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至高追求是什么?陶渊明和毛姆给出了神回复

 流浪的人在外头 2020-10-05

如果说玩儿游戏走火入魔,有人相信;

但我说自己读诗走火入魔,恐怕不一定有人信。

今天,我想说说我是怎么读诗读得废寝忘食的。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人性的枷锁是什么?在陶渊明酒后的箴言里,我读懂了生命之轻重 ,这仅仅是我读陶渊明《饮酒·其一》的感受。

其实,陶渊明的20首《饮酒》,每一首我都特别喜欢。读来共鸣感极强,既符合我当下的心境,亦串联起我多年来读书所受到的启发,将琐碎的哲理串成线,永存在记忆里。

陶渊明的这一组《饮酒》,主要写的是他的归隐与抉择。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交替的时代,虽然时局混乱,但他出仕的机遇却是非常多的,他绝不是怀才不遇,而是主动放弃机会,躲到田园之中。即便有人提着酒“三顾茅庐”,他依然没有出山,但他却巧妙地留下了酒,“饮酒”即由此而来。

他为什么决定永不出仕呢?其中缘由非常复杂,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未来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先以他的两首诗为例,介绍一下陶渊明决定归隐的所思所想。

在我读过的古诗词中,没有任何一位诗人的作品是我全部都喜欢的。就连诗圣杜甫,也曾写过花前月下无趣的诗。但陶渊明的诗,真的没有一首是无病呻吟的。以这20首《饮酒》为例,我几乎说不出我最喜欢的是哪一首,最不喜欢的是哪一首,因为每一首诗都写得非常好,既有诗味,又有哲思。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饮酒》的第二首和第三首,这两首诗的思考,其实是延续第一首诗的。

《饮酒》第一首写的是“衰荣”无定(即衰败与荣华是彼此转换的,当你衰败的时候,可能会埋下荣华的种子;当你荣华的时候,也可能埋下衰败的祸根);第二首写的是“天道”无常,善人不一定有善报,恶人不一定有恶终。

既然如此,那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人生的至高境界、至高追求是什么呢?陶渊明从古人身上和他自身的经历中找到了答案——就是“道”。

什么是“道”?

我先从《饮酒·其二》说起。

饮酒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这是一首非常难懂的诗。这首诗里面有两个典故,包含三个历史人物:伯夷、叔齐和荣启期。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

既然多行善事会有好的回报,那么像伯夷和叔齐这样的仁人义士为何会饿死在西山?

假如善恶真的没有报应的话,古代先贤劝人为善的话不都成了空言了吗?

荣启期90岁了连一根腰带都没有,腰上只系了根绳子,由此可知他年轻时一定更加贫寒了。

如果不是他们美好的节操,我们千年百世的历史还有什么可值得歌颂传扬的呢?

我们读任何一首古诗,都不能只读字面意思。这首诗很短,但陶渊明所表达的思考却是非常多的。其中意味,就要从两个典故说起。

首先要说说伯夷和叔齐两个历史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对伯夷和叔齐的事迹有非常精彩的记录。

伯夷和叔齐是兄弟俩,他们生活在商朝末年,是当时一个诸侯国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第三子。

当时孤竹国的国君非常看中叔齐,想把国君之位传给他。但是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王位应该传给长子。伯夷担心父亲为难,于是偷偷离家而走。

而叔齐呢,他觉得如果自己做了王位的继承人,就对哥哥不义,于是也离家而走了。

兄弟二人都来到了西伯侯门下,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姬昌死后,武王姬发继位。当时正值商纣王称帝,在暴虐无道的纣王统治下,民不聊生。

此时,伯夷和叔齐正在姬发门下,当他们得知姬发要讨伐纣王的时候,就跪在姬发面前劝阻,因为在仁人义士眼中,以臣弑君是不义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主张仁、义)。但姬发并没有听从劝阻,最终上演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伯夷和叔齐认为姬发不忠不义,所以离开了姬发,到首阳山(西山)隐居了。靠采食野菜为生,最终饿死在了西山。

人生的至高追求是什么?陶渊明和毛姆给出了神回复

《采薇图》描绘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西山的故事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文末写道:“倘所谓天道,是邪非耶?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意思是说:假如上天真有一个明辨是非善恶的道理,那么这个天道是公平的,还是不公平的呢?孔子曾说,人与人所走的路是不一样的,不必相互商量,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心意、自己的理想去实行就好了。

以上所有的故事和由故事引来的思考都凝聚在“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两句诗里。由此可见陶诗意蕴之深。

说完伯夷和叔齐的典故之后,陶渊明又说了春秋时期隐士荣启期的典故。

荣启期和孔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有一天孔子去泰山,在路上遇到了荣启期。当时荣启期已经九十岁高龄,他穿着一件鹿皮袄(古代鹿皮是贫贱人穿的),腰间系着一根绳子,在路边高兴地弹琴唱歌。

看见这一幕后,孔子和荣启期之间有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大概意思是说:

孔子问荣启期,你都九十岁了,还如此贫穷,为什么还这么快乐呢?

荣启期说,我从不认为贫穷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因为贫穷是“士之常”,死亡是“人之终”。他说自己“处常得终”。

这句话真是醍醐灌顶,道破了人生的真谛。

陶渊明在一首诗中所提到的两个典故,最终想表达的就是:既然天道是不可信的,善恶报应是不灵验的,人的一生将何去何从?经过一番思索后,陶渊明认为人的至高境界,应该是内心的坚守。

陶渊明曾在《咏贫士·其五》中写道:“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意思是说:我曾经有过内心的矛盾交战:是宁可贫穷也要守住自己的品德呢,还是为了锦衣玉食到官场上做贪官污吏?最终,我的“道”胜利了。

说到“道”,我还要细说一下《饮酒·其三》。

饮酒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

最高的做人之“道”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很久了,人们只看到眼前的物欲和情欲。

人们不肯饮酒,只关心世间的名利。

血肉之躯之所以是可贵的,难道不就因为你此生此世吗?

然而人生很快就会过去,就像一道闪电一样转瞬即逝。

在转瞬即逝的百年之中,你能有什么成就呢?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到底想表达什么思考呢?

他抛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衰荣”无定,“天道”无常,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

陶渊明没有在诗中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这首诗有“弦外之音”,它让我们领会到:既然人生短暂,我们何必在乎富贵荣辱?我应该在短暂的生命中坚守内心的操守,坚守丧失千年的“道”。

那么,到底如何解释“道”?

其实不仅仅有中国特色的儒释道三家讲究“道”,西方宗教经典(如《圣经》)和文化中也有“道”。东西方文化中的“道”不尽相同,但其内在的真理是相似的。叶嘉莹先生说,所谓“道”,就是宇宙中有一个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得到了之后,能够使人们有自己的操守,使人不动摇、不忧愁、不恐惧。

陶渊明的诗中随处可见“道”。每当我读陶诗的时候,都会想到一位英国作家——毛姆。无论二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还是对“道”的追求和认同,都是极其相似的。

人生的至高追求是什么?陶渊明和毛姆给出了神回复

《面纱》同名电影剧照

毛姆在《面纱》中也写了“道”。他认为:“道就是道路和行道者。那是一条永恒的路,所有的生命存在行走其上,但它并非由生命存在所创造,因为它本身便是生命存在。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万物由道所生,与道相符,最后万物又回归于道。它是一块方形却无四角,是种声音却不被聆听,是幅图画却未有形状;它是一张巨大的网,网眼阔如海洋,却什么都无法穿过;它是万物寻求庇护的避难所;它无处可寻,但你‘不窥牖’便可‘见天道’;它要人学会欲无所欲,让一切顺其自然。谦卑者尽得保全,屈身者终将直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谁能说清什么时候会出现转折点?追求柔慈之人会如小孩子一样平和。柔慈为进攻者获取胜利,为守卫者求得保全。战胜自己的人最为强大。”

这段描述可以说是《面纱》全书中的点睛之笔,正因为有了“道”,毛姆的这部相对平淡的作品才没有黯然失色。

生命有可贵的一面,亦有可贱的一面。陶渊明寥寥数笔,就揭露了人生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