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仁宣之治”, 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个盛世。在这个时间内, 仁宗和宣宗不仅继承了由朱元璋开创的事业,而且还革除了洪永时期遗留下来的弊政。为明朝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1424年前明朝繁荣背后所隐藏的危机 明代经朱元璋和朱棣经营后, 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在“ 安养生息” 政策指导下,社会经济获得了 重大发展。并且击败了北方蒙古入侵势力,巩固了边疆地区,使明朝出现了一个小康局面。然而在繁荣兴盛的背后也、隐伏着社会危机。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强化皇帝的绝对权威,采取措施,杀戮数以万计地元勋,其手段之残酷,在整个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不当则斥 , 一得罪则诛”的局面。甚至有的人致死都还不知身犯何罪。 而朱棣在“靖难之役”登位后,继承了其父“以猛治国”的方针,动用骇人听闻的酷刑对反对派进行镇压。例如:方孝孺拒绝草诏,朱棣“令以刀抉其口,旁至二耳” ;大理少卿胡国被剥皮实草;兵部尚书被 “ 割其耳鼻,燕其肉,纳馆口中令唤之,仍被投入油锅...... 。 一时被屠戮者达数万人。朱元璋和朱棣实施严刑酷法 , 造成皇帝极端专制,使得整个朝臣惶恐不安,出现了人人自危的局面。而在永乐后期,又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这更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阶级矛盾日趋紧张 历史进入明朝的时候已是封建社会后期,虽然封建统治者还在兢兢求治,但是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还是不断深化。早在洪武中期,就已出现 “力役繁兴” 、“ 赋敛过厚” 、“ 民贫多”等局面 。新旧地主的扩占土地,更是加重对农民搜刮,而由此带来的是阶级关系日益紧张。据《太祖洪武实录 》载,仅在洪武一朝的农民起义就达一百八十余次 。 到永乐一朝,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也更加拓展和稳固,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 而就在此时,朱棣五次北征蒙古,四次出兵安南,组织大规模的武装贸易舰队六次远航西洋,大规模扩建北京并迁都等等。应该说,这些活动本身是富有积极意义的,如北征蒙古即为明朝的积极防御性战争,保障了边境及内陆的安全;远航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同时也加强了明朝同沿途各国的友好往来......。 但这些活动的规模、时间和消耗却都是空前的,而且同时并举,这使大明帝国长期处于严重的国力超负荷状态。 另外加上许多省份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使得当时的百姓的生活已相当困苦。到永乐末年,国家和百姓的经济、劳役负担都是异常的严重,彼时的朝廷采取无偿征用材料和劳动力、军屯等形式,迫使平民百姓为国家提供无偿的服务,以此来弥补各项活动中的大量亏损。 以上的种种促使阶级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在永乐十八年,山东爆发了唐赛儿起义 , 虽不久被镇压,但这次起义对统治者震动却是巨大的。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出现问题了。 朱高炽继皇帝位,开“仁宣之治”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死于北征途中。 1、争夺皇位 由于朱棣的死事出非常,当时的大军在外,此时北京城内的防务相对空虚。而一心企图夺位的朱高煦却利用他的“驻京办事处”加紧活动,随时可能武装叛乱。可以说当时北京的局势相当紧张。 这时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和军中重臣杨荣等人密切配合,从容应变。接到杨荣的消息后,高炽一面安排正常的悼念活动,一面密召北征大将陈懋、薛禄等人率精锐三千骑兵回防京师,同时命皇太孙朱瞻基前往开平出迎朱棣的灵柩,并以代理统帅的身份率北征大军回京。并最终控制并稳定了整个局势,在无形中粉碎了朱高煦武力夺位的企图,保证并完成了明朝皇位的顺利交接。 2、登皇帝位,改基本国策 在无形中粉碎了朱高煦武力夺位的企图后,八月,作为皇太子的朱高炽即皇帝位,年号洪熙。即位之后,朱高炽在夏原吉、杨士奇等人的辅助下,迅速着手调整和改变了永乐时期的国策。 朱高炽登极之初发表《登极诏书》,停止远航西洋;蠲免一大批拖欠之赋;赦免一大批各类杂役罪囚;停止各类皇家采办和征收物资的活动;惩治各类不法扰民的官吏……。这与永乐时期诸事迭兴、四面出击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先前由朱棣主持进行的各项开创性活动,但是由于代价昂贵而无法继续下去,高炽一一给予善后处,并明确指示边将为避免战役消耗而采取守势。同时与太子瞻基商议,准备一旦条件成熟,即承认安南政权独立,从安南撤军,甩掉这个极为沉重的包袱。 3、除洪永弊端,开“仁宣之治”之基 新继位的朱高炽,采取了各种措施开革除洪永以来的种种弊端。 政治上 “无罪不可滥刑”。另外为了防止自己以感情代替法律,他还告诫司法部门对他因个人好恶而法外用刑的案例要做到: “再三执奏,三奏不允,至于五奏,同三公及大臣执奏,必允乃已,永为定制。” 为了平恕司法,减少冤案,高炽下令三法司会同大学士、府、部、通政司等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审查囚犯,以减少失误。同时从制度上和政策上坚决废除了诽谤罪,从而杜绝了永乐时期诬告恶风。并且还下令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禁止法外用刑, 更禁止随意株连无辜,全面制止了永乐时期许多人因政治大狱而被株连九族、身家破灭的局面。 朱高炽在政治上锁采取的这些措施,很快就带来了很好的作用。朝中的风气较为正常,朝臣很少因言事而受到杀戮和惩治, 君臣关系也较永乐时期更为融洽、密切,许多朝臣的才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整个社会面貌相对于前朝也焕然一新。 经济上 在政治上进行改革的同时,朱高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稳定和恢复农业经济,稳定百姓的生活,缓解永乐时期造成的国穷民困的局面。 他蠲免受灾地区的田赋,下令对一些地方的饥荒提供无偿的救济,批评了户部官员只是借粮给灾民的建议。为了避免因行政手续而耽误救灾,高炽曾令杨士奇不与户、工二部商议,直接起草诏令救济灾区。为了减轻江南地区的重赋,他派周干等人前往江南了解情况,这为后来的宣德帝实施减税方案打下了基础。 永乐时期营建北京等项工程,许多物资由于是朝廷向民间无偿征用的,这给地方和百姓造成巨大的负担。高炽即位后,下令“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值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容”。按市价和产地收购政府需要的物资,这种较为公平合理的采买制度既方便了百姓,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胥吏做弊害民的行为。 总之,彼时大明帝国在高炽的统治下,大明王朝从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宁的新时期。 朱瞻基继承高炽未竟的事业 洪熙帝朱高炽在即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大刀阔斧地扭转和纠正了永乐时期施政的弊端,巩固和稳定了当时的形势,调整和完善了明初以来的国家制度和政策,使洪熙时期的局面大为改观。 可是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即撒手辞世,而由他开头的许多活动尚未竟成。而幸运的是,其长子朱瞻基继承了皇位,同时也继承了高炽未竟的事业,并基本上完成了那些具有转折意义的活动。全面保持洪熙以来的稳定局势。 ![]() 而朱瞻基的这些活动,与其父朱高炽的政治活动合为一个整体,史称“仁宣之治”。后人以此与周代的“成康之治”和汉代的相媲美,称为明朝的黄金时代。 写在最后: 纵观整个明朝的历史阶段,从洪武开始到永乐时期是明朝的前期,这时是由开国走向全盛;“土木之变”后,明朝进入中期,慢慢地走向发展和衰落。到洪熙和宣德时期介于明朝的前期和中期之间,是明朝由前期向中期进行过渡和转折的时期。朱高炽和朱瞻基在这一时期内调整和改变了永乐时期的国策,实行稳定务实的“仁宣之治”,结束和扭转了永乐时期的国力超负荷状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明朝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