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75

 寂寞在繁衍 2020-10-07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简句:未持脉时,手叉自冒心,令咳而不咳,两耳聋无闻,重发汗虚故。发汗后饮多喘;以水灌之喘

(1)、曹家达《伤寒金匮发微》:叉手自冒心,心下悸不问可知……桂枝甘草汤是也……咳而吐涎沫,即为水气实,小半夏加茯苓汤证……虚阳上出于脑,两耳气闭,故聋……桂枝甘草汤方中,重用龙骨、牡蛎,以降浮阳。心下之水气为虚,正可不治自愈。
(2)、张璐:虚证耳聋与少阳传经耳聋迥别。亟宜固阳为要。叉手冒心加耳聋甚,阳气虚极矣。与小柴胡愈甚,必大剂参附庶可挽回也。
(3)、钱天来:犹老年肾惫将衰,亦两亏无闻,其义一也。
(4)、汪氏:素无热人,与芍药附子汤。素有热人,与黄芪建中汤。
(5)、魏荔彤:轻则桂枝甘草汤,重则加参附。
(6)、陈慎吾:与少阳耳聋辨之尤为重要。
(7)、赵凌云《简明伤寒杂病论校注及临床应用》:手少阴之络会于耳,心阳不足,不能上充于耳,故耳聋。
(8)、李培生伤寒论讲稿:1)手叉自冒心——心阳虚欲得外护;耳聋——精气不能上注于耳。2)与桂枝甘草汤证辨;与少阳耳聋辨(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
(9)、倪海厦《人纪》:消化系统里,平常食物里面的水,被胃吸收了以后,进入脾脏, 水一部份进入上焦,一部份进入肾脏的下焦黏膜,一部份进入脑,一部份再进入肺到全身四肢上去,重发汗,医生发汗太过了,津液伤到了,到脑部去的津液就伤到了,结果脑没有收到营养,病人就耳聋了,耳聋是因为肾脏虚掉了,所以肾主脑,脑为髓海,所以重发汗,虚,故也。津虚即阴虚,阴虚则为脑转耳鸣或耳聋矣。所以津液虚掉就是阴虚,阴虚就要把津液补足,所以常常用人参、红枣、茯苓、炙甘草、生姜来把津液补回去,临床上作加减。张仲景在补虚的给候,如果是轻补用生姜、炙甘草、大枣:中补用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重补时用人参、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如此而已,不会滥用厚腻滋阴的补药来补虚。【内经】谓”精脱者耳聋”,盖即此理,总观此条,叉手自冒心。为阳虚水停心下作悸,与六十九条同,可以”桂枝甘草汤”治之;耳聋无闻为重汗阴虚,宜”附子汤”或”苓桂朮甘汤”治之。加附子就能把肾阳壮起来,让肾的功能很快恢复,所以年纪大的人,”耳背”就是肾阳不足了,这就是”附子证”。
柯韵伯曰:未发汗因风寒而喘,是”麻黄证”。下后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证”。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证”,此汗后津液不足,饮水多而喘者,是”五苓散”。平常感冒药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剂量如果开得很好,刚好把病毒赶出去,没有进入身体,然后让好的津液留着,如果开的剂量不足,汗一发出去,四分之三的病毒发出去了,发汗之后津液还会回胃中,四分之一的病毒随着津液进入肠胃,结果变成肠胃发炎下利,用”葛芩连汤”下去解利,津液不足,用葛根把津液补足。
(10)、刘绍武《伤寒论阐释》:这个病多半是伤寒病后期,快要好了就耳聋,心虚,这只是病人的现象,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11)、周宗超:正气虚之耳聋,与少阳邪盛之耳聋,其区别在于“叉手自冒心”。
(12)、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发汗易使心阳外散而成阳虚(心阳指体温及心脏机能)……气者,各组织细胞活力也……
(13)、邢锡波《伤寒论实验录》:汗后腠理疏松,遇水骤灌,皮肤毛窍闭塞,郁热不得外泄,壅滞肺中,也能作喘。多主麻杏石甘汤。
(14)、伤寒论现代解读:这可能是低血容量状态,低血压引起头部血液供应减少造成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感冒时,鼻咽腔黏膜充血肿胀,耳咽管口阻塞,鼓膜内陷所致……五苓散证与高渗性缺水是一个证态。当病人处于高渗性缺水时,如果大量快速饮用不含盐的水,血液急速被稀释,机体可能出现低血钠低血容量状态,严重的低血钠可以引起脑组织水肿,也可以引起其它组织的水肿,肺水肿就可以引起气喘。当病人处于低血容量状态时,立即洗澡,,由于皮肤毛细血管扩展,耗氧量突然增大,血压下降,不仅会引起呼吸加快,而且很可能引起晕厥……五苓散,不仅能治疗高渗性缺水、低血钠低血容量状态,还可以治疗高容量状态引起的各种水肿,甚至于内耳迷路积水都能被消除
(15)、张令韶:饮水多者,饮冷伤肺也;以水灌之,形寒伤肺也。
(16)、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证之临床治肾虚耳聋,往往需要补肾气与通心阳共用。
(17)、新世纪伤寒学:其耳虽聋,必无胀痛,多伴叉手自冒心,心悸。……“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264条),其耳聋的同时,伴堵塞闭胀,甚或疼痛,或有目赤,胀满心烦,以此为辨。
(18)、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冷水灌溉,皮肤急闭,体温改从呼吸器放散,亦令作喘。
(19)、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病人,除了“叉手自冒心”外,更突出的是精神萎糜或神识呆滞之状。……本证不仅伤及心阳,更已伤及肾阳……已非桂枝甘草汤所可胜任,当从少阴病中求治。
(20)、刘渡舟:凡有所冒,必有所苦。
(21)、胡希恕:这就现在西医用冰袋是一个方法。……现在在中医没有拿水灌之的了。他这个病在临床上必须分表里的,那么这个病人发热,他是表证,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他如果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从外往里头治,越治越坏。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象风湿这类的病,它也在表,应该由里吃药,让它由外解,所以这个烤电啊,这我可不是随便反对西医了,这种治疗都是违背治疗原则的。你们观察吧,凡是由外治关节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来治去都是这个病越治越往里,出来其他的毛病。它是表证啊,这个表证咱们讲太阳病,头一回就讲了,这个表证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疾病在人体的良能上,愿意由表来解除疾病而发生的病,发生这种证。那么这个大夫呢应该因势利导嘛,这个病要由表解,你想方设法让它由表解,你要往里头捂,越捂越坏,这是违背治疗的原则。所以以水灌之这种法子也是不对头,所以他也喘,他这个热不得却于外而壅于里,他一定要喘的。
按:胡老此讲,充分展示其学术观点!确与众不同!观诸家,皆为解而解,唯胡老于此,指给后学治病一大原则也。
(22)、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热病发汗之后……宜避风寒,慎饮食,慎沐浴,避免疾病复发。发汗既可损伤心肾之阳,亦可损伤胃中津液,致胃燥作渴。胃燥不同于胃热。胃热者饮水能消,胃燥者多无实热,无实热则饮水难消,故此时只能少少与饮之,滋润胃燥,令胃气和则愈……
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本条示重发汗,损伤心阳而见心悸耳聋的证候。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是从望诊而知为心阳虚。“手叉自冒心”的病机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64条)相同(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所以从望诊可测其为心阳不足之证。“师令教试其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此从问诊知为汗后阳虚。手少阴之络会于耳,“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可见,心阳不足,不能上充予耳,则耳聋无所闻。因为心肾相交,故汗后耳聋,轻者属心,重者必与肾有关。“所以然者,重发汗虚故如此”,自诠自释,上醒本条要者,示人欲行汗法,勿犯过汗之戒。本条补叙审虚之法,曰手叉冒心,曰两耳无闻。
伤寒耳聋,有虚实之别。若耳聋而有闭胀或疼痛之感,属实。若耳聋不胀不痛,而有空虚之感,属虚。如许叔微曰:“伤寒耳聋,发汗过多者,正气虚故也,邪不出者,正气闭也。虚之与闭,治法悬殊,学者更宜详审。”  (《伤寒九十论》)论中所载耳聋只有两条,即本条和264条,后者为少阳中风,胆火上炎之耳聋,属实,而本条为虚。
【选注】成无己:发汗多亡阳,胸中阳气不足者,病人手又自冒心,师见外证,
知阳气不足也。又试令教咳,而不咳者,耳聋也,知阳气虚明矣。耳聋者,阳气虚,精气不得上通于耳故也。
喻昌:此示推测阳虚之一端也。阳虚耳聋,宜即顾其阳,与少阳传经邪甚之耳聋
迥别矣。
张璐:叉手冒心,加之耳聋,阳虚极矣。尝见汗后阳虚耳聋,诸医施治,不出小
柴胡加减,屡服愈甚,必大剂参附,庶可挽回也。(后学按:实际。)
柯琴:汗出多心液虚,故叉手外卫,此望而知之。心寄窍于耳,心虚故耳聋,此
间而知之。
钱潢:误汗亡阳,则肾家之真阳败泄,所以肾窍之两耳无闻,犹老年肾疲阳衰亦
两耳闻,其义一也,治法宜固其阳。
尤怡:病人叉手自冒心者,心阳内虚,欲得外护,加上条所云也。耳聋者,阳气
上虚,阴反得而实之也。师因叉手冒心,而更试耳之聪否,以求阳之虚实。若耳聋无闻,其为过汗致虚,当与温养无疑,临病之工,宜如是详审耳。
顾尚之:此即前桂枝甘草汤证,而阴其增重者,必至耳聋也。(后学按: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378
【讨论】本条示人通过望诊和问诊,来诊断病情。对于耳聋的成因,注家们认为
或“心液虚”,或“肾阳虚”,或“心阳虚”。耳聋起病有新久,病机有虚实。 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多故也……旧聋多虚,肾常不足也。(《医学入门》)本条所述之耳聋,系重汗后阳气虚衰所致。桂枝甘草汤证之“手叉自冒心”为心阳不足之征。今耳聋与“手叉自冒心”并见,可见此耳聋无闻为过汗致虚,心阳不足,阳气不能上充于耳之故。因心肾相交,久病必穷肾,所以病久必由心阳虚发展到肾阳虚,终致肾虚耳聋。柯氏和钱氏之见均有片面之嫌。对本条耳聋的治疗,“轻者可用桂枝甘草,重者大剂参附”可供参考。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本条采用望、问、闻三诊合参,详审发汗太过致虚之候。“病人手叉自冒心……两耳聋无闻”,切其脉,是虚象,法当以补剂温养,并善于护理。若汗后伤津,求救于水,宜少少与饮之。而不加节制,饮水过多,水停于胃,水寒射肺,故喘。或以水灌洗之,水寒之气外伤皮毛,内侵于肺,肺气不宣,亦喘。此形寒饮冷则伤肺之义。
按:《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可知本条“耳聋”一症,是由于重发汗后,心阳虚损,并伤及肾气,精气不得上通于耳故也。耳聋一症,此论因虚所致者,后第264条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
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未持脉时。病人叉手处冒心。其为心下悸。不问可知。盖发汗过多。原自有虚其心阳水气凌心、心下悸而欲得按者。即上所谓桂枝甘草汤证也。师因教令咳者。盖欲辨其水气之虚实。假令咳而吐涎沫。即为水气实。则直可决为小半夏加茯苓汤证。病者置之不答。则其为耳聋无疑。盖发汗后。虚阳上出于脑。两耳气闭。故聋。此非于桂枝甘草方中。重用龙骨牡蛎。以降浮阳。聋必不治。而心下之水气为虚。正可不治自愈矣。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
山田宗俊:此为叔和语,与平脉法辞气相似。
张璐:虚证耳聋与少阳传经耳聋迥别,亟宜固阳为要也。叉手冒心加之耳聋,阳气虚极矣。与小柴胡愈甚,必大剂参附庶可挽回也。
钱天来:误汗亡阳,则肾家之真阳败泄,所以肾窍之两亏无闻,犹老年肾惫将衰,亦两亏无闻,其义一也,治法宜固其阳。
汪氏引《补亡论》:素无热人,可与芍药附子汤。素有热人,可与黄芪建中汤。 魏荔彤:轻则桂枝甘草,重则加参附。(后学按:曹颖甫谓加龙牡以镇浮阳。)
【讲义】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桂枝甘草汤证也。“师因”至“而不咳者”,耳聋之证也。“所以”至“虚故如此”,明其致聋之因也。
【附注】本条词气固非经文,但以此为虚家耳聋,与少阳耳聋之辨识亦属重要。
【习题】耳聋之原因如何?试举一二为例。耳聋之治法如何?试举数方。
姜春华《伤寒论识义》:识义:此条辞意与平脉法相似,本论重发汗之例甚多,无有致两耳无闻者。若果真两耳无闻,则为精气将脱,危险殊甚,张璐所谓须大剂参、附,庶可挽回者矣。(后学按:姜师此解,最是客观。)
倪海厦《人纪》:消化系统里,平常食物里面的水,被胃吸收了以后,进入脾脏, 水一部份进入上焦,一部份进入肾脏的下焦黏膜,一部份进入脑,一部份再进入肺到全身四肢上去,重发汗,医生发汗太过了,津液伤到了,到脑部去的津液就伤到了,结果脑没有收到营养,病人就耳聋了,耳聋是因为肾脏虚掉了,所以肾主脑,脑为髓海,所以重发汗,虚,故也。(后学按:中西夹杂,不知所云。)
津虚即阴虚,阴虚则为脑转耳鸣或耳聋矣。所以津液虚掉就是阴虚,阴虚就要把津液补足,所以常常用人参、红枣、茯苓、炙甘草、生姜来把津液补回去,临床上作加减。张仲景在补虚的时候,如果是轻补用生姜、炙甘草、大枣:中补用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重补时用人参、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如此而已,不会滥用厚腻滋阴的补药来补虚。(后学按:一得。)
【内经】谓「精脱者耳聋」,盖即此理,总观此条,叉手自冒心。为阳虚水停心下作悸,与六十九条同(后学按:即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可以「桂枝甘草汤」治之;耳聋无闻为重汗阴虚,宜「附子汤」或「苓桂朮甘汤」治之。加附子就能把肾阳壮起来,让肾的功能很快恢复,所以年纪大的人,「耳背」就是肾阳不足了,这就是「附子证」。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按五苓证,由汗多致虚,虚字很难诠释。汗多阴虚,胃干烦渴,少少与水,或仿少少与水意义为剂,可愈,理甚明显。惟进一层汗多阳虚,气外泄而不返,气不化水,水因以停,由外转内,由实变虚,由火逆变水逆,虚实相乘,水火隔绝,为烦为躁为渴,为小便不利,不属阴虚正面,而属阳虚反面,理大奥折,解人难索。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通体不外一虚字,故本条补出审察虚的方法,曰手叉冒心,曰耳无闻,虚水变成实水,水潴于下,变成水逆于上。又曰饮水多喘,水灌亦喘,水即成,不得以其病源为躁火转来,遂竟用水疗法,以水付水,此可看出前渴欲用水,衹少少与之,早具有预防转变的先觉先知,前后合读,远嘱髙瞻,此条系离开五苓散方。明其致虚原理,昭其审虚方法,条文所以然者,重发汗,虚故如此,自诠自释,深恐后人误会,不宁点醒本条要旨,并点醒本栏前后各条要旨,注家对此条疑是疑非,甚以为系前六十四条注语,错笺在此,或以江南诸师自注心得,误入正文,叔和编次时失察,未能除去,读书之难如此。查经论共七条:前四条详辨方治,后三条专论义理,邻接比连,分合都无大碍,要在不失经论原旨为近是。不过准之文气,以分三条为好,三条并非五苓证,亦不用五苓方,特五苓病理方制疗法,非此尚不大明,须水,不能多水,所以少少与之。须溫,不能过温,所以桂枝衹用半两,须滲利,不能过渗利,所以茯苓猪苓各衹用十八铢。凡此精蕴所在,所当深层体会,勿得轻轻放过。
成友仁《伤寒论阐释》:成无己氏说:“喘,肺疾,饮水多喘者,饮冷伤肺也,以冷水灌冼而喘者,形寒伤肺也”。
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形容灌之后的结果,正如第142条所说“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所以邪热入肺,必作喘。                 这条描述了一个耳聋的病人,外观看是心下悸,这个病多半是伤寒病后期,快要好就要耳聋,心虚,病人叉手自冒心,两耳聋,这只是看到病人的现象,并不说明什么,与辨证无多大关系。饮水多必喘,这是一个病的一段,前后过程都无提到,是两个不同的情况,身上发热想用冷水浇,浇后就会喘,这是什么道理呢?
是因为热无处发散了,热返入内集中到肺里,而肺担负不起,就要引起喘,肺只能散热15%,从皮肤散热80%。从大小便散热5%,灌之就是外头浇的意思。
口渴,喝水过多,胃里充盈度大,引起横隔膜向上膨起,肺的体积变小了。就会引起喘。
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此条是承接以上各条,以寓其未尽之余义。此条分两段解读,首句起至“虚故如此”,此为第一段。大意是说,太阳表证发汗不当,可以使膀胱气化失常而引起下焦停水,而且也可以伤心肾之阳而出现心悸,耳聋的症状。“发汗后”至尾为第二段,说明水停胃中可以出现心下悸,可以出现水逆,也可出现寒水射肺而喘的症状,同时也说明,若用冷水浇灌,因肺气外合皮毛,形寒饮冷,也可以伤肺气而作喘。
可见,仲景第75条是对上述诸条原文归纳概括而作为结束。
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發汗每使心陽外散而成陽虛(心陽指體溫與心機能)。水氣無陽不化,當發汗陽外散之時,腸胃間之水氣隨之上升,當汗後陽氣虛微之時,即停於心下而為心下悸。病者覺悸動之不舒,乃叉手以冒其心部,欲求悸之寧靜。若重發其汗,不特心陽虛而津液亦虛。津虛即陰虛,陰虛則為腦轉耳鳴或耳聾矣。津液之生,由於陽氣之化。氣者,各組織細胞之生活力也,其發動之原則,屬生殖腺中所產生之生殖素。人生各臟器各組織發育滋養之力,即藉此元素為發動力。《內經》名之曰「精」,亦曰「腎氣」。生殖素源源產生充足者,一切細胞之生活力不減,新陳代謝旺盛,津液之在人身亦充而且富。
「傷寒」一再發汗,重傷其津,間接傷及元素,於是神經失養,細胞痿廢,尤以知覺神經之影響更大,故五官方面之變動至巨,目眩,耳鳴,耳聾,相繼發生也。試觀初病一二日,或勞倦過甚,汗腺稍多,即口味不振,再重則頭昏,目眩,耳鳴。可見津液受傷者,五官之知覺神經先受影響。《內經》謂「精脫者耳聾」,蓋即此理。總觀此條,叉手自冒心,為陽虛水停心下作悸,與六十九條同(后学按: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可以「桂枝甘草湯」治之,耳聾無聞為重汗陰虛,宜「附子湯」或「苓桂朮甘湯」治之。
本條之脈證、舌證:當與六十九條同。
本條之針法:肝俞⊥(后学按: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腎俞⊥(后学按: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命門⊥(后学按:在第二腰椎棘突下。)。餘如六十九條(后学按:即64条本條之針法:水分×(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只此一穴,炷如米粒大,灸二十至三十壯,即可使心力增加而心悸止,水氣化。)。
此三穴為補肝腎之法,能補助耳竅中之聽神經,與其組織中之淋巴發生變動以復聰。
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本条由叉手冒心和耳聋,可以测知其为心阳虚损之证。误汗则阳气外越,津液内伤。胸阳不足,由于发汗时,卫气外泄,使心阳受到一定的影响。若反复发汗,常引起心阳衰弱,卫气虚损。心阳虚则心悸气短,卫气虚,则易感外邪而发咳喘。机体为营自身的救济,常出现一种不自觉的保护状态,叉手自冒心,可作察知心阳不足的方法。又加耳聋,更为阳虚之明证。以血之上行,为心阳之鼓荡,今心阳虚不能迫血上行,两耳不得血之濡润,故耳聋无闻。在此阳气垂危之际,可急用回阳之法治之。若因大汗之后,伤津过多,而口渴引饮的,可少少与之。若恣意狂饮,脾阳尚未恢复,运化无力,往往引起停水之证候。水停心下随势上冲,则发生喘促。可用五苓散利尿行水以治之,水行则喘促自止。若以水灌之亦喘。以汗后腠理疏松,骤遇水灌,而皮肤毛窍紧闭,郁热不得外泄,壅滞肺中,亦能作喘。这一类喘促,系由于肌腠骤然郁闭的结果,故多主张用麻杏石甘汤治之。
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此条发汗亡阳(心肾阳气伤)。
望诊时,“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是心阳不足。“师因敎试令咳而不咳者”,此两耳聋无所闻也,是肾阳虛,不能上于耳故听不著。其原因“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虛故如此”,汗多亡阳。重者发汗次数多或是汗过。此阳虛如何治?许多学者提治法:汗多亡阳,胸中阳不足,耳不能听,应大扶阳气,药用人参附子、参附汤等补药,还要看有邪否?此人无邪。如有外邪,则应说“不解”, 故知邪去正伤也。117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发汗后阳受点伤,已解外邪,前面已提应“少少与饮之”。此喘如何治?钱潢说可用小靑龙,柯氏提出应用五苓散,多说柯氏正确。其理由:①接讲五苓散证;②汗后要饮水,少少与之,饮水多亦五苓散;③水吐则逆亦五苓散;④小靑龙证应有表未解,外有风寒內有水气时可用。5)如说小靑龙则发汗后少有表不解,內有水气时亦可用。
“以水灌之亦喘”:灌者,是汉朝治用水攻之法,用水洗身之法,卽汗后用水洗身者亦喘。这句是陪衬话,是外水也可水阻皮毛,热不得洩而喘,非水气,不用五苓散,用何?张隐菴等说用麻杏石甘,因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用麻杏石甘。钱氏曰:应用小靑龙,此治水法多是寒水冼的,故可用。
“两耳聋无所闻”:金匮眞言论曰“心幵窃于耳”,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在窍为耳”,过汗阴阳俱伤,心之阳不足,肾之精大虛,不能上注于耳,故耳聋,与264条应区別之。
柯氏曰:汗出多则心液虛,故叉手外卫,此望而知之,心寄窍于耳,心虛故耳聋,此闻而可知之。
总之本条是发汗亡阳,以致出现“病人手叉自冒心……,两耳聋……,饮水多必喘”等症状。各家解说不一简录于上,以供参考。
伤寒论现代解读:语释:还未开始诊脉的时候,就看到病人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医生叫病人咳嗽,病人没有反应,说明病人没有听到。这是因为发汗太过,身体虚弱,听力下降的缘故。发汗后不可大量饮水,如果饮水过多,就可能引起气喘;也不能马上洗澡,否则也可能引起气喘。
解读:发汗后,因发汗太过,身体虚弱,听力下降,这可能是低血容量状态,低血压引起头部血液供应减少造成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感冒时,鼻咽腔黏膜充血肿胀,耳咽管口阻塞,鼓膜内陷所致。发汗后大量饮水引起气喘,中医认为这是蓄水证(五苓散证)的另一种表现,五苓散证与高渗性缺水是一个证态。当病人处于高渗性缺水时,如果大量快速饮用不含盐的水,血液急速被稀释,机体可能出现低血钠低血容量状态,严重的低血钠可以引起脑组织水肿,也可以引起其它组织的水肿,肺水肿就可以引起气喘。当病人处于低血容量状态时,立即洗澡,,由于皮肤毛细血管扩展,耗氧量突然增大,血压下降,不仅会引起呼吸加快,而且很可能引起晕厥。在《伤寒论》中反复强调发汗后口渴时,要“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或者“忍之一日乃愈”。可见张仲景对水电解质紊乱治疗的认识与现代没有什么区别,现代医学对于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病人也是禁止大量饮用白开水,中西医是一致的。《伤寒论》中的方剂其疗效并不比现代差,例如五苓散,不仅能治疗高渗性缺水、低血钠低血容量状态,还可以治疗高容量状态引起的各种水肿,甚至于内耳迷路积水都能被消除,现代医学中没有哪一种药物有如此多的效能,近代西医对五苓散的药理机制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仍然不能对五苓散的药理机制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的解释,相反,五苓散的药理机制研究,会促进现代医学对水电解质代谢和水电解质紊乱的重新认识。由此将会引发现代医学对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相互作用的重新认识,例如肺与脑(心主神明)、肺与心脏(主血脉)、肺与消化功能(脾主运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肝胆、肺与皮毛等,它们之间在生理条件下,各种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在病理条件下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些正是西医没有研究过的。中医已经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缺乏科学证据证明这些关系的必然性,并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对这种必然性进行表述。
陈亦人《伤寒论译注》:注家对本条大多分为两条解释。关于耳聋,柯氏、程氏责之于心虚,但柯主心液虚,程主心阳虚,又略有不同。钱氏责之于肾虚,并引老年肾惫阳衰为证。心与肾与耳都密切关联,证之临床治虚证耳聋,往往需要补肾气与通心阳合用。关于汗后饮水与灌洗致喘,张注平允,尤氏注为以水灌洗致汗,似与汗后精神抵牾。对此注家不少,但都未能突出调护的重要意义,可见重视不够。491
以上条文(71~75)内容大意
一、五苓散证:主证:(1)脉浮(浮数),微热,汗出。(2)烦渴(消渴),小便不利,饮水则吐。治法:温阳化气,利水和表——五苓散。类似证辨:(1)汗后胃燥烦渴——少少与饮之以润胃燥。(2)汗出不渴,心下悸——胃虚水停——苓苓甘草汤。
二、虚证耳聋:望诊——叉手自冒心。问诊——教令试咳,耳聋无闻,不咳。
三、调护失宜:饮水太多,以水灌洗。
边正方《伤寒论译注》:陈修园:“此一节言汗后伤肺,五苓散不可以混施。”
〔边按〕以上三条皆未出方治,刘栋谓七十五条系后人所搀,恐是上文“叉手自冒心”之注,误出于此。桂枝甘草汤复阳可也。七十六条汗出失当致中阳不足,肺气为虚,肺为娇脏,水入或水灌(此法行于汉代以前)之致水寒不化,上迫于肺而喘作,予小青龙加人参、葶苈、生姜如何?七十七条汗后阳微气弱,予大半夏汤或为对证之方。
贺有琰《伤寒论纵横》:丹波元简:汪氏引补亡论曰,素无热人,可与芍药附子汤;素有热人,可与黄芪建中汤。魏氏曰,轻则桂枝甘草汤;重则加参附。程氏亦用桂枝甘草汤,然桂枝甘草汤证,虚特在膻中,今加以耳聋,精气将脱,危险殊甚,张氏用大剂参附,固为得矣。
赵桐《伤寒述义》:师不出方,欲人把握阴阳,斟酌选用也。
程昭寰《伤寒心悟》:本条叙证而(未)出方,意在示人以法,因此理解本条的精神实质。也不能死于句下,我们理解本条,应当认识到:其一,重发汗即过汗伤心,其中有伤心阳、肾阳的区别。因心为阳中之太阳、肾为诸阳之根,又与太阳为表里,故过汗易伤心肾。伤则俱伤,损则俱损,而表现出心肾阳气俱虚的局面。其二汗后心虚切忌暴饮,或“形寒饮冷”,过饮遏胃阳而水饮上逆于肺。形寒冷水沐浴等,亦可使水寒客肺,致肺气不利。这就说明汗后顾护正气之重要。且调摄失宜而生他变。其三,耳聋有虚实之辨。虛证汗后伤及肾之阳气、或老年人、久病之人精气虚衰均可见之。实证耳聋如少阳风火,肝胆火盛均可见到,应注意鉴别。其四,望诊不可忽,问诊亦很重要,四诊合参,始较全面。
本条所以安排在水逆证后论述,有提示读者注意与水气为患的病证相鉴别的意义。
新世纪伤寒学:当急用心肾并治阴阳双补之法,如参附并用,较为适宜,非桂枝甘草汤所能救治。……对于本条重汗损伤心阳的认识,诸家观点基本一致,如成无己、喻嘉言、柯韵伯等皆是。而对于“以水灌之”的理解,唐容川则提出不同见解。谓“《浅注》……言以水灌之,是形寒伤肺,似言以冷水淹泼病人身体,则形寒也。不知从古治病,皆无以水泼周身之理。所谓灌之,亦不过其人不饮,而强灌之,如米饮浆水,清粥药水,迭进以冀其愈是也。水停亦为喘,皆气不化之故”(《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太阳病脉证篇上》关于心悸,耳聋的治疗,有注家认为与桂枝甘草汤证相同,只是较重而已,可用上方加大剂量,虚甚者可加参附。汪苓友则认为汗后不仅伤阳,而且损阴,故不赞成用附子一类的方药,主张用黄芪建中汤。至于汗后形寒饮冷伤肺喘者,太阳病治喘方如小青龙汤类,似可酌情加减变化而用。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刘栋云:此条,后人之所掺,恐是上文叉手冒心(六十五条)之注,误出于此也。山田氏云:此条,王叔和敷衍桂枝甘草汤条意者,辞气与平脉法相似,决非仲景氏之言也,宜删。
渊雷案:此条文气浅薄,不类汉人。程氏魏氏小丹波氏汤本氏,皆以为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汤治耳聋,略似苓桂术甘汤,详苓桂术甘条下。
汗后亡津液而引饮者,当少少与饮之,若恣意狂饮,则肠不及吸收,胃不及下降,水势上侵,故令作喘。凡喘多是水饮病,此则本非水饮,但饮水为患耳。发汗之后,体温方在放散,若用冷水浇灌,皮肤得冷而急闭,体温则改从呼吸器放散,亦令作喘。此条,喻氏张氏魏氏,并以为麻杏甘石所主,盖从郭雍《补亡论》之说,虽未必的对,要当不离乎麻黄之治已。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表述重汗伤阳,心悸耳聋的证治;指出汗后恣饮灌濯,必喘息气逆。
本条在内容上分为两节。前一节,讲述通过望诊、问诊以及切脉对病情和病机进行分析。文曰“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结合前述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可见,在本条中,仲景决不会仅仅因为病人“手叉自冒心”,而判断此病人有耳聋的可能,从而运用“试令咳而不咳”的方法作进一步印证。那么,仲景根据什么来判断彼无耳聋的可能,而此则有可能耳聋呢?根据就是仲景所面临的两个病人的临证形象不同。第64条所述,突出的是病人仅“叉手自冒心”,而本条病人,除了“手叉自冒心”之外, 更突出的是精神萎靡或神识呆滞之状。这反映出,前者“发汗过多”仅伤及心阳,而本证“重发汗”则不仅伤及心阳,同时已伤及肾阳,心肾交惫,故表现在局部是耳聋不闻,表现在全身则是精神委顿,精力衰竭。病已至此,已非桂枝甘草汤所可胜任,当在少阴病中求治。
后一节,《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均作另条。本节言发汗后,一 不可恣饮,二不可灌濯。发汗后,一般性口渴欲饮水,是津液暂时耗伤,属正常现象,但由于汗泄阳气,故虽渴也只能“少少与饮之”,徐徐然化气以布津,以缓图之。若饮水急骤且量多,则必化气不及,水冷难消,停为寒饮;水寒射肺,则必喘息气逆。
发汗后,汗泄阳气,营卫空疏,以水灌濯,水浸阻遏,停而为饮;寒饮伤肺,肺失宣降,必气逆而喘。本节所言,不论是汗后恣饮,还是汗后灌濯,都因停饮射肺而喘,治当温肺化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重发汗以致心肾阳虚的证候。
.病人叉手自冒心.,以双手护持于心前区。凡有所冒,必有所苦,提示有心悸一证。然而,心悸有虚、实之异,实证者必自护而拒按,虚证者则喜按而使悸动减缓。医生让病人咳嗽,若病人毫无反应,说明病人.两耳聋无闻.。由于两耳聋无闻发生于重发汗之后,故属虚证无疑。汗出太多。伤及心阳,则心悸而.叉手自冒心.;伤及肾气,肾开窍于耳,则.必两耳聋无闻也.。
这一条论述误用饮冷或水疗致喘。
.以水灌之.,.灌.当.洗.讲,就是洗澡。这一条说洗澡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指人的日常活动,人有了病以后,尤其是发了汗以后,觉得浑身粘腻不爽,就以水洗澡。其二,汉朝有一种水疗法,属于物理疗法。以后还要讲到的一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病在阳就是病在太阳,应当用汗法,.反以冷水潠之.,反而用冷水往身上喷洒,就像淋浴一样,降低体温,就是典型的水疗法。
发汗以后,正气尚虚,如果以水灌之,就容易伤肺气,.形寒饮冷则伤肺.。.以水灌之,亦喘.是形寒,形寒就会毛窍不通而肺气不利;.饮水多,必喘.是饮冷,饮冷就会肺经不通而肺气不利。肺气不利就会发生喘。因此,我们就理解为什么发汗后饮水要.少少与饮之.,这是有预防意义的,带有一定的护理学知识。
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是一段,下面应该是另一段。“未持脉时”,就是这病人来到,还没诊脉呢,看着情形,那么这个人“叉手自冒心”,交叉着手按着心下的部位,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汤头前讲过了,气往上冲得厉害,心也跳得厉害,他按着这个地方比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么我们看着这个病人就看出这种情形了,不用诊脉就知道他是发汗太过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养心就心下悸,尤其这个气上冲也厉害。“师因教试令咳”,他看看这个丧失津液血液这个程度,如果要厉害的时候,他闭耳聋,所以要试验试验,“因教试令咳”,你咳嗽咳嗽。他耳朵聋他听不着啊,他也不咳嗽,从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来发汗太厉害了,不但心还必须得按,耳朵,这津液不能灌于上了,所以血不荣于哪,哪就不好使呀,他两耳已经聋了。这就是中医讲的望闻问切了,你不用诊脉,在这个情形之下,就可以看出这个误治的结果。这是一节,主要的是由于发汗太过,亡津液亡血液,气冲、心悸、耳聋,造成这种情况。我遇到这个病,那耳朵聋得一半时好不了,他总得津液恢复之后,逐渐逐渐就好了。底下这是又一条了,“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这就根据那一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就根据那条来的。由于发汗,丧失水分太多,胃里头水也被夺,胃中干,那么这个时候给他喝水,一点点给他喝,不要大灌,“饮水多,必喘”,这就是根据那条来的。所以他一时猛喝,他渴嘛,可是这个水汪到胃里头,一半时不吸收,尤其在病人的胃都不好,那么在胃里头停水,压迫横膈膜,他呼吸就困难,他就喘。“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个方法,拿水浇身,这就现在西医用冰袋是一个方法。他是本来里头有停水,就根据五苓散那地方来的了,发汗,表不解,身上发热。那么这个去热的法子,古人用浇水的办法,拿水灌之,这个也不行。凡是这个表证啊,如果表不解,详细斟酌所以表不解的道理来,古人有用水灌之之法,一灌之使这个热不得外出,热壅于里一定要喘的。所以这一点都是非法的治疗,现在在中医没有拿水灌之的了。他这个病在临床上必须分表里的,那么这个病人发热,他是表证,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他如果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从外往里头治,越治越坏。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象风湿这类的病,它也在表,应该由里吃药,让它由外解,所以这个烤电啊,这我可不是随便反对西医了,这种治疗都是违背治疗原则的。你们观察吧,凡是由外治关节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来治去都是这个病越治越往里,出来其他的毛病。它是表证啊,这个表证咱们讲太阳病,头一回就讲了,这个表证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疾病在人体的良能上,愿意由表来解除疾病而发生的病,发生这种证。那么这个大夫呢应该因势利导嘛,这个病要由表解,你想方设法让它由表解,你要往里头捂,越捂越坏,这是违背治疗的原则。所以以水灌之这种法子也是不对头,所以他也喘,他这个热不得却于外而壅于里,他一定要喘的。
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肺中一呼吸。皮毛亦一呼吸。发汗后。肺与皮毛。俱为阳热张发。是必有燥渴恶热之表证。使病家不知为标阳。而误为里热。于是渴而饮冷。则阳热遏入肺藏而为喘。恶热而灌以冷水。则阳热之在皮毛者。亦以被遏入肺藏而为喘。水气外加。标热反入于里。是与发汗后汗出而喘同例。当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一以开肺与皮毛。一以清内陷之标热。而喘自定矣。
赵桐《伤寒述义》:此汗后之变也。发汗后,内腑虚矣。饮水不化,攻肺则喘。不渴强灌,亦喘。苏葶二陈立效也。
补曰:灌当是冷水洗,潠是冷水喷。本篇以水潠之,若灌之可证。古祛热止汗法也。肺主皮毛。灌后作喘者,与《金匮》文蛤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