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雍正王朝》之热河狩猎

 自然雨 2020-10-07

在许多观众心目中,《雍正王朝》中的热河狩猎是一场看似无关紧要的狩猎比赛。其实在整个“九子夺嫡”进程中,这次狩猎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咱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康熙安排这次热河之行的缘由。

在这之前,清王朝发生了刑部冤案。而负责刑部事务的管理以及秋后勾画死刑犯的权限,康熙很早之前就交付给了太子。也就是说,这个冤案必然和太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康熙此刻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如果草率查一下,刑部冤案关乎人命,无法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如果让太子自己去查,难免不会有太子进一步包庇相关责任人以遮丑;如果康熙亲自去彻查,万一查出了更多对太子不利的罪状,自己会陷入更被动的局面:太子是留是废?旧太子被废,何人继续担任储君?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动摇整个王朝的根基。

所以,对于查刑部冤案一事,康熙一直迟迟未下定决心,即使胤禛和老八同时面见他,主动请缨的时候,康熙依旧没有表态。

老八在此之前,已经请教了佟国维,佟国维是希望老八紧紧抓住这个立功表现的机会。因为佟国维对康熙的心思深以为然: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

胤禛去面见康熙,纯粹是虚晃一枪。此前邬先生已经为胤禛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局面,一旦承揽了侦办刑部冤案的事务,将会不得不面临太子的那摊子烂事,很容易给自己惹麻烦,建议胤禛要远离此事。胤禛深思熟虑后,通过虚晃这一枪,等于是牢牢地把老八套路到刑部冤案之中,然后自己再通过“突染伤寒”这个操作,跳出局外。

康熙在听闻胤禛患病之后,很是震惊,不过迅即进一步作出了部署,让老十三协同老八办案。从这个细微的部署,还是能看出,康熙是希望与太子亲近的老十三在办案过程中,能够对太子网开一面——康熙在这个节骨眼,并不想真正的查办太子,只是想以雷霆手段震慑一下刑部那帮胡乱作为的官员。

如果胤禛能够和老八一起办理此事,那在康熙看来就更完美了。毕竟胤禛的办事手段他是非常信任的,胤禛又是亲近太子的人,再加上老八协同办理,予以平衡和掣肘,既能震慑刑部,又不会损害到太子的利益,还能够真正地给太子以警示。

果不其然,老八在装模作样地开堂过审之后,很快就锁定了整个案件的要害人员肖国兴,并且瞒着老十三悄悄地诱骗他交代了太子的罪行,然后第一时间呈送给康熙。

其实早在老八和老十三共同办理此案件的时候,康熙就预料到这个结果。老十三这个人心眼实在,又没有什么城府,他出面和老八办案的话,案子的进程只能由老八把持着。而老八一直处心积虑地想整倒太子,这是人人皆知的。

康熙在了解了这些后,并没有表现出要责怪老八——在这点上康熙还是非常理智的,毕竟太子做的荒唐事,再迁怒于旁人是不合理的。

在和张廷玉合计后,为防止事态扩大,康熙不得不了结刑部冤案,处理了一些相关当事人。而且还给予老八以重赏——册封他为郡王的爵位。

这是康熙在开启热河狩猎之前,发生的相关事情。

如果事情发展到此为止,显然佟国维为老八的参谋要胜过邬先生为胤禛的谋划,毕竟老八经过此事,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而胤禛不光染了重病不说,还给康熙留下临阵退缩的嫌疑。

不过,事情的发展远没有结束。

在处理完刑部冤狱后,康熙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内心中还是对太子的表现颇感失望,心绪并不好。

康熙传令张廷玉安排众人前去热河进行狩猎,并没有什么刻意的目的,仅仅只是想领着皇室成员一起出去散散心,解解闷。

到达热河之后,来自蒙古、西藏、朝鲜等地的王公们,纷纷拜见康熙,并为康熙、太子准备了厚礼,其中就有一把如意是要送给太子。

但是康熙并没有安排太子出席活动,很显然此时康熙对太子的不满并没有消弭掉。

在接下来的接待活动中,康熙继续没有让太子参加,而是破天荒地选择老八来代替他招待这些来自边疆的王公们。

康熙此举,一方面是想试探一下老八。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真正想法,莫过于在他最得意的时候看他的言行举止以及后续的反应。

此前的江南赈灾、追缴国库欠款,老八都曾经在暗中推波助澜,这些康熙不可能不清楚。因此,逢此机会,把老八推到高处,无异于是把他放在了风口浪尖之上。他要看看老八及其背后的小团队会进一步作出什么反应。

除了试探老八之外,康熙还想看看通过抬举老八,会在众多皇子中引起什么样的反应,以便对众位皇子们的内心进行摸底。

结果,皇子们的反应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首先是大阿哥和三阿哥。

原本三阿哥正在安排李绂等人为这些来自边疆的封疆大吏们准备精美的书籍作为礼物。老三为什么要做这个准备呢?很显然,老三早已算计到康熙此次热河狩猎定然会冷落太子,那么平日里他饱读诗书、学问最高,他整理书籍的行为还获得了康熙高度认可,是整个追缴国库欠款中唯一获得康熙表扬的阿哥。老三不由得会憧憬接下来一系列国事活动很有可能会落到他头上。

结果却事与愿违。

于是便有了垂头丧气的老三和老大私下里交心的情景。

老大早就对老八一伙极度不满,看到老三的那点小九九后,马上过来煽风点火,套老三的话,再跑到康熙那边进一步落井下石——抹黑了老三,意味着老大就减去了一个主要竞争对手。

盛怒之下的康熙,却没有失去理智,而是安排李德全跟着老大来了解情况,结果老大在其中搬弄是非的行为掩盖不住了。

紧接着,小太监向康熙汇报,说太子经常去老十三那边。康熙随即意识到,这是太子在私下里搞事情,马上让小太监去向老十三下命令,不准他再和太子有来往。康熙此举,既是为了防止太子进一步干蠢事,也是为了避免憨直的老十三被太子那些烂事套路住。

太子在老十三那边临走之际讲的这一句话,说明了他也曾经去找过胤禛不过吃了闭门羹。显然有邬先生暗中保驾护航的胤禛定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贸然去见任何人,尤其是太子。

随后,在老九、老十、老十四的簇拥下,老八趾高气扬地走在最前面。老八的脱颖而出,使得八爷党的声势、底气更加壮大了。

而老十三在被康熙警告后,也来到了胤禛的府上,俩人对老八的上位感到不满。甚至胤禛都在懊悔自己听信了邬先生的安排,导致老八在这次查办刑部冤案中,晋升为了郡王,眼下更是大有取代太子的意味。

以康熙的精明和布局,对于众多阿哥们暗地里搞的这些小动作早已洞若观火。

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发生了一件不可逆转的事情。

押送肖国兴前往宁古塔的图里琛归来向康熙复命:原来肖国兴是受了老八暗中的诱骗,才交代了太子的罪行。老八诱骗肖国兴的手段更为卑劣,居然是以康熙的名义。

盛怒之下的康熙,对老八的印象一落千丈。

根据这些天众多皇子们的表现,康熙意识到,由于自己对太子的冷落,以及自己对老八的“格外关照”,其他皇子们都已经开始觊觎太子之位,甚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既然窥测到了众人的内心,接下来康熙开始谋划一个局,并寻找机会收网。

只见康熙的目光对准了王公们原本打算进献给太子的那个如意。

在随后而来的狩猎比赛中,康熙郑重其事地对众阿哥们宣布:谁猎获的猎物最多,如意就赏赐给谁。

其实那个如意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康熙对它的解读。康熙说它是太子之位的象征,那它就代表太子的身份;康熙说它只是个小玩意,那它就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如意。

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显然所有人都是按照前者来理解这个如意的,就连旁观的胤禛和太子,脸上也挂满了遗憾和愠怒。

胤禛这忍无可忍的表情,定是在怨恨此前邬先生给自己出的主意,不仅让自己错失了查办刑部冤案的机会,更是无法在眼下这个狩猎比赛中,去和别的阿哥尤其是老八,争夺如意。

命令一下达,除了太子、胤禛之外的所有阿哥们纷纷行动起来。

最终统计的数字显示,老十三猎获的猎物最多,而老八虽然数量上比不上老十三,但是全部是活物,这是老八在彰显自己那点“慈悲之心”。

如果没有肖国兴事件的败露,或许康熙还能对老八增加一点好感,可惜肖国兴事件的恶劣影响下,老八的那点拙劣表演令康熙厌恶至极。

老八的这个行为,同样招来胤禛的强烈不满,黄河泛滥、追缴欠款时候,也未曾见老八表现出什么慈悲胸怀。

此时,康熙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征求那些王公们的主意——这是精明、睿智的康熙一贯的手法,先把皮球踢给旁人,再借力打力,择机出击、化解问题。

结果这群王公们,在并不清楚大清王朝内部格局的真实情况下,仅仅只是通过这几天康熙安排老八替他设宴招待,判断康熙心目中可能对老八更青睐,便纷纷建议赠如意给老八。

一时间,康熙也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难道自己要真的顺着众人的建议,把如意赠送给他最不待见的老八吗?老八要是得了如意,那尾巴还不翘到天上?可是热河围猎是他召集的,奖赏命令也是他当当众宣布的,眼下大多数人都建议赏给老八。

康熙该如何为自己找台阶下,化解这个大写的尴尬呢?

就在这个时候,年幼的弘历站了出来,对王公们的那些言辞予以驳斥。

康熙见状,既感到意外,又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弘历所讲得并不见得多么有道理,不过借一个孩童的言语对来自边疆大吏的观点予以否定,那是再好不过。毕竟童言无忌,就算说得再尖锐,也可以当做玩笑话去理解,既照顾了来自边疆的王公的情绪,也悄无声息地让康熙找到了如何化解自己刚刚颁布那道命令的方法。

有了弘历的出头,康熙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众多王公、阿哥、大臣的面,和自己的孙子有问有答起来。

康熙祖孙的一番有说有笑的对话,令众人暂时淡忘了该如何赏赐那个如意。

弘历把平日里接受邬先生的教诲,也一股脑全用上了,博得康熙哈哈大笑。

最后,康熙问弘历这个如意应该送给谁?

弘历不假思索,说应该给老十三。

康熙还是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继续发问胤禛,你怎么看?

按照常人理解,此时胤禛说“一切全听皇上裁决”,或许更保险,不过那就意味着胤禛又把皮球踢还给了康熙,难免不会给康熙留下一个圆滑世故的坏印象。

因此,胤禛也是冒险,说了一句:“应该还给太子!”

一旁的太子,眼珠子也跟着瞪大了。

胤禛讲这句话,赌博的成分很大。

其实康熙在这个时节,仅仅只是冷落了太子一番,并未要放弃他,显然胤禛是赌对了,而且令康熙看到了他压根就没有夺嫡的野心,不像其他阿哥那样蠢蠢欲动。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康熙当时已经对太子非常不满,只是并未表露出来,那么胤禛在众人面前公然支持太子,不仅违背了康熙的心意,更是会使得自己和众人孤立起来。

总的来说,胤禛的回答还是令康熙满意的。

那么经过弘历的这个插曲,现场的局面顿时缓和和轻松下来,无论是弘历的“把如意赏赐给十三叔”的建议,还是胤禛的“把如意还给太子”的建议,都彻底扭转了此前一干王公们坚持的“把如意赏赐给八阿哥”的一边倒的局面。

如此一来,康熙获得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只见康熙从容不迫地、像赏赐一件玩具一般,把这个凝聚了所有人目光的如意,送给了年幼的孙子弘历。

此结果固然令众人大跌眼镜,不过经过弘历和康熙的这番对话,众人也不敢再去质疑康熙的决定,毕竟本次比赛最终解释权归原本就是归康熙所有。

通过最后处理这个如意,康熙含蓄地向各位传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1、自己暂时还不想动太子。

2、老八的那点假仁假义,自己是非常看不惯的——为接下来康熙布局“议举新太子”打击八爷党埋下了伏笔。

3、老十三虽然获得猎物最多,但是依旧没能获得如意,说明太子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还是依旧。

而此前听从了邬先生的建议,远离刑部事务,又因为重病未愈而在这次热河狩猎作壁上观的胤禛,反而成为了最大的获益者。

兴高采烈的胤禛回到府上,把王公们送给他的礼物全部赐给了年秋月,还给她的家族抬了旗。

虽然胤禛并没有直接赏赐邬先生,不过此时胤禛重赏年秋月并且为她抬旗,或许是为下一步将她许配给邬先生做铺垫。

善于察言观色的胤禛,早已看出邬先生和年秋月之间的情意。对于邬先生这样的智者而言,与其送给他一堆身外之物的财宝,还不如投其所好,更能获得其满意。

最后,我们再来回头看邬先生和佟国维分别为胤禛和老八进行的谋划。

邬先生建议胤禛远离刑部事务,而佟国维则奉劝老八插手刑部案件。两人都是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做出的判断,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本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之所以分别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就在于胤禛和老八俩人对底线的不同把握。老八如果没有越过红线,去诱骗肖国兴,而是秉公办理刑部案件,在随后的热河狩猎中,老八如果不去摆弄小心思,虚情假意地展示自己那点“慈悲心”去讨好康熙,难道还会招来康熙对他的厌恶吗?导致这一切的其实源自于老八对王权的贪婪而不知收敛。

而胤禛在整个过程中,置身事外不说,在关键时节始终克制自己的权力欲望,牢牢把握着“拥护太子”的底线,才使得他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