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133--在狱咏蝉

 虹72 2020-10-07

转:毕宝魁的博客

骆宾王

骆宾王(622-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出身寒门,七岁能诗,曾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历任临海丞等职。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作《讨武曌檄》传天下。兵败后不知所终。一说被诛,一说逃亡,一说为僧。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作题材广泛,笔调宏肆,风格豪放。其诗集以清咸丰年间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最为通行。

133--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

       凄凉的秋风中传来蝉的哀鸣,身陷囹圄我悲愤难平。受诬含冤,两鬓白发陡生,更难以忍受蝉的悲声。露水太重,薄薄的翅膀无法飞行,风声太大,掩埋了我的悲苦之音。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又向谁去表达我的幽愤之心?

【注释】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中》:“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行西陆谓之秋。”    [南冠]《左传·昭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南冠,楚冠。”后因以南冠作囚徒的代称。    [玄鬓]蝉为黑头,故称。    [白头]诗人自谓。又古乐府曲名有《白头吟》,音调哀婉凄楚。

【评析】

       本诗前有小序,自述创作此诗之缘由,对于理解此诗至为关键。序中说:“每至夕阳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怨,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深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耳。”这段文字是我们准确理解本诗,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参考。可知作者非为文墨而作诗,而是要寄托自己的隐忧。

       这是一首咏物诗,虽序中明言有寄托,但寄托也必须借物像来表现,方为咏物佳构。咏物而不囿于物,抒情而不离开物,正是本篇之精妙处。开头对起,很工稳,首句写蝉,次句写己,与序言相应,述说情感产生之由来。颔联隔句相承,是诗词中常见之法。三句承首句写蝉吟,四句承次句写己悲。前两句重在听觉形象,由蝉及人,听蝉声而起客思。三四句重在视觉形象,由人观蝉,见到蝉的“玄鬓”而感伤自己的“白头”。抒情回环往复,笔法细腻精微。

       后半首纯用比体,合写双方,句句写蝉,句句中都有人、“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飞难进”比喻仕途上的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不自由、受压抑。物亦是我,情借物现,物我融合为一。“谁为表予心”的予字很妙,既可理解为代言体的蝉,又可理解为诗人自谓。而理解为诗人直接出面抒情的“我”更好。这样,读来更感到真实亲切,仿佛诗人在与蝉谈吐心曲,交流感情,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全诗章法谨严,抒情深微,比喻妥帖,语多双关,洵为咏物妙什。

杜审言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祖父。高宗成亨元年(670)进士及第。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形成颇有建树。五律格律严谨,庄严典丽。明人有《杜审言集》,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