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娱乐圈,又迎来一波地震。 前有王子文自曝有孩子,张雨剑、吴倩隐婚生子。
现在又天降「3000万顶流男星恋爱巨瓜」。 
究竟是谁?一时间猜测无数。
微博粉丝量3000万级的王一博、刘昊然、华晨宇,都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从今天上午开始,大大小小的瓜就没停过。 有人紧急辟谣,有人被无辜牵连,还有人趁机蹭热度…… 总之,这谜一般的巨瓜,看得人一头雾水。 截至鱼叔发稿时,仍未有结果。

娱乐圈的真真假假,来得快去得也快。
相较之下,另一条热搜更值得注意—— #背母亲上学刘秀祥后续# 
刘秀祥是谁?
13年前,他背患病的母亲上学,占据了各大纸媒头版; 
13年后,他的默默付出与坚守,再次上了热搜。 有评论说:「这种人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不少网友感慨:这样的真人真事就该拍成电影,激励更多的人。 但鱼叔想说,任何电影跟刘秀祥的经历一比,都弱爆了。 他一路走来的艰苦,早已超越了任何剧本的想象。 鱼叔今天就来说说刘秀祥,一个大写的人。 
身在大山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的偏远山村。 4岁那年,他的生活突变为「地狱级难度」: 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上间歇性精神病,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 
曾经的六口之家,转眼只剩刘秀祥和母亲。 刘秀祥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 靠着国家救济粮,再种点蔬菜,勉强果腹。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刘秀祥仍旧没有放弃读书。 那种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来自他的小学老师。 老师不收刘秀祥的学费,只跟他说:「你来读书就好。」 这让年幼的刘秀祥,看到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可能。 
小学毕业考试,他排名全县第三。 为了继续读书,刘秀祥决定带着母亲一起进城。 村里很多人等着看刘秀祥「笑话」,觉得他坚持不了几天。 可刘秀祥心意已决,临走时跪在父亲坟前,留下三句誓言: 「我要把妈妈的病治好。」 「我一定要给妈妈一个温暖的家。」 「如果混不成人样,我绝不回来。」 
来到县城,没钱租房,刘秀祥就用稻草在学校旁搭了一间棚子。 没钱吃饭,周末就去捡废品,打零工。 
初中毕业,刘秀祥顺利考入安龙县第一中学。 为了赚够学费,他到遵义的一家水电站打工。 白天干10个小时,晚上干8个小时。 基本不睡觉,只为尽快凑足学费。 有一次实在太累,从百米高的架子跌落下去,幸亏有安全网兜着才保住一命。 
直到开学前,刘秀祥赚到了1000多元。 交完学费之后,剩余的钱不够在安龙县租房。 他只好低价租下一间养牲口的圈子。 用编织袋把四周围起来,带着母亲在那里安顿下来。 当被问到「那冬天得多冷」时,刘秀祥只是笑了笑说:「习惯了。」 
那时候刘秀祥唯一的想法是,自己亏欠了母亲: 「作为儿子,却要带着母亲四处漂泊。」 说完他就哽咽了。 
所以他迫切想要作出改变,想要让母亲安定下来。 这个想法支撑着他度过漫长的高中时光—— 「天亮前是最黑暗的时候,下一刻你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人生就是这样。」 

走出大山 原以为熬过高中三年最黑暗的时光,就会迎来曙光。 但命运却跟刘秀祥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高中时期,刘秀祥一边打工一边上学。 经常晚自习下课后去捡废品,持续到凌晨四五点。 回到家洗把脸,就接着去上课了。 
由于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在高考前一周,刘秀祥病倒了。 没钱看病买药,只能硬撑,导致高考失误,以6分之差落榜。 
那一刻刘秀祥才看清,原来黑暗尽头不是光明,也可能是更深的黑暗。 处在人生最灰暗的阶段,刘秀祥甚至想到了自杀。 
万念俱灰之际,他翻看以前的日记。 希望从过往的文字中,找寻撑下去的力量。 直到他读到2002年5月19日写下的一句话: 「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的时候,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就是这句话,让刘秀祥一下就释然了。 
他想到了世上还有比自己处境更糟糕的人,比如那些孤儿,而他还有一个妈妈。 那一刻,他决定好好活下去。 刘秀祥带着母亲来到兴义市,四处寻找愿意接纳他的学校。 因为没钱交学费,他屡屡碰壁,先后遭到五六所学校的拒绝。 最终,刘秀祥找到那位连续拒绝了他四次的校长。 他孤注一掷,给校长跪下了。 
那一跪,是刘秀贤最后的希望。 如果当时校长依旧拒绝的话,他可能真的就要离开了。 结果,校长被打动了,答应了他。 这让刘秀详感受到冰冷人间尚存的一丝温情。 
第二次高考,他成功考取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但。 没高兴太久,巨额的学杂费又让刘秀祥不知所措。 
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上大学。 他决定凑够和母亲到达山东的路费,到了学校之后再协商。 无论学校提什么条件都答应,只要能让自己入学。 后来,也就有了我们知悉的那件事—— 贵州寒门孝子背着母亲上大学。 
刘秀祥发现,各大报纸都在报道自己的事。 他不惜花重金把几百份报纸都买了下来。 因为他不希望别人知道,「我害怕别人可怜我。」 
与此同时,刘秀祥还拒绝了大部分好心人士的资助。 他说过:「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并不是向他人或社会索取的资本。人活着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应该是活着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儿时的遭遇,让他对挫折与困难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认知。 也为他之后重返大山,埋下了伏笔。 大学四年,刘秀祥勤工俭学。 打工所得一部分用于母亲的治疗。 另一部分寄回贵州老家,资助捡废品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读书。 
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 有不少公司主动向他抛来橄榄枝。 其中有家北京的公司,为他开出了55万的高价年薪。 但刘秀祥拒绝了。 因为他认为工作应该凭实力去应聘,而不是靠别人的同情。 
刘秀祥留在临沂当地的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月薪一万二。 眼看着人生苦尽甘来,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就要实现了。 这时,家乡打来的一通电话。 再次改变了刘秀祥的命运。 
重返大山 电话那头,是刘秀祥长期资助的一个妹妹。 刘秀祥早早把学费打给了她,谁知,她却突然说自己不想读书了。 这通电话,让刘秀祥彻底想明白,钱和梦想哪个更重要。 「如果没有梦想,在人生的任意一道坎,我早已倒下,是梦想在支撑着我。」 
于是,刘秀祥选择回到望谟县,成为一名特岗教师。 他曾拼尽全力想要走出大山,如今又要带着母亲重返大山深处。 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告诉大山里的孩子,「我能走出来,你也一定能走出来。」 
当时刘秀祥班上的学生,成绩非常差。
为了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刘秀祥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召开主题班会,告诉学生一定要有方向: 「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并不代表未来我们也一无所有。」 
比如把学生请到家中聚餐: 「我觉得教育就是生活的细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该要像做朋友一样,去了解生活的琐碎。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才知道未来在哪里。」 
最绝的一个办法,是把学生请到他以前住过的老房子参观。 刘秀祥为此也进行了长期的心理斗争。 起初他并不愿意这么做,因为那等于把伤疤掏给别人看。 后来还是说服了自己,为了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看到,「老师就是从这样的地方走出来的。」 让他们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从2012年至今,刘秀祥全身心投入到望谟县的乡村教育。 为了让更多孩子走进校园,他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去劝说。 8年多的时间,骑坏了8辆摩托车。 有些孩子家里很困难,刘秀祥就自掏腰包供他们上学。 这些年,他几乎把所有收入都花在了资助学生身上。 自己和母亲一直住在学校简陋的公寓楼里。 
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刘秀祥的钱花光之后,就到处去借钱资助孩子们上学。 有人借钱给他,但也会私底下议论:「刘老师就像一个乞丐一样。」 
在学生时代,刘秀祥都不曾因为钱的事这样求人。 如今为了孩子们,他担下一切误解与流言。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希望 」。 
刘秀祥还应邀到各地演讲。 他分文不收,只有一个条件:每讲一场,必须资助两位孩子上学。 每次演讲,结尾的都是同一句话: 「相信奋斗的力量。」 
到目前为止,刘秀祥资助或对接资助的学生,达到了1900多人。 因为他的奔走努力,望谟县的高中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望谟县本科上线70人;2020年,本科上线1274人。 谈及这些年来的改变,刘秀祥并未贪功。 他站在更高的格局上说出:「就是这群人被唤醒了。」 
家长被唤醒了,愿意把孩子送进校园; 孩子被唤醒了,他们看到身边人因读书而走出大山; 教师被唤醒了,他们要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刘秀祥现在最开心的时光,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 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更多孩子,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 从大山里来,又回到大山里去,刘秀祥几乎在用生命诠释着这句话: 「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从去年到现在,因为网络的传播,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张桂梅到刘秀祥再到童立胜,这些原本默默无闻,坚守偏远地区任教的乡村教师,他们的事迹得以被更多人知晓。 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也得以鼓舞和激励着更多的人。 
乡村教师的形象,也越来越频繁地在大银幕上出现。 比如《我和我的家乡》全片最感人的一个故事——《最后一课》。 范伟饰演的范老师,年轻时在贫苦的村庄教书。 任期到了也不愿离开,一教就是十年。 
就是希望村里的孩子能继续到镇上读书。 晚年因病而记忆混乱,却忘不了乡村教书时的最后一堂课。 
再比如《山海情》里祖峰饰演的白老师。 最令人动容的瞬间,就是白老师不顾生命危险,挡住了行驶的大巴。 坚决不让自己的学生,在该读书的年纪被送出去打工。 
在刘秀祥的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范老师和白老师的影子。 其实,他们也是所有乡村教师的一个缩影——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着一片净土,辛勤耕耘,教书育人。 
乡村教师的存在,如同大山深处的点点烛光。 撕破黑暗,照亮孩子们稚嫩的脸庞。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这个贫困县全面摘帽的时代节点,刘秀祥们再次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他在《最美教师》现场所说的这段话,亦可作为一个时代的注脚: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不要用我们的现状去评判我们的未来。 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更需要优秀的教师。 我们怎样,未来的中国就怎样。 所以未来的中国,就在今天的课堂里。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