国的乡村,因为有他们,变得越来越年轻了。



06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那些曾经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小地方,现在什么都有,生活竟也不输城市了?

那是因为,有无数普通人,正在拼命建设自己的家乡。

作为中国人,我们生于厮、长于厮、回报于厮,都是基于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爱。

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正在不遗余力地让家乡变得更好:

这些年,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又到现在的世界第一;


这些年,中国新增森林面积冠绝全球,甚至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这些年,中国的道路,正在向过去难以想象的地方延伸开去......


没有一片土地的崛起,是命中注定的。

崛起,必须自己争取。

而中国的崛起,靠的是世界上最会创造奇迹的老百姓。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有一句话: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都会报以极大热情,日复一日地拼搏奋斗。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他们闷声干大事,一干就是几十年。

有什么样的国民,就会有什么样的国运。


2020只剩3个月,这一年,我们都经历了太多。

如果你要问我,国庆长假去哪里玩最好?

我的回答会是:回家。

没有什么比阖家团圆,一起看《我和我的家乡》这样一部欢喜且感动的电影来得更温馨。

这里面,没有什么大角色,有的全是如你我一般的“小人物”。

可每个小人物的能量,汇聚在一起,便有了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

站在我们生长、热爱的故土,看着它从沧桑中走来,向巨变中走去。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心潮澎湃呢?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