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咳嗽

 紫菜馆1990 2020-10-06

【概说】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肺脏功能失调是咳嗽发生的关键所在。

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可有外邪侵袭,肺卫受感,肺气不得宣发所致;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肺脏,肺气失其肃降所致。肺脏功能失调是发生咳嗽的关键所在。因此,不论外邪或其他脏腑有病,均可累及肺脏而导致咳嗽,正如《医学实在易》云:“咳嗽病,五脏六腑皆有之,然必传于肺而始作”和《医学三字经·咳嗽》篇所指出:“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本篇所论述的咳嗽,是以咳嗽为主要病证,至于其他病证兼见咳嗽者,不在本篇论治范围之内。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所出现的咳嗽,亦可参考本篇有关证型施治。

本病临床表现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肺阴亏耗、痰湿蕴肺、肝火犯肺和肺气虚弱等证型。由于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其病邪尚浅而易治,常伴有肺卫表证,所以病家常求治于药物治疗。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病疾较深,可伴见它脏证候,治程较长,常因用药无效,而病家求治于针灸。所以针灸临床多见内伤咳嗽。其选穴组方,除根据证型辨证取穴之外,还应根据临床具体表现转归,灵活变通。现将内伤咳嗽的几个证型的证治和病案举例,分述如下。

【辨证施治】

咳嗽的辨证,首当分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初期常伴有寒热、头痛等表证、实证。内伤咳嗽起病较慢,病程较长,有较长的咳嗽病史,常伴有其他脏腑失调的证候。内伤咳嗽,因反复发作,积年累月,可使肺脾、肾俱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津液的敷布而变生它病。咳嗽的施治是,初起应“因势利导”,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冀其达到肺气宣通,则咳嗽可止的目的。一般不宜施用补益之法,以免碍邪,否则易致“关门留寇”,使咳嗽缠绵难愈,痰粘难出。咳嗽日久,邪热渐消而肺气渐伤,又当酌加补益胸穴,或以补益为主,酌加宣肺或化痰胸穴以治之。内伤咳嗽,以调理脏腑为主,选取有健脾、养肺、补肾和清泻肝火功能的腧穴以治其因或扶其正;因肝火、湿痰犯肺导致的咳嗽,多为虚中挟实,应详加辨识,治宜标本兼顾。

内伤咳嗽,虽然难取速效,但是通过针灸治疗,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并在咳嗽缓解期间,坚守“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补益固本,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1.肺阴亏耗型

主证:起病较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或咯血,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夜寐盗汗,额红潮热,手足心热,少气乏力,形体消瘦。舌红少苔少津,脉象细数。

治则:养阴清肺,润肺止嗽。

取穴:针泻尺泽、内庭补复溜,有清燥救肺汤之效。或泻尺泽、内庭、天突,清热宣肺,祛痰利气以止咳。

若肺肾阴虚,可补太渊、复溜,补益肺肾,金水相生,加补肺俞,共收滋阴补肺之效。

2.痰湿阻肺型

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咳声重浊,胸脘满闷,胃纳不佳,神疲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或滑腻,脉象濡滑。

治则:祛湿化痰,宣肺止咳。

取穴:针泻阴陵泉、丰隆,类似二陈汤之效。若寒象明显者,加泻灸肺俞穴,以增强温肺化痰之效。

若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溃于肺,肺失宣降之咳嗽者,针泻列缺、丰隆补阴陵泉,健脾制湿,化痰宣肺;或上方列缺易天突,可收健脾祛湿,降痰利气之效。或泻阴陵泉、丰隆补脾俞,健脾祛湿,化痰止咳。

若痰湿不化,蕴而化热,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而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针泻天突、尺泽、丰隆,清热化痰,宣肺利气。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本条是论述寒饮郁肺的证治。可泻灸丰隆、肺俞,泻天突,温肺散寒,开痰利气。

3.肝火犯肺型

主证:气逆阵咳,咳引胁痛,痰质稠浓,面红喉干。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

治则:清肝宣肺降火。

取穴:针泻行间、尺泽。

若咳嗽不止,心烦少寐,舌尖红,口干或生口疮者,乃心火上炎为患,上方可加泻神门以清心火。

4.肺气虚弱型

主证:咳声低弱,喘促短气,言语无力,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象软弱。或易感冒,感冒后不易出现高热。

治则:补肺益气以止咳。

取穴:针补太渊、合谷,补肺益气。

若脾虚及肺,肺脾两虚者,针补肺俞、脾俞,或补太渊、太白、足三里,补益肺脾,培土生金。

若咳痰稀薄,时觉畏寒,口淡不渴,为肺虚有寒之证。宜针补加灸肺命,补脾俞,温肺益气。

若兼食少便溏,并有气虚下坠感者,为肺脾不足,中气下陷之征,可补合谷、足三里补益肺脾,升提下陷之气。

【病案举例】

病例1肺阴亏耗

朱×X,男,75岁,住南阳市老干部楼。1986年6月4日初诊。

主诉:患咳嗽已2个月。

现病史:2个月来,干咳无痰,时而痰少粘稠,不易咯出,咳甚胸痛,声音嘶哑,鼻燥咽干,痰带血丝。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象细数。胸部拍片,排除肺结核。

既往病史:患糖尿病已30多年,至今未愈。耳聋多年。

近1年来视物昏花,复视,目视前方有黑片阴影。眼科检查:白内障,眼底出血。

辨证:属于燥邪伤肺,肺阴亏耗之咳嗽证候。

治则:清肺润燥镇咳。

取穴:针泻尺泽、内庭,补复溜。每隔1~2日针治1次。

效果:二诊后,干咳及鼻咽干燥减轻;四诊后,咳嗽及声音嘶哑已明显减轻;六诊痊愈。

随访:此后在继续针治眼病时,告知咳嗽在此治愈。

按本例正如《医原》所云:“燥从天降,首伤肺金,肺主一身气化,气为燥郁,清肃不行,机关不利,势必干咳连声,胸胁牵痛,不能转侧,胸满气逆喘急”之病因病机。患者素有阴虚火旺耗伤津液的糖尿病病史。加之天气干旱,燥邪伤肺,肺津受伤,气道失宣,故出现干咳无痰;燥热伤津,则鼻咽干燥,痰粘不易咯出;燥热伤肺,肺络受损,则痰带血丝;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象细数等,乃属燥热伤津之征。故针泻尺泽(肺经子穴,实则泻其子以清肺热)、内庭(清气分热),针补复溜(滋肾水),清肺润燥镇咳,有清燥救肺汤之效。

病例2痰湿阻肺

赵××,男,45岁,河南省林县建筑队。1986年7月20日初诊。

主诉:患咳嗽已月余。

现病史:平时脾虚消化不良,时而腹胀,时而泄泻,与在外地劳动饮食生冷和饥饿所伤有关。近月余来咳嗽痰多,痰白而粘,咳声重浊,胸脘满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倦息乏力。舌苔滑腻,脉象濡滑。

辨证:属于脾虚湿困,痰湿阻肺之咳嗽证候。

治则:首先祛湿化痰,然后健脾制湿,化痰止咳。

取穴:一至三诊,针泻阴陵泉、丰隆。四至七诊,针补阴陵泉,泻天突、丰隆。

效果:三诊后,咳嗽及胸脘满闷减轻,痰涎减少;六诊后,咳嗽基本治愈,痰涎极少,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便溏已愈;七诊痊愈。

随访:1986年9月15日,患者针治扭伤腰痛,告知咳嗽治愈未发。

按本例的病因病机是:患者平素脾运失健,故见腹胀、泄泻时发;复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内停,上溃于肺,壅遏肺气,故而咳嗽痰多,痰液白粘,咳声重浊;痰湿中阻,则胸脘满闷;脾气虚弱,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便糖;舌苔滑腻,脉象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本例先因于脾虚后引致咳嗽。因咳嗽为标,急则治其标。故首先施用祛湿化痰之法以祛标实,针泻阴陵泉(祛湿)、丰隆(化痰);然后健脾燥湿,化痰止咳,针补阴陵泉(健脾祛湿),针泻天突(降痰利气以止咳)、丰隆(祛痰以止咳),既治标实又治本虚,标本兼治而获痊愈。

病例3肝火犯肺

王××,女,44岁,住工人一村。1987年9月7日初诊。

主诉:患咳嗽已月余。

现病史:6~7月时因家事生气,郁怒所伤,常觉胁肋窜痛,气呃不顺,腹胀食少,心烦易怒,经治未愈。近月余来又出现咳嗽阵作,咳引胁痛,痰质粘稠,不易咯出,阵咳面赤,咽于口苦。舌边红,少津,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辨证:属于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犯肺之咳嗽证候。

治则:首先疏肝和胃,佐以清肺,然后专施平肝清肺、镇咳降逆之法。

取穴:一至三诊,针泻太冲、尺泽、足三里,疏肝理气,清肺和胃;四至七诊,针泻行间、尺泽、天突,平肝清肺,镇咳降逆。

效果:三诊后,气呃已顺,胁肋窜痛和腹胀食少治愈,阵咳减轻;五诊后,阵咳及咽干口苦明显减轻,心烦易怒有所好转,痰少略粘易于咯出,舌、脉有所改善;七诊痊愈。

随访:1987年11月3日,患者亲属转告咳嗽在此针愈。

按本例初因肝气郁结,横逆胁肋,犯于胃腑,故出现胁肋窜痛,气呃不顺,腹胀食少等症状。后因郁久化火,上侮于肺,肺失肃降,则气逆作咳,咳嗽阵作;肝火上炎,故见阵咳面赤,口苦咽干;肝火扰心,则心烦易怒;木火刑金.炼液成痰,则痰粘稠,不易咯出;咳引胁痛,是因肝脉布于胁肋,上注于肺,肝肺失和,脉络不畅之故;舌、脉的改变,是肝火肺热之征。本例先于肝气犯胃,后致肝火犯肺,故首先针泻太冲(疏肝理气)、尺洋(清肺热)、足三里(和胃散滞),施用疏肝理气,清肺和胃之法;二诊后肝气横逆犯胃症状治愈,四诊后针泻行问(肝之子穴,以清肝火)、尺泽、天突(降痰利气以镇咳),专治咳嗽,施用平肝清肺,镇咳降逆之法而收效。

病例4脾肺气虚

毕X×,女,51岁,1987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患咳嗽已4个月。

现病史:4个月前,患腹胀纳差和大便溏泻30多天后,出现咳嗽至今未愈。咳声逐渐低弱,喘促短气,言语无力,痰白稀薄,倦息乏力。以早晨和饥饿时易于咳嗽。舌质淡红,脉象虚弱。2年来易于感冒(无鼻炎病史)。曾服甘草片、二母宁嗽丸等药无效,又用单方治疗亦无效。肺部拍片:肺纹理增粗,排除肺结核。

辨证:属于脾虚及肺,肺气虚弱,脾肺两虚之咳嗽证候。

治则:首先补益脾肺,宣肺化痰,然后补益肺脾之气。

取穴:一至三诊,针补合谷、足三里,泻列缺;四至九诊,上方减列缺。每隔1~2日针治1次。

效果:三诊后,咳嗽、喘促及腹胀纳差减轻;五诊后,咳嗽、喘促及腹胀纳差治愈,痰涎减少,仍泄泻、短气、倦息乏力;七诊治愈;八诊、九诊巩固疗效。

按本例初因脾虚失运,故出现腹胀纳呆,大便溏泻。后因脾虚及肺,脾肺气虚,故见咳嗽喘促,咳声低弱,言语无力;脾虚聚湿生痰,则痰白质稀;舌质淡红,脉象虚弱及早饥饿时易于咳嗽等,为脾肺气虚之征;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则易感冒。因病属脾肺气虚,故用甘草片、二母宁嗽丸不效。

病本为脾肺两虚,标为痰浊阻肺,肺失宣降,故一至三诊,针补合谷(补气益肺)、足三里(健脾益气),泻列缺(宣肺化痰利气),施用补益脾肺,宣肺化痰之法,标本同治。三诊后,标邪已除,正气渐复,故四至九诊,减列缺穴,专事补益脾肺之气,固本扶正而愈病。

病例5肝火犯肺

高X×,女,35岁,1980年5月10日初诊。

主诉:患咳嗽已3个月。

现病史:3个月前,因与婆母生气,郁怒所伤,出现多怒、食少脘闷、胸胁胀痛、气呃不顺等症状。近3个月来,气逆阵咳,咳引胁痛,痰质稠浓,口苦口干,面红喉干,时而心烦少寐,搜黄。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辨证:属于肝郁化火,气火乘肺之咳嗽证候。

治则:清肝宣肺止嗽,佐以清心安神。

取穴:一至三诊,针泻尺泽、行间;四至六诊,上方加泻神门清心安神。

效果:三诊后,阵咳及咳引胁痛等明显减轻,仍心烦少寐,漫黄;五诊后,咳嗽基本治愈,伴有症状基本痊愈;六诊痊愈。

随访:1980年7月16日患者委托亲属转告针愈未发。

按本例辨证为肝火犯肺型,是因肝气郁滞,郁久化火,气火上逆,熏灼肺脏,炼津为痰,肺失清肃遂成咳嗽。故开始出现多怒,胁肋胀痛,气呃不顺等肝气郁滞症状。久之郁而化火,气火上逆,故出现气逆阵咳,咳引胁痛,痰质稠浓,面红喉干等症状。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象弦数等,属于肝经有热之征。故一至三诊,针泻行间(肝经子穴,清降肝火)、尺泽(肺经子穴,以清肺热),施用清肝宣肺以止咳之法、咳嗽明显减轻,但仍心烦少寐,漫黄,故而四至六诊加泻神门(心经原穴、子穴,清心安神),佐以清心之法而收效。

病例6脾肺气虚

王××,男,55岁,南阳县潦河坡小学教师。1981年3月17日初诊。

主诉:患咳嗽已3个多月。

现病史:3个多月前,因饮食不慎,腹泻20天,经中医治疗,腹泻减轻,但因感受寒凉而患咳嗽,经治未愈,又出现咳嗽喘促,咳声低微,痰涎不多,气短乏力,言语无力,四肢瘦软,动则自汗。舌苔淡白,脉象软弱。曾用西药及单方治疗无效。肺部透视:肺部无异常发现。

辨证:属于脾虚及肺,肺气虚弱,脾肺两虚之咳嗽证候。

治则:补益脾肺之气。

取穴:针补合谷、太渊、阴陵泉。每隔1~2日针治1次。

效果:三诊后,咳嗽减轻,腹泻治愈;五诊后,咳嗽、气短、自汗等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八诊痊愈。

随访:1981年7月21日,患者来南阳告知咳嗽治愈未发。

按本例系饮食所伤,脾虚泄泻,腹泻日久,脾气虚弱,复因感寒伤肺。经治未愈,肺气被伤,以致脾肺两虚,土不生金,故出现咳嗽喘促,咳声低微,气短乏力,动则自汗,腹泻尚存等症状。舌淡苔白,脉象软弱,属于气虚之征。故针补合谷(补气益肺)、太渊(肺之原穴,补益肺气)、阴陵泉(健脾益气,又有益脾制湿之功),施用补肺益气,培土生金之法而收效。

病例7痰热郁肺

里肯·××××XX,男,36岁,埃塞俄比亚人。1979年10月27日初诊。门诊号34830。

主诉:患咳嗽已25天。

现病史:25天前患风热感冒,经用西药治愈后,第2天因饮酒两次,出现咳嗽,气息粗促,喉中痰鸣,痰涎粘黄,咯吐不爽,胸胁胀满,咳引两胁,口干欲饮。面赤,舌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滑数。胸部透视,未发现异常。曾用西药治疗无效,特求治于针灸。

既往病史:原患两膝关节炎,在本科针治痊愈未发。

辨证:属于痰热郁肺,肺失清宣之咳嗽证候。

治则:清热化痰,宣肺利气。

取穴:针泻天突、尺泽、丰隆。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

效果:二诊后,咳嗽减轻;四诊后,咳嗽基本痊愈,伴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和治愈,舌脉有所改善;五诊痊愈。

按本例的病因病机是:开始患风热感冒,虽用西药治愈,但余热未净,复因饮酒,又助邪热,热灼成痰,痰热郁肺,肺失清肃,故出现咳嗽气粗,喉中痰鸣,咯吐不爽;痰热壅肺,肺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咳引两胁;口干欲饮,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等,属于痰热内蕴之征。是例属于清气化痰丸证,故针泻天突(降痰利气以止咳)、尺泽(清肺热)、丰隆(祛痰要穴,祛痰浊以止咳),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类似清气化痰丸之效。碑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病可平。

病例8风邪犯肺

郑×,男,18岁,南阳铁路职工。1991年10月22日初诊。

主诉:患咳嗽已1年多。

现病史:开始经常感冒,嗣后又因夜班而饮酒、吸烟过多而得。逐渐出现不自主地咳嗽,因咽喉发痒而干咳,每因说话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干咳连声。特别是夜班干咳更甚,不能接连说完一句话(即咳嗽连声)。舌脉及面色无明显改变。

1991年6月胸部拍片:未发现异常。外观身体健壮。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用药无效。

辨证:属于风邪束肺,气道不利之止嗽散证。乃属喉源性咳嗽。

治则:疏风散邪,宣肺镇咳。

取穴:针泻天突、列缺。

效果:二诊(25日)后,干咳及咽喉瘙痒减轻,亦能一口气说句完整话;三诊(29日)后,咽喉瘙痒及夜间干咳减轻;五诊(11月2日)后,咽喉已不作痒,干咳次数减少;六诊(5日)、七诊(8日)巩固疗效。

按本例辨证为止嗽散证。是因初因经常感冒,风邪束肺,气道不利。后因肺津受灼,肺气失宣,故出现咽喉瘙痒干咳无痰。针泻天突(利气道,降逆气以镇咳)、列缺(疏风祛痰,宣肺镇咳),祛风散邪,宣肺镇咳,类似止嗽散之效而愈病。

【结语】

1.所举病例本病列举8个病例。其中:例1是肺阴亏耗型咳嗽。患者素有阴虚火旺耗伤津液的糖尿病病史。时值天气干旱,燥热伤肺,肺津受伤,气道失宜,故出现一系列肺燥阴伤的证候群。针泻尺泽、内庭补复溜,施用清肺润燥之法而收效。

例2是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平素脾运失健,腹胀、泄泻时发,复因饮食所伤,脾更失健,聚湿生痰,痰湿内停,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出现一系列痰湿阻肺的证候群。先针泻阴陵泉、丰隆,后补阴陵泉,泻丰隆、天突,施用先祛湿化痰,后健脾制湿,化痰止咳之法而收效。

例3是肝火犯肺型咳嗽。患者初因肝气郁结,横逆胁肋,犯于胃腑;后因郁久化火,上侮于肺,肺失肃降,故出现…系列肝气犯胃和肝火犯肺的证候群。先针泻太冲、尺泽、足三里,与后泻行间、尺泽、天突,施用先疏肝和胃,佐以清肺,后平肝清肺,镇咳降逆之法而收效。

例4是脾肺气虚型咳嗽。患者初因脾虚失运,腹胀纳呆,大便溏泻,后因牌虚及肺,脾肺两虚,故出现一系列脾虚失运和脾肺两虚型的症候群。先针补合谷、足三里泻列缺,和后补合谷、足三里,施用先补益牌肺,宣肺化痰,后补益肺脾之法而收效。

例5是肝火犯肺型咳嗽。患者肝气郁滞,郁久化火,气火上逆,熏灼肺脏,炼津为痰,肺失清肃,故出现一系列肝火犯肺的证候群。先针泻行间、尺泽,后加泻神门,施用清肝宣肺止嗽,佐以清心安神之法而收效。

例6是脾肺气虚型咳嗽。患者原有脾气虚弱,复因感寒伤肺,肺气被伤,以致脾肺两虚,土不生金,故出现一系列脾肺两虚的证候群。针补合谷、太渊、阴陵泉,施用补肺益气,培土生金之法而收效。

例7是痰热郁肺型咳嗽。患者初患风热感冒,感冒治愈,余热未净,复因饮酒,又助邪热,热灼成痰,则痰热郁肺,故出现一系列痰热郁肺的证候群。针泻天突、尺泽、丰隆,施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法而收效。

例8是风邪犯肺型咳嗽。患者初因风邪束肺,气道不利,后因肺津受灼,肺气失宣,故出现一系列风邪束肺的证候群。

针泻天突、列缺,施用祛风散邪,宣肺镇咳之法而收效。

2.辨证与治疗本病的辨证,首当分辨外感与内伤两类咳嗽,然后临证应当掌握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咳嗽加重的有关因素。同时还需注意痰的色、质、量、味。

内伤各型咳嗽的辨证要点是:肺阴亏耗型,起病较慢,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舌红少津;痰湿阻肺型,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满闷,舌苔多腻;肝火犯肺型,气逆阵咳,咳引胁痛,痰质稠浓,脉多弦数;肺气虚弱型,咳声低弱,喘促短气,言语无力,脉多虚弱;痰热郁肺型,咳嗽气粗,喉中痰鸣,痰涎粘黄,舌苔黄腻等。在治疗方面,除直接治肺外,还要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治疗,辨证取穴。内伤咳嗽,需要防止宣散伤正,或宣散驱痰太过,当从调护正气着眼。决不可单纯见咳止咳,痰多化痰,必须按照不同的病理证型分别处理。

3.所选愉穴内伤咳嗽,肺脏功能失调是发生咳嗽的关键。因此,肺之背俞穴、原穴、子穴、络穴为其常用穴。肺俞穴泻之宣肺止咳,泻加灸温肺散寒化饮,补之补肺益气;尺泽泻之清肺热以宣肺气;列缺泻之疏风宣肺祛痰止咳;太渊泻之宣肺止咳,补之补肺益气。

内伤咳嗽,责之于肝、脾、肾功能失调(或为病),累及于肺,肺气失其肃降,始发咳嗽。咳嗽责之于肝,肝火犯肺者,泻行间(或泻太冲配透天凉)以清肝火;责之于脾,痰湿阻肺或脾肺两虚者,补脾俞、阴陵泉或足三里,健脾益气、健脾制湿,又可培土生金;责之于肾,肾不纳气者,补太溪、肾俞,补肾以纳气;责之于元气不足者,补气海以补元气。咳与嗽出于喉间、气道,常觉喉间不适,气道不利。天突为其常用穴,泻之降痰浊利气道以止咳平喘。痰为咳嗽之因,又为咳嗽之症,驱痰要穴丰隆为其常用穴。泻之祛痰浊利肺气,泻加灸可温化痰饮。

【其他】

1.治病求本“治病必求于本”。“肺主咳”,咳嗽总是肺的症状。《素问·咳论》篇云:“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人体内任何脏器的病变,如果影响及肺,都可引起咳嗽。脏器引起的咳嗽是病本,病本不除,咳嗽便不能治愈。见咳治咳,治标不治本,虽非误治,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见其功。如因痰致咳,镇咳止嗽之法是不能收效的,因为咳嗽能帮助排出痰液,它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用镇咳而不化痰的腧穴,可使保护性反射动作受到抑制,不能及时排出痰液,结果只能加重咳嗽,甚至变生他病。又如肝咳,乃因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致肝气、肝火上逆犯肺,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而导致,若不从肝论治而单从肺论治,其效甚微或尤效。故凡因痰多引起的咳嗽,当以化痰为先。肝火引起的咳嗽,当以清肝火为先,痰由脾虚而生,尤当健脾以化痰。

火不生土而脾虚生痰,更应温肾以健牌。

2.冬病夏治法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阴盛阳衰,寒邪所致,和肺脾气虚,抗病力低下,又多在冬季发病者,更为适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冬季寒气“太过”而易复发。夏至以后,阳气渐退,阴气始生,开始治疗,取“随而济之”、“治病求本”、“缓则治本”和“长夏胜冬”之意。针灸治疗,可根据冬季发病时的证型,分别施用健脾祛湿(针足三里、阴陵泉先少泻后多补)、补肺益气(补肺俞、太渊)、温肺益气(补太渊,补灸肺俞)、补益肺脾(补肺俞、脾俞或足三里)、温补肺肾(补灸肺俞、肾俞)和温补肺脾(补灸肺俞、脾俞)之法。每隔2~4日针灸1次,直至冬至以后,其病不发或复发较轻或改善了体质。对冬季仍发或复发较轻者,除应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临时调治外,至下年夏至以后,仍遵上法施治治本。

3.应与喉源性咳嗽作鉴别喉源性咳嗽是指咽喉疾病所造成的咳嗽。是以咽喉如蚁行或异物痰阻咽喉之不造感而咳嗽为主要症状。常为·一阵咽痒而出现一阵咳嗽,或有异物感简出现频繁清嗓动作。其病位在声门及声门以上,与肺、脾、肾有关。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溃于咽喉;肺肾阴虚,阴液不足,失于濡润咽喉;脾气虚弱,痰浊内生,痰气交阻于咽喉等,都会出现喉源性咳嗽。分别治宜祛风利咽、健脾化痰和补气升清、养阴利咽之法。所选腑穴,可参咳嗽病有关证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