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埃奈斯库音乐节,我一生的里程碑——访钢琴家李名强

 新用户3259 2023-01-11 发布于山东

  作者:骆东泉

图片默认标题

钢琴家李名强

  “Buna ziua!”(布纳齐瓦),一句纯真的罗马尼亚语“你好!”从一个满头银发的中国老人嘴里流出。他就是1958年第一届罗马尼亚《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音乐节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的著名钢琴大师李名强。二月底的一天下午,春风拂面,阳光和煦,我同国际台罗马尼亚语专家丹尼尔﹒康斯坦丁﹒托莫泽伊一起到酒店采访了这位对罗马尼亚有着深情厚谊的钢琴家。大师在酒店大堂用“布纳齐瓦”迎接我们,然后带我们上七楼房间同他夫人一起见面。他说:“见到老朋友和来自罗马尼亚的新朋友特别开心,因为我同罗马尼亚有着很深的情结。”

  成长之路 

图片默认标题

作者、罗专家同李名强夫妇合影(摄影于2017.2.27)

  耄耋之年的李名强神采奕奕,浅蓝色衬衫上打着一条彩色领带,紫红色毛衣外套着一件深色西装。他思维清晰,记忆超群,我们的到来打开了他回忆的闸门。

  1936年生于上海的李名强,童年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十岁得到德国一位著名钢琴家的指导,三、四年后,师从中国钢琴教育家俞便民。在两位启蒙老师的调教下,李名强既了解到东方音乐特点,又学到了西方钢琴艺术知识,形成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结合的独特演奏风格,年仅20岁就被上海音乐学院聘为管弦系艺术辅导。1957年他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布拉格之春》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回国后,李名强到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专家班深造。1958年他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罗马尼亚《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音乐节钢琴比赛,荣获第一名。1960年李名强第三次出国,到波兰参加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名列第四。300多年前起源于欧洲的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原本是欧洲人玩的乐器。李名强这位来自东方的小伙子却能在欧洲三个重大国际钢琴比赛中名列前茅,让欧洲人刮目相看。

  钢琴家讲话嗓音圆润,感情真切,拨动心弦,时而挥起双手有点激动。这双手,经历“文革”后手指有些变形,现微微发颤。 因此他不得不在52岁就过早地告别了心爱的演奏舞台。想当初,他那细长灵巧的十指,在88个黑白琴键上左右滑动,流淌出一首首无比美妙的乐曲,诠释出一幅幅壮丽灿烂的人生画卷,令人陶醉、遐想、激动、沉思。他演奏风格融入了东西方的元素,柔美、清新、潇洒、浪漫,勾起听众的联翩联想......

  人生里程碑

图片默认标题

李名强1958年参加罗马尼亚《埃奈斯库音乐节》钢琴比赛荣获第一名。

  对1958年罗马尼亚国际钢琴比赛,他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他温文尔雅地对我们讲起往年的故事,如同他的弹琴风格,象潺潺流水,纯洁清澈,如微微春风,抒情飘逸。他呷了一口西湖龙井后娓娓道来:“60年前,世界上只有苏联、波兰、捷克、奥地利等少数几个国家组织国际钢琴比赛。罗马尼亚也在1958年开始组织这样的赛事。”他在初赛、复赛和决赛中分别演奏了埃奈斯库的“D 大调组曲”作品第10号,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和拉赫曼尼诺夫的“帕克尼尼主题狂想曲”。他细腻中富有哲理,浪漫中带有激情的演奏,征服了观众,征服了由西方权威组成的评委,从50多位来自20多个国家的参加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 一位法国评委感动得流下眼泪:“没想到一个东方人竞能如此深刻地理解李斯特的作品!”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重大国际钢琴比赛中摘得桂冠!顿时,李名强的名字走进了罗马尼亚千家万户,成为许多人追捧的偶像。“参加《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音乐节并获得第一名是我人生的里程碑,对我的钢琴艺术生涯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钢琴家时而用中文,时而用流畅的英语同我们交流着,有时还夹杂几个罗文词。

  从中央音乐学院专家班毕业,李名强回到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1984年他出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随后又当选上海钢琴家协会主席。除国内演出外,他先后到亚、欧、拉美、大洋洲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活跃于世界各地的艺术舞台,受到国内外钢琴爱好者的欢迎。近年来他还为全国各地举办的钢琴大师班讲座、授课、指导,应邀担任不少重要国际音乐比赛评委。在李名强的眼里,钢琴是一门美好的艺术,他希望钢琴艺术能在中国和全世界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故乡

图片默认标题

李名强1983年参观埃奈斯库故居

  谈话间,突然听到托莫泽伊手机播放的埃奈斯库“罗马尼亚第一狂想曲”,他兴奋异常: “我从十几岁就听到这首美妙的乐曲,后来慢慢地对这位音乐家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除了第一狂想曲,他还有第二狂想曲、协奏曲、奏鸣曲,还有《Oedip》歌剧作品。除作曲外,他还是一位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他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可惜的是,除罗马尼亚第一狂想曲外,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推广和演奏得很不够。”“罗马尼亚这片沃土,民族风情浓郁,养育了众多的音乐天才。”他补充说。

  谈到罗马尼亚,他的心再一次飞到了首都布加勒斯特,飞到了当年参加比赛的“雅典音乐厅”,想起了他曾下榻过的“大使”、“丽都”、“雅典”等酒店,还有布加勒斯特的马盖鲁、胜利大街、三月六日等主要街道,曾经到过的布拉索夫、锡比乌、蒂米索拉、雅西、克鲁日等城市,想起了当时曾为他当翻译、陪同他参观的赵惟俭、邓朝丛、阮家璠、夏明箴等中国朋友。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有曾指导过迪努·利帕蒂(Dinu Lippati)的弗洛里卡·穆济切斯库(Florica Muzicescu)教授,以及其他钢琴家、指挥、作曲家、评委等,他用罗语说出一连串的名字:Alfred Hoffman, Valetin Gheorghiu, Maria Fotino, Constantin Silvestri, Mircea Cristescu, Iosif Conta, Horia Andreescu, Ion Voicu, Dan Grigoriu...... 他每次去罗马尼亚都要去会会这些老朋友,他很思念他们。有的已作故,活着的也都年事已高,他祝他们健康长寿。他说,“苏联,东欧的波兰、捷克、南斯拉夫等国家我都去过,但罗马尼亚是去过次数最多的国家。”他数了数,从1958年第一次去参加比赛到1995年,前后去了7-8次之多。1983年那次,应罗马尼亚唱片公司邀请到布加勒斯特录制了4-5张唱片,他演奏了不少欧洲古典名曲以及中国丁善德、丁建中等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罗马尼亚唱片公司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把这些优秀作品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后来他看到这些唱片在美国也有销售。

  李名强有个温馨的家庭,他同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夫人现生活在香港,夫人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女儿在美国生活,也是弹钢琴的。

  当问起还有什么愿望时,他深情地说:“罗马尼亚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期待有机会再次踏上罗马尼亚土地, 同那里音乐界朋友再度相聚。如有可能还可以作为评委去参加《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音乐节,了解一下罗马尼亚年轻钢琴家的情况。”

  告别时,李名强夫妇把我们送到酒店门外,握着我们的手用地道的罗语说: “Multumesc, La revedere!”(谢谢,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