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是仿作,看过范仲淹原作才知她有多厉害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10-04

宋代词坛高手如云,豪放有苏轼、辛弃疾等人,婉约也有柳永、秦观等人。但不管怎么论,李清照的名字都难以被忽视。虽然历朝历代都不乏才女,像汉代有卓文君,唐代有李冶、鱼玄机、宋代也有朱淑真等,但是这些才女在当时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坛都难以跻身顶尖行列。只有李清照这一位女子,不管是放眼宋代词坛还是整个古代诗词史,她都能跻身顶尖行列,这也是她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原因。

那么“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到底有多厉害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她的一首词作来了解一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不久,属于她生涯前期的作品。李清照夫妇两人婚后伉俪情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十分幸福。不过婚后不久,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为朝廷斗争被罢官,李清照也被牵连,只能跟着父亲一同返回家乡,这也让她和赵明诚两地分居。本来是如胶似漆的新婚生活,现在被迫分离,思念自然是绵绵不绝,在这期间李清照写了多首词作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这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词起首写景,荷花凋零,香气也淡了很多,如玉的竹席上泛起丝丝凉意。在这里词人通过嗅觉和触觉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抹淡淡的秋意,词人的内心也被这股秋意萦绕,泛起一抹幽愁。紧接着两句则是写了词人的举动,轻轻提着裙摆,独自登上小舟。这里的“独”字其实也是点明词人的孤寂,那这孤寂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也自然而然引出了下文。

词人站在兰舟之上,眺望远方的天空,原来是在渴望丈夫的来信。那这书信什么时候才能送来呢?自古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所以词人想着或许鸿雁南归时也便能收到丈夫的来信。词人登上兰舟眺望天空其实心里一直便想着念着远方的丈夫,不知不觉间月亮已经缓缓升起,月光洒满了西楼,由此也不难看出词人的执着和深情。其中满满的都是对丈夫的深情厚意。

上阕对于相思的描写是淡淡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一丝,而下阕则要直白许多。“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和上阕起首“红藕香残”遥相呼应,词人意在说明这些东西的无可奈何,其实离别又何尝不是这般无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离别总是惹人相思愁恨,而这相思愁恨并不是只有词人一人,由己度人,想来丈夫也和自己一样被这相思愁恨所萦绕。而这其实也和上阕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遥相呼应。因为知道丈夫也在思念自己,所以才这般笃定“两处闲愁”。

最后三句句则是词人对于相思愁恨之深的描写。本来因思念才泛舟湖上以求排遣,心中想着丈夫可能会寄信给自己,眉间稍有舒展。但是想想两人依旧分隔两地,内心又被无尽的愁绪所笼罩。

李清照的这首词写得可谓凄美至极,笔下的景象和心中的情意勾勒出来的意境让人读之不由心生怅惘。尤其是最后三句,将女子的思愁写得淋漓尽致,历来一直都是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但实际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脍炙人口的三句并非李清照所独创,而是她模仿得来。原句是“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出自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两者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范仲淹的原句和李清照的仿句,主要的不同在于“眉间心头”的结构。范仲淹是平铺直叙,两者并列在一起,并没有给人太大的触动。但是李清照仿写时,却将这两者分开,以“才上”和“才下”构成起伏,而“眉间”和“心上”又相互对应,令人耳目一新,也更有吸引力。

范仲淹的原句写得其实已然很好,不过看了李清照的仿写再去看范仲淹的原作就难免会觉得不够好了。两者相对比,也才让我们知道李清照到底有多厉害。所谓“千古第一才女”,果真是名不虚传。

对于李清照仿写的范仲淹这一句,大家是觉得范仲淹的原作更好呢?还是李清照的仿写更好?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