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的音乐象征——埃奈斯库的《第一罗马尼亚狂想曲》

 新用户1662gBEO 2020-10-09

罗马尼亚广播交响乐团版本

很多著名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何以见得?你去看这个国家向世界介绍自己国家的纪录片用什么配乐:芬兰用的是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瑞典用的是格里格的《a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捷克用的是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之伏尔塔瓦河》;罗马尼亚用的是埃奈斯库的《A大调第一罗马尼亚狂想曲》。这些都是他们的驻华使馆提供给中国官方媒体播放的。

今天要说到的《A大调第一罗马尼亚狂想曲》所以被当做国家象征,一是作品本身好听、有名;二是民族色彩浓郁。你如果之前听过罗马尼亚民歌如《云雀》、《霍拉舞曲》、《我的摩尔多瓦》,就能感受到这一点。三是作曲家是罗马尼亚最重要的音乐家

下为斯洛伐克爱乐乐团版本,听上去比上面的罗马尼亚人自己演奏的更好些

乔治·埃奈斯库(George Enescu, 1881-1955),罗马尼亚民族音乐的开拓者、罗马尼亚交响音乐的奠基人、著名作曲家,也是著名小提琴大师。他以罗马尼亚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创作源泉、体现了罗马尼亚人民丰富的情感,为罗马尼亚的音乐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

《A大调第一罗马尼亚狂想曲》听着就是典型的罗马尼亚民间音乐的精华集成,全曲富于变化,活跃欢快,其中《云雀》在里面有完整运用。故十分好听。

下面视频系马里斯·杨松斯指挥柏林爱乐版本,场景是某年的柏林森林音乐会。

回到开头,今天听这些成为一些国家象征的音乐作品(有的国家经历了政权更迭和政体变化),你可以去想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作曲家一般都生活在怎样的时代?他们写这些作品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作曲家对祖国、自由、独立、人性、良知的呼唤和表达又是如何赋予了音乐的真善美?这种真善美是不是恰恰成为音乐打动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人民的原因?

比如乔治·埃奈斯库,二战期间已是誉满天下,却依然居住在沦陷的祖国罗马尼亚,并多次严词拒绝纳粹德国邀请他赴德演出的计划。然而当正义即将取得胜利,法西斯行将灭亡时,他又毅然站出来,用他那精美的艺术为人类的善良和美好唱赞歌。

二战之后铁幕时代,乔治·埃奈斯库离开罗马尼亚定居法国,1955年5月4日病逝并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

下面的“推荐欣赏”亦有去年行走西班牙时路遇一罗马尼亚音乐家街边演奏埃奈斯库作品的记载。

推荐欣赏:

1、边走边听西班牙:第6曲《戈雅之画》|【大麦的朝圣之路】

2、

3、


馨闻旋律

只选最好听的音乐

只用最精彩的版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