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ldjsld 2014-10-21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是一种政治性伦理文化
,教育为政治服务,学而优则仕是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宗旨。八股取士制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明之后,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八股取士制度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生于雍乾时代的杰出作家吴敬梓以其不朽名著《儒林外史》对明清八股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节 
作者生平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粒民,移居南京后又号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他生于安徽全椒一个科举世家。吴敬梓从小“笙簧六艺,渔猎百家”,曾热衷于科举,中过秀才,但屡屡困顿场屋。在南京,他广泛接触了那些官僚、绅士、名流、清客等,逐渐看透了他们的卑污灵魂,认识到了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节、思想内容



闲斋老人写于乾隆六年(1736)的序文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小说尖锐地揭露了那些醉心于功名富贵的无知无耻之辈,热情地褒美了那些讲究文行出处的贤人君子,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可贵的自省批判精神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探索和追求。




作者首先描写了一班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的可怜虫。他们的灵魂被科举制度所毒害
,一生痴迷执着地追求功名富贵。作者还描写了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这种人猎取了功名富贵后,出则为贪官污吏,处则为土豪劣绅。在讽刺举业人物的同时,作者还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那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的人物。他们大多是科名蹭蹬的读书人,以风流名士自居。假托名士,趋炎附势,过着帮闲文人的寄生生活。




作者在揭露讽刺批判的同时
,还写了一些功名富贵的“中流砥柱”,以寄托作者的理想。这些人讲究文行出处,胸怀淡泊,不慕名利。



第三节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鲁迅先生说:“自《儒林外史》出来后,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首先,作者塑造人物,往往把褒贬寓于人物的行止谈笑中,“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而是非自见。”
(卧评)达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效果。




  
其次,《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可信的人物,不象有些小说,凡写一可恶之人,则“欲打欲骂,欲杀欲割,惟恐人不恶之,而究竟所纪之事皆在情理之外,并不能行之于当世者(卧闲草堂本评语)。”所以,《儒林外史》“佳处即写社会中殆无一完全人物,……视寻常小说写其主人公必若天人者,实有圣凡之别,不仅上下床也。”(《觚庵漫笔》)作者秉持公心,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遣词委婉而不辛辣,笔触隐藏而不显露。不打诨,不逞才,不呵斥,不谩骂,以大真实揭露,以大悲戚叹惋。对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儒林外史》的语言是准确、冼炼、形象和富于表现力的。作者往往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




  《儒林外史》的结构也很独特,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





 《儒林外史》达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峰,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的讽刺小说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晚清的谴责小说和鲁迅先生的创作,显然受到了吴敬梓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