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047):一知半解——释“半”

 秋琰 2020-10-07

朱英贵

有个成语叫“一知半解”,意思是知识贫乏,理解肤浅。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这其中的“一知”姑且不论,殊不知这“半解”两个字都跟“牛”有关,却原来都是因为要分割全牛而造出来的字,“半”是指将全牛大体平均分做两份,“解”是指更加细致地分割全牛。“解”字中有牛还依稀可见,“半”字中的牛在何处呢?这要从它的构字理据说起。

一、“半”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半”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先来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及其演变(参见下图):

 “半”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未见“半”字,“半”字的金文字形由“八”与“牛”会合成意,“八”是中分的意思,意谓将宰杀剥皮后的全牛中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即为全体的二分之一,故“半”字的造字本义当为“二分之一”。

“半”字的战国大篆和秦国小篆字形均承继金文字形,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其上部的“八”即讹变为两点,下部的“牛”讹变为两横一竖了。这样一来,“半”字从“八”从“牛”会意的构字理据便遭到了破坏。

《说文解字》卷二半部:“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爲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屬皆从半。”

许慎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释“半”字的,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半”,就是被宰杀的全牛从中间平分所得的部分(“物”字本义为被宰杀的全牛,详见后文说明)。它的字形采用“八”与“牛”会合成意。牛作为被宰杀的个体体型很大,因此可以分割。大凡跟“半”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半”作为表意偏旁。

另外,小篆中有一个跟“半”意义相近的字“判”,甲骨文和金文都未见此字,据《说文解字》依据小篆字形的解释:“判,分也。从刀,半声。”可见许慎对“判”字的解释跟对“半”字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区别仅仅在于“半”字从“八”,强调分割意义;“判”字在“半”字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把“刀”,突出分割所使用的工具。因此“判”也是“分”的意思。

小篆中还有一个跟“半”意义相近的字“件”,甲骨文和金文也都未见此字,据《说文解字》依据小篆字形的解释:“件,分也。从人,从牛。牛大物,故可分。”可见许慎对“件”字的解释跟对“半”字的解释也是基本一致的,区别仅仅在于“半”字从“八”,强调分割意义;“件”字从“人”,突出人的作用。于是后来将整体事物一分为二之后的每一部分叫做“一半”,也叫做“一件”。

《说文解字》在对“半”字与“件”字的解释中,或者说“牛为物大,可以分也”或者“牛大物,故可分”;何为“大物”或者“物大”?关键在于何为“物”?《说文解字》对“物”的解释不甚明了:“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这样的解释等于是以“物”解“物”的循环论证,而且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构字部件“勿”的表义功能,只是将其看作是表音的声旁。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物”字的古文字字形吧:

 “物”字的甲骨文字形与小篆字形

从上图可见,“物”字的甲骨文字形由“牛”与“刀”还有一些小点构成,其构字理据应为:用刀杀牛并带有血迹(小点表示血迹),其造字本义当为“被杀死了的牛”。因此我们可知,所谓“物”就是被宰杀后的全牛,“全牛”很大,故称其为“大物”或者“物大”,故称其“可以分也”、“故可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牛”是活体的牲畜,宰杀后未分割的全牛就是“物”,将“物”(全牛)进行分割就是“判”,“判”(分割全牛)的初步结果就会得到“半”或者“件”,如果将“半”或者“件”进一步分割,那就是“解”。至此,我们对“牛”、“物”、“判”、“半”、“件”、“解”几个与牛有关的字的构字理据总算有了一知半解的感悟了。

   二、“半”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半”字的造字本义当为“二分之一”。例如:“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易·系辞下》)再如:“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韩非子·内储说上》)又如:“今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汉书·高帝纪上》)此“太半”即多于二分之一的意思。又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此“未半”即少于二分之一的意思。又如:“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此“半匹”即刚好是一匹的二分之一的意思。

由此可引申出“居中,在中间”的意思。例如:“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再如:“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庄子·大宗师》)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又如:半空、半路、半道、半山腰、半路上等词语中的“半”字。

由此又可引申为“部分,不完全”的意思。例如:“今岁饥民贫,士卒食半菽,军无见粮。”(《汉书·项籍传》)此“士卒食半菽”即士卒饮食只有部分粮食。又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此“半遮面”即不完全遮面。再如:半活、半死、半自动、半成品、半导体、半封建、半透明、半机械、半工半读、半推半就、半信半疑、半大不小、半生不熟、半死不活、一知半解等词语中的“半”也都是部分,不完全的意思。

由此又可引申为表示很少的意思。例如:“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将要战死,而侯生(侯嬴)竟然没有一言半语相赠(不闻不问的意思)这当中的“半”相当于几乎没有。再如:“他数内有几个性如烈火的汉子,倘或一言半语冲撞了他,便坏了大事。”(《水浒传》第七五回)

“半”字还可以用作量词,表示物体一分为二的量。例如:“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庄子·天下》)又如:一半、两半、另一半、一分两半等词语中的“半”字。

根据上面对“半”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半”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半”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半”字的相关成语除了少有量词的用法之外,其他各种意义也都有所保留,下面分别略举一些。

其一,成语中的“半”字含有二分之一意思的,例如:

得失参半——得到的和失去的各有二分之,即得失相当。

半身不遂——遂:顺;如意;指能活动。半边身体不能活动自如。语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侠然。”

半截入土——半段身子埋入土内,比喻人在世不久了。语见苏轼《东坡志林》第十二卷:“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

其二,成语中的“半”字含有居中、在中间意思的,例如:

半途而废——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语见《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半上落下——犹半途而废。语见《朱子全书》卷十五:“圣人不肯半上落下,直是做到底。”又卷九:“人各有个知识,须是推致而极其至,不然半上落下,终不济事。”

半三不四——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语见《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其三,成语中的“半”字含有部分、不完全意思的,例如:

徐娘半老——也作“半老徐娘”。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中年妇女虽不再娇美;但尚有风韵。后泛指有风韵的妇女已过中年。源自《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疑信参半——不完全怀疑也不完全相信,将信将疑。语见宋·魏了翁《江陵别安抚书》:“少之时,有言人之簠簋不饰者,辄咎其诬人;迨稍涉世,疑信参半,今则信其有是人也。”

毁誉参半——有一部分人说他的坏话,也有一部分人说他的好话。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语见梁启超《管子传·自序》:“管子亦毁誉参半。”

一知半解——知识贫乏,理解肤浅。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也作“半解一知”,语见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其四,成语中的“半”字表示很少意思的,例如:

半文不值——比喻毫无价值或无能、品格卑下。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倘若事事让他,他一定拿你看得半文不值。”

半筹不纳——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源自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