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雕漆工艺介绍,色泽悦目,漆质细腻,形象生动的故宫收藏珍品

 晓明国学 2020-10-05

【剔红栀子花圆盘】

元(1271-1368AD.)/张成/直径16.5厘米 高2.8厘米

【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元(1271-1368A.D.)/杨茂/直径17.8厘米 高2.6厘米

剔红,是雕漆工艺中的一个品种。它是用笼罩漆调色,在器物胎骨上层层积累到一个相当厚度,然后用刀雕出花纹。凡是红色漆雕的器物,叫作剔红器。据有关漆器文献记载:唐代的剔红器,花纹和地子都是红色,而且在一个平面上,没有高低之分。还有一种花纹和地子异色,高低也有差别的,叫作陷地黄锦剔红器。宋、元的剔红器,刀锋不显露,凸起的花纹都很圆滑。

唐、宋的剔红器,未见实物传世。这里所介绍的这两件元代剔红的风格,与文献记载宋、元剔红器特点是相符的。大体上宋、元剔红器风格是一致的。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圆盘,正中雕盛开的双瓣栀子花一朵,旁雕含苞待放的栀子花四朵。全盘都为花叶布满,不雕锦地。筋脉舒卷有力,浑厚圆润,生动朴实。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效果,绝不是仅仅抄袭花卉绘画或其他雕刻品可以达到的,可以看出作者是熟练的掌握了雕漆的一切表现手段和熟悉漆的性能优点;又经常能观察事物,将自然界发现新鲜活泼的形象,立时选择过来,集中表现在作品上,才有这样的效果。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中间八方开光雕松轩。轩右一老人临曲栏,眺望对山瀑泉,轩内外童子各一人。天空、地面和水,用三种不同花纹锦地雕成,盘旁雕仰俯花朵组成的图案。

以上两件都是黑漆底,靠近足边有针划款“张成造”、“杨茂造”明代永乐、宣德时代的剔红器,继承了张成、杨茂一派,而且种类大大的丰富起来。作品色泽悦目,漆质细腻,能在造型浑厚的器皿上雕出活泼生动的形象。自张、杨到明初,技法的主要特点是刀法明快,磨工大于雕工。大体上说,永乐、宣德可划为一个时期。不过宣德的某些作品,漆渐减薄,而地渐疏,已开始有自己的风格。到嘉靖时代变化很大,雕法由藏锋圆润转向刀痕外露;到万历时再变,布局非常繁密而纤细,是其特色。

元代及明初的雕漆,以花卉为题材的如栀子花、茶花、菊花、牡丹、玉簪等等,无不花叶密布,没有锦地(即花下空白雕锦纹)。山水人物则有锦地,但锦纹较大较粗。总的说来,嘉靖时的雕漆锦地比永乐、宣德时的锦地细的多,万历时的锦地又比嘉靖时的锦地更细,并且不论花卉、山水、人物、禽兽等等都有锦地。锦地由粗而细,也是明代雕漆演变发展的规律之一。以上都是指官家制造的雕漆而言。还有一种构图比较粗犷,刀法快利、显露刀痕的风格,都是没有年款的,民间气息比较浓厚。与官家制造的相比,虽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别,但朴质豪放,艺术价值并不低。

清代雕漆重刻工而轻磨工,到乾隆时更加精巧。北京和扬州这两个地区到现在还大量制造。除一般产品外,比较精细的作品往往较多的继承了乾隆时期一般的风格,花纹多、层次多,刻工细,成为主要的追求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