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业界有种说法,“中医大失江山就是吊死在《伤寒论》这棵树上了”,这个观点有道理吗?

 一梦红尘独自啸 2020-10-09

伤寒一派,前有张仲景千古“厥阴疑案”的瑕疵,后又有金元时代成无已“半表半里”的勾兑,今又有刘渡舟、胡希恕之辈“半表半里”的传承,而使《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大失水准。更加之学院派“伤寒在手,天下我有”的狂妄自信。说当代中医会吊死在伤寒论这棵大树上也不为过。

张仲景设六经以赅众病,但《伤寒论》有别于《内经》六经,内经六经是一病共俱六经,而伤寒六经是异病分部六经。伤寒一百一十三方,用药偏于辛温刚燥,这是源于张仲景认为伤寒易伤阳的学术认识使然,他认为“伤寒易伤阳,故治疗上应步步护其阳,汗不厌早,下不嫌迟,慎误下,一下即可。”他这个设六经硬套万病的程式,到厥阴自已都玩不转了,厥阴五十六病,而真正属厥阴者四病,余皆杂病。怎么了,问题太多,六经硬套此时己显管窥之见。

黄老医派谙熟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学说,是解决伤寒派卡壳于厥阴的灵魂理论,可《伤寒论》在编撰之时引用内经六经之名为骨(内经六经与伤寒六经内含外延各异),引撰《汤液经》方药为肉(去掉本经的五脏五行补泻理论,而编撰成治疗外感热病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一家之言传承至今。

故此伤寒一派,早就跳出五行外,不在五行中。“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逆顺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这是解决伤寒派卡壳于厥阴和纠正此派徒孙们“半表半里”谬论的终极答案。“二至还乡一九宫”是阴阳运动“阴阳平秘”的常态,也称“顺接,”“阴阳离决”的运动态势,也称“不顺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二至还乡一九宫”是“阴阳平秘”的常态,在阴阳运动“不顺接”的态势下,“邪随人化”变化纷呈万端,此时已非“异病分部六经”硬套所能解决的了,至此,只能见招拆招“辨病论治”了,为什么不讲“辨证论治”呢,因为伤寒一派“重方症,轻辨证,只辨病,不辨证,讲求药症对应。”是本派的学术血统使然。

“半表半里”问题,首出金元时代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中云:“……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此说一出,彻底击穿了张仲景“八纲辨证”的底线,近代学院派传承了“半表半里”的谬论。其实人家张仲景从来没有“半表半里”的意思。张仲景“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表达的是“表里同病”的意思。而成无已、方有执、尤在泾、程钟龄、刘渡舟、胡希恕辈和全国中医药大学讲授的“半表半里,出阴入阳”能让医圣气的吐血的谬论,试问他们能说清这个“半表半里”究竟是在太阳和阳明之间?还是在阳明和三阴之间呢?

大道至简,医圣表述的是“表里同病”,“半表半里,出阴入阳”是那些所谓的伤寒大家和学院派们想多了,也难怪全国顶级的八家中医药大学被世卫组织从世界医学名录中除名,如继续在经典理论上迷茫还中西杂交嫁接改良,那么剩下的不到二十家,他们的命运也是同样的。呜呼,亡中医者,学院派也,非天下也。

不过真正的中医不会亡,在民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民间用易经易理、术数解析中医,攻克疑难杂病的传承和研究都一直在进行着,我们的子孙也绝不会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中看到下面一段话:“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一个伟大而神奇的医学,可惜在二十世纪失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