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164--归嵩山作

 虹72 2020-10-07

转:毕宝魁的博客

164--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译文】

河水清澈,悠悠绵长。两岸树木丛生,如同植物编成的长带,随着流水伸向远方。我坐着马车,沿着河边的土路,缓缓而行信马由缰。河水仿佛也理解我的心境,平静坦然地默默流淌。暮色苍茫,空中的飞鸟成对成双,结成伴侣往回飞翔。一座荒芜的废城正面对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秋意正浓的山岗。经过遥远的奔波又回到嵩山脚下,进院后就把那简陋的柴门关上!

【注释】

[嵩山]山名.五岳的中岳.主峰在河南登封县。有太室山和少室山。少林寺即在嵩山下。    [薄]《楚辞·九章·涉江》王逸注:“草木交错日薄。”    [闲闲]悠然自得貌。    [迢递]遥远貌。    [嵩高]即嵩山。此指嵩山的主峰。《白虎通·巡狩篇》:“中央为嵩高者何?言其高大也。”

【评析】

诗是抒情的艺术。无论何人,写诗都是要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怀。只有强弱隐显之分,没有情感的诗是绝对不存在的。情感是无形的,抽象的,一定要有载体才能得以表现,故高明的诗人往往借景抒情。这样,诗人选景时如同带上了过滤眼镜,只选取最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景物来写。美学家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指的正是这种情况。王维的这首诗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本诗只写一路所见之景,初看仿佛漫不经意。读完细品,方觉深味。全诗意境浑融完整,表现了一种心境,即追求和谐,追求随缘自适的生活情趣。清清的河水,闲闲的车马,日暮即结伴而归的飞鸟,都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样态。他们都在循性而动,在毫无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按照自我生命本来的要求存在着,生活着。“荒城”一联虽有萧瑟之意,但并未破坏“和谐”的整体意境,反而拓宽视野,增加了诗的厚重感。尾联的“闭关”更表现出日暮即归而与世无争的心情。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唐诗别裁集》卷九)指的正是这种情景妙合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