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否步入实像是检验人类文明的唯一标准

 garyhyz 2020-10-06

探甲金密碼   尋人類根魂

助民族復興   現華夏文明

文|张上余

图|源于网络

引言:此世界所有现象都是有据可寻、有理可依。若想步入实像,只需鼓足勇气,开动智慧......


甲金文明之神光乍现(十)

第一章  文明探源之第十节 双向检验

根据前文对文明本质的讨论,可知人类文明的核心是永恒精神,内容是先进思想,载体是优秀文化。也可看出学社所有言论都是在表达构建人类文明的强烈意愿。

虽然纸上谈兵与实际行动有很大差距,但行动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有一套完备的先进思想作指导,而先进思想的形成必须以优秀文化为基础。所以,我们要以纸上谈兵的方式先找到优秀文化,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为世人找寻天道文化。

如前文所述,真正人类文明图景是立体的、也是多维的,重点是要让人类能了知生命前景并充满希望。

人类希望在哪里?在找寻生命源头以切实感知母体的温暖。

找寻生命源头,就要依靠天道思想,天道思想则隐含在天道文化,天道文化则必然具备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

甲骨文1899年的突然现世即可以说没有参杂任何人造因素,在大众层面纯属偶然,关键是其所示真实义正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

因此,代表天道文化的甲骨文不但是我们要追寻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打开通往实像大门仅有的钥匙。

读者朋友们应该发现,学社所释信息的源泉即甲骨文,与其共生的特征是两点一线。两点,即甲骨文和《诗经》;一线则是甲骨文和《诗经》连接线上无数奇点组成的华夏文明主线。

透过这些奇点可见无限面相互缠绕所构成多维图正是华夏文明的奇异蓝图。

《诗经》虽是人创,但是当《诗经》与甲骨文有密切关联时,我们即可见识到华夏文明的传承也是有其自然属性。亦即人类文明的火种在华夏大地的渊远流长是从古至今自然而然地在薪火相传,关键是诸多智者在时刻为其点燃生命之光而积极准备着。

基于无数机缘巧合和近十年的摸爬滚打,我们已知甲骨文真实义是高等智慧生命体用图像为人类标示的生命实像,《诗经》是文明保险柜,密码则是甲骨文真实义与《诗经》内嵌逻辑达成的静态吻合。

所以,正确释读甲骨文及《诗经》真实义即是形成先进思想以重现华夏文明的关键所在。

若要将象形文准确还原成立体图像及静态或动态场景,我们就要通过人脑特有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进行逆向还原,如此才能对所现场景做出识辨和理解。

在反复研习中,学社所释甲骨文真实义不断接受着《诗经》所含逻辑的严格检验,所得释读结果也是如愿以偿地直指人类生命本源。其无懈可击的逻辑则让所现密码有了唯一性和准确性,这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高级智慧的深不可测。

因人类凭借强大抽象和逻辑思维所具备图像逆向还原能力在地球生物界是独一无二,所以,可以肯定甲骨文是有目的地为人类量身订制。

汉字作为甲骨文后裔,想当然与甲骨文一脉相承。若甲骨文是造物主赠与人类的礼物,那么汉字理应也算神造之物。然而,神圣汉字却空有象形之名,其字意与甲骨文本意竟毫无关系。我们当前所用汉字实质是经由《康熙字典》约定俗成的表音文。

问题是,我们在处理象形文和表音文所示信息时人脑所调用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和习惯完全不同,差异甚大。由于甲骨文在华夏大地消声匿迹长达数百年,这就造成国人识读象形文的方式、方法和习惯完全丧失,从而让世人重温以象形文为基底的华夏文化变得非常困难。

另外,当我们认真审视人类在探索生命实像进程中所取得成就时,会发现诸如细胞学、生殖医学、基因工程学等专业或学科的问世及发展和国人少有关系,但甲骨文所示天道文化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精细描述着这些现代科学。这就在思维方式和时空概念上给族人带来了很大困扰,总觉不可思议,难以接受。

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只有一点,即是在谎言熏陶下,我们大脑储存的逻辑链太简单、太短。

事实上西方科学界对生命现象的探究过程从启蒙阶段到基因工程学问世,所有成果全部集中在近四百年间。

四百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只是这个时长恰巧是大明帝国崩毁至今的四百年。也就是说,西方科学家们在大明帝国衰败后才如饥似渴地开启了探究生命现像的进程,早前他们在干什么?而同时期的华夏民族却在清朝统治者胁迫下埋头潜修着“中国传统文化”,根本无心探究事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生命现像,以致在此领域不见中国智慧。

此处,读者朋友们应注意,四百年前的大明帝国不可一世,号称天府之国,而外邦则尽显地狱景象。但西方世界崛起之时恰是大明帝国衰败之日,这就是蹊跷之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断一接可以看出,人类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停下过前进的脚步,只是在迂回前行。

由此可知,中国之所以近四百年来在自然科学领域少有作为,不是不能,实是不许。学习和传播饱含奴才思想的满清文化是当时唯一的政治正确,以致国人难有精力和机会去探索自然科学。

在清朝统治华夏的二百多年间,经数代帝王不懈努力,的确成功地将满清文化植入了世人心脑且根深蒂固,进而让华夏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在奴才思维禁锢下长期处于休眠或封闭状态。

然而,满清文化在清朝灭亡后的百年间却依然大行其道,世人还浑然不知,这就使国人识受以象形文为基底的华夏文明变得更加困难。

人类所有重大事件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并具有多面性。

大明帝国的衰亡和华夏族人思想及精神被降维事件即是事出有因,当我们能理性地正面看待时,一切苦难或许正是造物主有意磨练华夏民族心志以百炼成钢,从而积蓄力量一飞冲天。

因为重现和弘扬华夏文化是困难重重,所以要剑走偏锋,要在旁敲侧击中循序渐进地去消解华夏文明数百年的封印。

创造甲骨文的依据是非人类意志可左右的自然现象,形成原理是人脑特有思维功能。现于抽象表述,成于逻辑组合,实是高级智慧生命的杰作。因此,甲骨文真实义也必然是非人类意志可左右,这就让甲骨文真实义具备了长效机制且不可流变。

例如,用象形文表达苹果,就必须画出一颗苹果才能代表苹果。如果画了香蕉,那就不可能被看成苹果。表音文则不同,字母串apple之所以是苹果而非梨,那是约定俗成的结果。若最早将wpple或bpple亦或其它字母串定义为苹果,即不会有apple问世。

当字意可随意约定时,表音文就具备了流变性。

文字字义具备流变性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可以让文字更好地适应变幻莫测的物质世界,以此能更方便地为人类的交流和发展提供服务。另一面是字义的不稳定性让其所含信息在时间长河中易产生歧义,导致所承载信息失去了长效机制。

比如当今流行的网络用语,其含意在多年前和多年后都是不为人知。

纵观人类社会,没有文字的部落和族群比比皆是,如著名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即是不见文字身影,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沟通能力并没有因为无文字可用而难以为继。

由以上事实可知,人类造字的初衷绝不是为了满足生活和社交的刚性所需,其定有特殊意义。那就是不论象形文还是表音文,人类所使用每一种文字都是思想的载体。

鉴于广义文化定义,世人将没有文字伴生的部落生活也习惯性地称其为某某部落文化。既然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那就只有充分体现人类意识的产品才能是人类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人类社会可见的所有事物中唯有文字才是纯粹人类意识的产物,离开人类意识即无任何意义。就像在动物面前放一本书,书中文字对动物而言即是空无。所以,唯有文字才是人类文化的代言,才算人类文化的标志。

文字是人类表达和传承思想的专用载体,也就是说只有承载先进思想的文字才能称为优秀文化。若无文字可用,优秀文化就无从谈起,又怎能称其为人类文明?

细心朋友或会发现甲骨文中没有苹果,这并不是苹果轮廓很难描绘,而是苹果难与实像扯上关系,更难与文明有任何瓜葛。所以,画苹果的意义不足以体现造字初衷,更不足以展现神族智慧。

甲骨文所承载思想之所以先进,主因即是甲骨文绝非随意对所见宏观事物的无意义勾画。而是致力于引导人类透过天道文化谋求突破并发展的意识集合。亦即促使人类在既定条件下努力步入实像以让生命得以升华的理论依据。

当我们用甲骨文真实义诠释《诗经》所示内容时,赫然发现《诗经》不仅系统地对人类繁衍的宏观进程和微观现象做出了详实的描述,而且还示现了不为人知的生命实像,透过《诗经》所现实像我们完全可一瞥世界本质。事实上人类生命若想谋求突破并发展就必须步入实像。

由早前数万言阐述,我们从理论上应该知晓甲骨文背负着造物主的期望,《诗经》的创作也是非同寻常。而表音文的发展、甲骨文的出土及基因工程学取得喜人成就在同一时期密集地出现也确是意义非凡。

其实,近400年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所有事件和现象都是指向了同一目标,即助力人类步入实像以构建真正的人类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