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姓源流

 老刘tdrhg 2020-10-09
“吴”姓源流

吴,郡望为延陵郡(在今江苏省武进县),源出姬姓,周武王把太伯弟仲雍的曾孙封于吴,其后代子孙便以国为氏。战国有军事家吴起、汉有吴芮,世代为长沙王。

附:家族名人简介

“吴”姓源流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彰(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家世贫寒,性格耿直,尝为建安王萧伟记室,迁国侍郎,人为奉朝请。有志于历史著述,但却因为私撰《齐春秋》而被武帝萧衍免官,焚毁书稿。后来奉诏撰《通史》,从三皇五帝起直到齐代,未成而卒,终年五十二岁。明人辑有《吴朝请集》传世。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吴均好学而有俊才,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其骈文以描写山水为最有成就,高雅素淡,字句清新俊美,在齐梁浓施粉黛、广敷铅华的文章盛行之际,他却以淡取胜,所以其骈体文可以说是“白描的骈文”,极具清淡自然之致,高情远韵,山水清音,脍炙人口。我们先看其《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文章先概写富阳至桐庐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着力描绘富春江水之美及两岸高山、流泉、草木、鸟兽,宛如一幅水墨素描的山水画,清秀淡雅之中,给人以丰富、具体、形象的感受。许梿说此文“扫除浮艳,澹然无尘,如读靖节《桃花源记》、兴公《天台山赋)。此费长房缩地法,促长篇为短篇也”。 (《六朝文絜》)的确很有见地。其实,吴均这类短文率皆以清新峻峭的笔触,着重白描,不用典故,字句清新,铅华弗御。精于锤炼,形象鲜明。说来骈体文中写景之作勃兴,宋之鲍照开风气之先,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便在抒写羁旅情怀的同时描绘出新奇幽洁之景,一新人们耳目。

“吴”姓源流

吴师道,生平、籍贯都无从考证。唐则天武后光宅二年(685)参加进士科考试,作时条策五道,为则天女皇所赏识,由此一飞冲天,被点为状元。《唐摭言》说: “吴师道等二十七人及第。后敕批云:'略观其策,并未尽善。若依令式,及第者唯只一人;竞欲广收其材,通三者并许及第。'”可见,则天女皇对其他应士举子均不满意,惟独对吴师道还比较称心。《登科记考》卷三说: “进士二十二人,再取五人:吴师道,状元,见《玉芝堂谈荟》。. ..知贡举:刘廷奇。”此外,吴师道之名还众说不一: 《文苑英华》中有小注,写道: '一作吴道古。” 《元和姓纂》卷三及《郎官考》卷八都写成作“吴道师”但从总体上考察,还是《唐摭言》和《登科记考》所载更为可信。

“吴”姓源流

吴承恩(约1500一约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科举中屡屡失意,一直到嘉靖中,才补为贡生。仕途困顿,很不得志,只是在嘉靖末、隆庆初任浙江长兴县丞。晚年专心著述,彻底脱离仕途。因为自幼喜爱神话故事,所以在前人作品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写出了神魔小说《西游记》。其《禹鼎志》,已散佚,今天可以见到的只有《西游记》和(射阳先生存稿》。《西游记》是继《三国演义》 《水浒传》之后又一篇杰出的长篇小说。它是在上述两部伟大作品出现以后,又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产生的,是古典小说领域中浪漫主义的杰作,为我国长篇章回体小说开辟了新天地。《西游记》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它的成书酝酿了七百多年。唐太宗贞观年(629) ,僧人玄奘偷越国境,混在西域商人之中,沿丝绸之路转道天竺(今印度) ,九死一生,到达目的地。遍礼各大寺院,学会了梵语,精通佛学,贞观十九年(645)由天竺归来,载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他奉诏口述西行闻见,由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此后其门徒慧立和彦悰又合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部书在记录真人真事的同时带有一些宗教的神秘色彩,为神化玄奘,在叙述他不畏艰险、一意西行的同时,又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如狮子王劫女产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弥罗国“灭坏佛法”等。玄奘本人事迹没有多少附会,但杂带的游离于取经故事之外的神话传说为后来作者的创造发挥提供了一些线索。然而,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玄奘孤身一人费时七载,长途跋涉数万里的壮举在民间不胫而走,在广泛流传中不断被增饰、加工、升华,想象、夸张、虚构的成分越来越多。经历唐五代后至宋代,说话艺术日益盛行,这一故事自然成为说话艺术的极好题材。到了南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作为说话艺术中的“说经”体制,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连在一起,形式近于寺院的“俗讲”。书中已出现猴行者的形象,西行主角也已从唐僧移到他的身上,他原为“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干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护送三藏西行取经,途经“狮子林”、“树人国”、“王母池”、“长坑大蛇岭”、“鬼子母国”等地,猴行者神通广大,足智多谋,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功德圆满”,其格局同后来的《西游记》相近。这时,故事不仅以玄奘西行为取材范围,也糅进我国古代稗史、志怪小说如《吴越春秘》 《搜神记》 《补江总白猿传》《古岳读经》等,其中《估岳读经》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其“神变奋迅”和叛逆思想特征同取经传说中的猴王相似, 《取经诗话》的情节虽十分简略,但某些细节如蟠桃变幻、虎精破腹等等虽不合情理却已显出取经故事的一些轮廓,同时深沙神-沙僧之原型已经出现。在长期的民间流传和说书艺人、文人们加工、提炼的基础上,吴承恩又大量吸取神话传说、佛道传闻,丰富、发展原有故事情节,加工、润色、改造原来故事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整体的艺术再创造,最后形成现在流行的这部《西游记》。此后人们讲述、搬演、翻刻西游故事再也不能超过它的范围,成为西游故事的定本,脍炙人口。

“吴”姓源流

吴敬梓(1701-1754) ,清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虽为诸生,但是早年生活豪纵,其才学早为人所知,当时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宏词试,他以病为由,不前去赴试,遂与仕途无缘由于家业衰落,他移居江宁。到了晚年,生活更加困顿,最后卒于扬州。吴敬梓兼善诗、赋、小说,有《文木山房集》传世,其中尤以才说著称于后世。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巅峰之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 “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先生之言并不过分,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它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在吴敬梓生活的时代,清政权已逐渐稳固,军事上、政治上步步成功,出现繁荣昌盛的承平景象。但由于文化上的专制统治也日益加强,尤其科举制度更日趋腐朽,文士们醉心八股,一心举业,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甚至于堕落无耻。吴敬梓对此种风气极端憎恶,对表面繁荣,内藏危机,黑暗、污秽的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把希望寄托在落拓不得意的文士与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身上。在这种社会背景与思想情绪下,他创作出《 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对于本部小说的主题,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说得比较明白: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应该说,小说的主题基本上没离开这个范围。总的说来,作者从科举制度切人,深刻地剖析了封建未期知识分子热衷于功名富贵、利欲熏心的内心世界,揭露出他们的空疏无知和堕落无耻,也无情地讽刺了昏聩无能的封建统治阶级,讽刺了贪赃枉法的大小官吏以及贪吝刻薄,又残暴专横的地主豪绅,讽刺了虚伪的封建礼教。总之,这部书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百丑图,同时也赞美了轻视功名富贵、鄙视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真质朴和极其悲惨的命运。《儒林外史》初期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四年间金兆燕刻本为最早刻本,但已迷失不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刊本。此后又有清代江浦注礼阁本、艺古堂本、苏州潘氏滂喜斋抄本、群玉斋活字本,都属于卧闲草堂刊本系统。比较完善的本子是上海申报馆排印本。由于传抄数十年,刻本不尽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