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郢书燕说”

 秋琰 2020-10-08

本文约1900字,阅读约需要4分钟


精彩回顾(57

闲话“郢书燕说”

朱英贵

“郢书燕说”是一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是这样的: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明察的意思,就是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陈述了举烛的意思,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当今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误解”。然而,“郢书燕说”却没有因此成为一个美好的褒义成语,因为这个典故会给人带来两方面的启发思考:

一是从写信的郢人来说,“郢书”有误,属于偶然疏忽,误把“举烛”二字写入给燕国的宰相的信中,而主观上并没有建议燕王崇尚明察、任用贤人的动议,可是却因此导致了燕国的治理成功,这纯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是从读信的燕国宰相来说,“燕说”有益,完全是出于对郢人的尊重与信任,他绝不会想到“郢书”中会有笔误,而是就“举烛”二字加以引申,悟出崇尚明察、任用贤人的意思来,这纯属于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好,“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也罢,都是由于“误会”所致,只不过“误会”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也可能导致喜剧性的结果,这一次是属于后者。

生活中的误会可能是由于“言”或者“行”的各种表现所致,这一次导致误会的客观媒介是“言”,而行为主体的“行”却是燕国宰相的主观臆断与望文生义。

韩非子在这则故事的结尾将矛头对准了“今世学者”,他把世上许多儒生学者比喻为燕相国,讽刺他们无限夸大圣人著作的作用,把前人的只言片语神圣化,然后来阐发其“微言大义”,很多时候都曲解了作者原意,甚至穿凿附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今世学者多类此”,七个字点明这一段故事的警示意义,那就是告诫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治学态度: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牵强附会,曲解原意,那么难免以讹传讹。即便是偶然的巧合收到了好成效,也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正确方法。故对人对事一定要保持一颗求真求实的心,所以,对于学者来说,治学著文理当严谨不苟,“郢书燕说”实不可取。

由此令人不禁联想到这些年来屡遭非议的“于丹现象”,其实也不过就是现代版的“郢书燕说”而已。也许有人会说,像于丹这样的学者,努力用通俗的语言为社会大众演绎《论语》与《庄子》所包含的人生道理,这种为古代经典从圣坛走向民间的努力实践,至少其用意是好的。然而,用意再好也应该先把古人的书读好,否则是会贻误后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