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炸物图鉴

 xdd响当当 2020-10-07
SH

油炸食品是全世界同行的美味,不管是裹上面糊炸出鳞片的鸡翅膀,还是水煮冷冻过后直接下锅的薯条薯片,或者是讲究的天妇罗。油炸的食物外酥里嫩,香气扑鼻,可以勾起味蕾最原始的美味感受,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

而在上海的美食版图中,“炸物”也是必不可少的经典。焦香四溢的油墩子、香甜软糯的麻球、外酥里嫩的炸猪排、早餐必备的油条,还有金黄的糍饭糕……想想是不是就“馋吐水嗒嗒滴”?

油墩子


在下午的弄堂口,或者中小学的门口,可以经常看到一口被支起的小铁锅,老板麻利地舀起一勺面糊倒进一个椭圆形的铁模具中,放入白白净净的萝卜丝和翠绿的葱花,再在萝卜丝顶端铺上一层面糊,随后面对满锅宽油毫不犹豫地将盛满面糊的铁勺放了进去。铁模具周围很快就冒起了密集的油泡,不断翻腾和破裂,面糊很快被定型,成了一个金灿灿的脆壳。这时候,老板会把铁勺挂在锅边,开始处理另一勺面糊。等到另一勺面糊也下锅,再拿起刚才的这只轻轻一倒,就翻进了油锅。捞出时,一只香喷喷的油墩子就好了。

油墩子就是“萝卜丝饼”,是江浙沪地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吃,也是存在于上海人记忆中的温暖味道。放学后来一只,解馋又管饱,弄堂口的炸油墩子的阿婆永远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有时候也会看到夫妻档在路边架着小铁锅,动作利索又细心。

“一放学,一帮男同学就拥过去了。大家抢着买。那么老太来不及做,谁先买了,谁的先做好,大家就抢着吃,你咬一口,我要咬一口。等别的同学的做好了,大家再分着吃,一人吃一口。”已经长大成人,拥有自己的港式餐厅的潘东回忆起学生时代的油墩子,仍然念念不忘。

——上海纪实频道

《上海故事——花样点心(下)》

黄金搭档——麻球、油条&糍饭糕


圆圆胖胖的麻球也是上海炸物中的代表,是上海人早餐桌上的常客。一般和油条、粢饭糕一起卖,对于晨起腹中空空的食客来说是快速填饱肚子,唤醒一天的开始的最佳早餐。

谁能想到这个蓬松柔软的麻胖子,在还没下锅前是一个娇小的圆面团呢?

糯米粉、粘米粉、白糖和水按比例混合,夹上豆沙、芝麻之类的馅料包入其中,搓成像汤圆那样的小圆球,滚上芝麻,下锅油炸。

别看麻球的样子貌不惊人,朴实无华,真的能把麻球炸好是需要功夫的。对油温火候控制不到位、没有及时翻转面团都有可能导致失败。八成热的油温、让面团均匀受热膨胀,是麻球成功的关键。出锅的麻球口感香脆,内陷软糯,入口一瞬间层次丰富又油香满口。表皮芝麻散发出的焦香更是让人舒服到骨子里去了。

麻球最早起源于苏浙皖地区,现在在广东、四川等地也已很常见。四川饭店比较有名的超大炸煎堆,就是麻球的进阶版啦。

作为麻球的黄金搭档,油条和糍饭糕也是上海早餐炸物的一抹亮色。油条是上海人早饭的“四大金刚”,一口油条一口豆浆是早餐的绝佳组合,也是上海人心中的早饭C位一般的存在。

而糍饭糕和糍饭团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是长得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东西。

糍饭糕外皮金黄酥脆,内里却雪白软糯,咬下去满口糯米香气。只要咬开它酥脆的外衣,就能用舌尖感受到内里柔软、咸鲜的滋味。

炸猪排


如果说前面三样是非常有烟火气的炸物代表,那么炸猪排的来源就相当“洋气”了。

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和贸易让上海逐渐变成了十里洋场的都市,而西餐也在上海流行了起来。1897年,德大西餐社开业,主要制作德国菜品。和中国人一样,德国人也是吃猪肉的行家,而德大西餐社推出了一款裹着面包糠的炸猪排,命名为“维也纳猪排”,一经面世广受好评。此后这道菜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上海炸猪排。

上好的猪里脊用刀背敲松,变成原来面积的两倍大,浸入黄酒、盐和胡椒粉腌制入味。随后裹上蛋液、干淀粉、面包糠,如是重复两次。

在锅中倒入宽油,待油温六成热后将猪排下锅炸至金黄捞出。和其他炸物不同的是,炸猪排是小火炸制,一次到位,无需复炸。

出锅的猪排沥干油分放入洁白的盘中,用刀横切成条,辅以辣酱油。一口下去,酥脆的外皮混着颗粒感十足的面包糠,内部的里脊肉鲜嫩多汁,有着椒盐的香气,但口味并不浓烈。碳水和脂肪蛋白的三倍快乐在口腔内蔓延,配上一口酸酸甜甜的罗宋汤,“哈色一”!

炸串


如果说上述炸物是老上海人的情结,那么炸串就是80后90后小伙伴们的学生记忆。谁还没经历过放学后在校门口买炸串儿,或者去夜市撸炸串的童年呢?

划了花刀的火腿肠、橙红色的里脊肉、鱼豆腐、素鸡、鸡柳,香酥鸡……一个个生串直接下锅干炸,溅起星星点点的油花。下锅的一刹那,肉香就使劲儿地钻进鼻子,一边盯着四周防止被老师家长抓现行,一边迫不及待地看两眼锅里的串串,这种刺激的感觉也是很难忘了。

炸串出锅以后,自己把硬币放在摊头的盒子里,一般甜面酱和辣椒就放在铁盒子边上,都是客户凭个人口味自己刷酱撒辣椒。

和烤串不一样,炸串直接炸,熟得更快,油香味更重,口感也更厚重一些。虽然总是被长辈说“不健康”,但是炸串的滋味,谁吃谁知道。被宽油浸润洗涤过的食材才是“有灵魂”的,配上特制的甜面酱,别提多香了,每家摊头的甜面酱味道都有点不一样,有的是店家自己秘制的。有时候就为了那口特别的酱料,买上两根里脊肉解馋。

随着城市发展和规划,很多夜市和街边小摊都渐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店面和统一的配方口味。那些在街头巷尾曾经小而美的路边摊就这样销声匿迹。上海人熟悉的“彭浦第一炸”也以全新的姿态在这座城市存在着,陪伴着。

结语

炸物看似简单,但做得好吃却很难。油脂香气是味觉的享受,外焦里嫩是口感的巅峰时刻,油炸带来的是就是最简单的快乐。对于大部分上海人来说,麻球、油墩子等炸物已经成为了“小辰光”的美味。这些美味,更多的成为了文化象征,只有在美食节或者古镇里才能尽情品尝。也许对于后来的年轻人来说它不够精致,不够时尚,但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它们是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里最温馨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