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098):凤皇来仪——释“凤”(鳳)与“风”(風)(上)

 秋琰 2020-10-07

朱英贵

一、“凤”(鳳)字小引

成语“凤皇来仪”源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其中“箫韶”为舜制的音乐,“仪”是配合的意思。《箫韶》乐章分为九章,所以又称《九韶》,是先秦时代,最美好的音乐。这个成语是说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

对“凤凰”的称呼原本就只有一个“凤”字,“凰”字是后加的,在《尚书》中都还写作“皇”,可见“凤凰”的“凰”字是受“凤”字的影响才改变了自己的结构的。那么,“凤”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飞鸟?“凤”字跟“风”字又有什么关系?拙文就来谈谈这一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道理复杂,至今都还是众说纷纭,因而感到一言难尽,甚至不知从何处入手才好。由于一言难尽,故初步打算分为上中下三篇文字来谈;此篇为上篇,先要找一个切入点才好,那就从“鳳”字可以拆分为“凡鸟”二字的故事说起吧。

二、“凤”(鳳)不是一般的鸟——它是一只全能之鸟

《世说新语·简傲》中载有一则关于“凤”字的故事,原文如下: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

三国时魏国的著名文学家嵇康跟一个叫吕安的人是好朋友,二人每一想念对方,即使相隔千里,也立刻动身前去相会。有一次,吕安跋山涉水来拜望嵇康,恰好嵇康出门在外,吕安打算不等嵇康回来,立即回家。此时,嵇康的哥哥曾任扬州刺史的嵇喜出门来邀请他进去,吕安不肯,再三挽留吕安,可他还是要走。临走时,吕安在嵇康的门上挥笔写了一个“鳳”字。嵇喜看到这个“鳳”字,认为客人在恭维自己为“鸟中之王”,因而非常高兴。后来,嵇喜将此事告诉自己的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告诉嵇喜说:“鳳,从鸟,凡声。客人在讥讽你是一只‘凡鸟’,其意思是不屑与你交谈,因此就走了。”经朋友这一说,嵇喜才恍然大悟。

今天写的“凤”字是个简化字,其正体字作“鳳”,是由“凡”与“鸟”两个构件组成的。“凡鸟”可以用来比喻平凡的人物,古诗中吕安轻视权贵,看不起嵇喜这种凡俗之士,所以用这个字来表示轻蔑。

还有一个将“鳳”字拆为“凡、鸟”二字的故事出自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的“终身册籍”时,看到影射王熙凤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隐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一座冰山,太阳一出来就要消融。而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其危险。

王熙凤是“护官符”里说的“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的小姐,嫁给荣府贾琏为妻。她的姑母是贾政的妻子,即宝玉之母王夫人。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所以说她“凡鸟偏从末世来”,言外之意还有一层意思,即便贾家没有衰败,你也不过是一只“凡鸟”而已。

判词第二句“都知爱慕此生才”的意思是: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她的显著特点,就是仗势弄权,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制造了许多罪恶,直接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

判词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红学家们费尽心思猜测,至今还是永远解不开的谜。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从王熙凤与贾琏的关系上来理解,一从、二令、三休(人与木合在一起为“休”字),是他们夫妻的三个阶段,认为贾琏开始顺从、接着命令、最后休掉了王熙凤。当然这都是红学家研究出来的,书上都没有写,书上只能看到贾琏的比较顺从,看上去贾琏也不太可能也没有本领会去命令他的伶牙俐齿的妻子,更不可能去休掉她,从书中的描写也看不出休妻的理由,当然大家都恨后四十回的续写者高锷,因为他没有写出这“二令”与“三休”来。不管怎么说,正如《聪明累》中所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便是第四句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含义了。

上述两个故事将“鳳”字拆解为“凡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语文表达智慧,不可当真。至于嵇喜、王熙凤这两个人是不是凡鸟倒无所谓,值得我们关心的是:“鳳”究竟是不是一只“凡鸟”。从中华文明所传承下来的对“凤”的褒奖来看,“鳳”显然不是一只“凡鸟”,愚以为,“鳳”不仅不是“凡鸟”,它还是一只全能之鸟。因为“凡”字自古以来的主要含义并不是“平凡”,而是指“人世间”的意思。

翻开现代的汉语字典,“凡”字主要有如下几个义项:

①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庸。~夫俗子。

②指人世间(宗教或迷信的说法):~尘。~心。

③所有的:~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

④总共:全书~二十八卷。

⑤大概,要略:大~。~例。发~(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

其实,上述第①项意思也还是含有“人世间”的意思:从举例来看,“平凡”就是如人世间一样平常,“凡庸”就是如人世间一样平庸,“凡夫俗子”就是人世间的常人,而将其解作“平常的,不出奇”,只不过是“人世间”的引申义而已。

“凡”字更主要的引申义应该是上述③、④两个义项,那就是指“所有的”或者“总共的”。请看《说文解字》是如何来解释“鳳”字的:

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麐後,蛇頸魚尾,鸛顙鴛思,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崐崘,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寕。”从鳥凡聲。(《说文解字》卷四鳥部)

从许慎所引黄帝的臣子天老的一段话来看,凤鸟是杂糅了许多种类动物的特点而想象出来的一种禽鸟,可见它还真的是一只“全能之鸟”。

尤其是提到只要有“凤”鸟出现的时候,便是天下安宁的吉兆,借此将“凤”塑造成一种瑞鸟。尽管最后也说“鳳”字是“从鸟凡声”,但那只是说“凡”是表字的读音,而并非是说“鳳”有平凡之意。

那么,“鳳”这种“全能之鸟”真的是“人世间”的一种鸟吗?非也,人世间没有任何人见过真正的“凤”,有人说其原型是鸡,有人说其原型是孔雀,都缺少得力的证据。却原来,“凤”从来就不是人间的鸟,它是一只神化之鸟。

三、“凤”(鳳)并不是人世间的鸟——它是一只神化之鸟

我们说“凤”是神鸟,因为有关它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子》、《列子》、《离骚》、《周书》等而成。现代学者也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还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凤”在《山海经》中出现多达十余处,例如: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

“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西山经》)

由此可见“凤”身上有五种像字的纹路“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胸)文曰仁,背文曰义”,“凤”本是一种红色的五彩鸟,俗称丹凤。古时后“鸾”、“凤”常并称,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鸾凤自歌,凤鸟自舞,渊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鸾为凤的一种,故它的特征显然和凤相近,例如《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到了秦汉大一统时期,凤鸟的形象逐渐多元汇合,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凤”的形象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变。

《说文·鸟部》:“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崘,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凤”在《说文》中已成为一种众体杂揉、兼具各种动物特征的神鸟,无疑是后人对凤的形象不断组合加工的结果。这可以从其它古籍资料得到进一步验证,诸如:

《尔雅》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领、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禽经》:“凤:鸿前麟后,蛇首鱼尾,龙文龟身,燕领鸡喙,骈翼……五采备举。”

《汉书·京房易传》:“凤皇,雁前麟后,鸡喙燕领,蛇颈龟背,鱼尾骈翼,高丈二尺。”

《东观汉记》:“凤高八尺,五彩。”

以上充分表明凤是择取众多动物的特点综合而成的神鸟形象。古人对“凤”这只神鸟形象的主旨也作了阐释,如《尔雅翼》:“鸿前者,轩也;麟后者,丰也;蛇颈者,宛也;鱼尾者,歧也;鹤颓者,椎也;鸳思者,张也;龙文者,織也;龟背者,隆也;燕领者,方也。”从上可知有关“凤”的描述大同小异,概括而言凤具有鸿雁、麒麟、蛇、鱼、龙、龟、燕、鸡等虫、鸟、兽类的复合特征。

可见,“凤”从来就不是人世间的鸟,它是一只存活在华夏民族心中的神化之鸟。

四、“凤”(鳳)其实不是真实的鸟——它是一只理想之鸟

综上所述,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这一较长历史时期来看,“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揉,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凤”显然是被先民进行了不断的道德重塑。因为先民认为它能带给人们祥瑞,故“凤”的形象增添了许多伦理、道德的色彩,“凤”这只存活在华夏民族心中的神化之鸟便进一步演变成了一只理想之鸟,并将其称为“凤凰”。

古人认为雄凤凰叫“凤”,雌凤凰叫“凰”。雌雄凤凰展翅齐飞,相和而鸣,其声音十分动听,因而以此隐喻阴阳和谐相亲相爱。“凰”开初写作“皇”,后来为了求得跟“凤”字相似而写作“凰”,但“凰”字不是“凡”声,所加的是“几”字。可见“皇”字是受“凤”字的影响才改变了自己的结构,这在文字学上称为类化现象。

中国上古时代即以凤凰为吉祥的征兆,凤凰的意象被注入了吉祥的观念。《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箫韶为舜制的音乐,仪是配合的意思。这里说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箫韶》乐章,分为九章,尽演可奏九遍,所以《箫韶》又称《九韶》。先秦时期,各方面都盛推九韶为最美好的音乐。《论语·述而》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箫韶九成,亦言“圣主”之盛德至极,故生“瑞应”。“瑞应”就是“凤凰来仪”。所以这句话是颂圣语。凤凰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祥和的征兆,这样的吉瑞上古明君舜时曾经有过,西周初年成王时也曾出现过,《诗经·大雅·卷阿》的后半部分记载并称颂曰: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矢诗不多,维以遂歌。

这几行诗的大致意思为:

凤凰高空来飞翔,张开羽翅汇汇响,欲集聚兮改逗留。众多王朝多贤士,只供君子来驱使,共同欢喜天之子。

凤凰高空来飞翔,张开羽翅汇汇响,高空飞翔依凭天。众多王朝多贤士,只听君子来命令,共同欢喜老百姓。

凤凰引颈把歌唱,声音响彻高岗上,梧桐挺拔来生长。全身沐浴向朝阳,枝儿繁兮叶儿畅,和谐之音声悠扬。

君子有那华丽车,既是众兮又是多。君子有那美骏马,娴熟善奔好乘坐。陈述之诗大又多,首首都是好颂歌。

《大雅·卷阿》是召康公从成王出游时所献之诗,歌颂了周王礼贤求士、贤士济济、君臣和睦、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凤凰作比兴,颂美贤臣之盛,更突出了君行臣从、人才济济的欢快气氛。凤凰是吉祥之鸟,它品性高洁,“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礼泉不饮”((庄子·秋水》)。

《大雅·卷阿》是一首借凤凰表象吉祥观念的颂圣诗,凤凰是灵鸟,为仁瑞之象,喻在高位的君主周成王,百鸟朝凤环绕凤凰飞翔喻指周朝贤士众多。由此可知,中国上古《诗经》时代就已经以凤凰作为吉祥的征兆。

“凤”作为能给苍生带来“天下(大)安宁”的样瑞鸟和保护神,先民自然也给它赋予了无尽的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

宋玉《楚辞·对问》:“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这当中的“鲲”与庄子描述的“鹏”形象近似,《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传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庄子·逍遥游》还将“鲲”与“鹏”的关系阐述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很多学者认为“鹏”与“凤”是同一种鸟,因为这两个字古音相通,有的学者根据它的读音,认为它就是庄子所说的大鹏。

古人认为,神鸟凤凰的出现与国家安泰、政德顺民、太平兴盛关系密切。据传,凤鸟在飞翔时后面总跟着千千万万的鸟。它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天下就太平。据《林诗外传·卷八·第八章》记载: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于是黄帝乃服黄衣,带黄绅,戴黄冕,致斋于中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社,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

正因为凤凰的出现与否,关涉到民族是否盛衰,国家是否兴亡,人间是否吉凶,百姓是否安危的大问题,所以,凤凰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极其神圣而崇高的,它整个儿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凤从祥瑞仁鸟到拥有席卷苍穹的无穷神力,充分表达了上古人们对安宁生活的极度向往,而“凤”作为祥和的使者,聚集巨大能量和保持生命永恒,无疑寄寓了先民希冀凤神永驻的热切渴望。春秋以后,凤凰作为吉祥的征兆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甚至许多民间工艺品和服饰用具至今还常以凤凰作为吉祥图案。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