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恭亲王奕为何在这座寺院内隐居十年?

 skysun000001 2020-10-07

戒台寺算得上是千年名刹,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设于西北院的戒坛,乃全国最大。但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这座寺院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恭亲王奕的到来。

京城著名古刹戒台寺,坐落在北京门头沟区的马鞍山麓,原来叫慧聚寺,明朝又叫万寿禅寺,因寺里有一个堪称全国最大的戒台,故人们习惯称寺院为戒台寺或戒坛寺。

据传戒台寺创建于唐代武德年间,是当时一位名叫智周的高僧的修行道场。辽道宗年间,闻名中外的高僧法均和尚,广募钱粮,大修土木,在慧聚寺的基础上建成了新寺,规模更加宏大,基本上奠定了现今戒台寺的格局。

法均开坛“演戒”,成为轰动一时的佛教盛事。据说,但凡在此寺受戒后,人身上的罪过可以消除,死后就能去极乐世界。又有传说称听了法均和尚“演戒”,聋子能听见声音,哑巴可开口讲话,驼背者伸屈自如,这个说法确有夸张之嫌,但足见寺院香火旺盛。据史料记载,当时,前来寺院“受戒”的信徒非常多,还有不少人来自异国他乡。当时,附近的地方官员和老百姓,在路边设立驿站,施舍饭食,接济那些远道而来的善男信女。坛主法均被尊为“普贤大师”,道宗皇帝授予他“崇禄大夫守司空”的官职。

此后,戒台寺历经兴衰,屡建屡毁。明代宣德年间,由名叫知幻的高僧主持重修了寺院。竣工后,英宗皇帝赐名“万寿禅寺”,封知幻为万寿戒坛的坛主。从此以后,戒台寺的历届住持,大都由朝廷亲自选定,并委以官职。这种做法大大提升了戒台寺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寺院住持在政界和宗教界的影响力。

到了晚清时候,戒台寺还因一位来自朝廷的大人物长居于此,而为俗世所熟知。

这个人物就是恭亲王奕。

晚清时,曾任议政王兼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奕,在戒台寺居住长达十年之久。

他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弟,道光帝遗诏封其为“恭亲王”。咸丰死后,奕协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掉了端华、肃顺等大臣,夺得了朝政大权。慈禧垂帘听政,封奕为议政王,领导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内外大权。但当慈禧羽翼丰满、地位稳固以后,却借故革掉了奕的全部职务。

奕深知慈禧的奸险狡诈,在皇宫待下去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为避免自己受到迫害和排遣心中的不快,奕隐居于戒台寺。在这里,他读书吟诗、坐禅悟道,还出资修复了罗汉堂、千佛阁、牡丹院等建筑。可以说,奕的到来,间接使戒台寺得到了保护。

戒台寺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千佛阁、观音殿和戒台殿。

寺院的建筑样式基本是辽代风格。从千佛阁遗址往北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两进式四合院,院内清静幽雅。自清代以来,这里遍种丁香、牡丹,尤以黑牡丹最为珍贵,所以,这个小院子也叫牡丹院。

这个雅致的小院便是恭亲王奕隐居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