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毕加索...为什么都爱做这件事?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10-09

今天的内容是:如何通过阅读来改造我们的大脑。

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大脑有什么作用?

我们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

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

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

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

我们的语言行为便会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

科学家经调查发现,

中国和日本患失语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

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

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

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

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

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

右半球记认字形(字义),

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阅读为什么能够改造大脑?

曾经有资料显示,爱因斯坦在世时大约读了三万本书籍,

他的大脑在他死后被捐献出来,

并做了详细地分析,

发现他在掌握空间的顶叶颞叶交会处,

的确比别人大15%,

他的脑细胞也比别人多。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一生都能根据学习经验发生显著变化,

比如对学习和记忆起关键作用的海马区,

一生都能够产生新的神经,

大脑这种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是有可塑性的。

神经元和神经连接之间不断产生和消亡,

使大脑的结构在一生中都能发生变化。

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取决于学习的程度:

学习时间越长,结构改变越显著。

人一生中的学习,主要靠阅读。

读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同时让我们的精神有了更多的抵抗力。

对于读书方法,茂木健一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被称为茂式读书法。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浏览目录,掌握整本书的框架;

2. 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标题,将它作为阅读重点;

3. 翻看全书,掌握书的大致内容。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说到: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

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

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这被称为二八定律。

当然这个定律也适用于读书。

英国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中提到过:

我们阅读的目的,无非就是消遣和收集信息。

消遣就是读书的时候,不带有任何客观因素在里面,就只是为了享受好看的故事或自己有兴趣的文章所带来的乐趣。

信息就是不管我们是否喜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就是为了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比如工作上的,生活上的等等。

所以当我们拿到一本书以后,就要明确我们的目的。

茂式读书法分析

而书的目录就相当于是地图,看完目录以后,我们就能够知道,这本书大概有多少章节,有多少内容,作者是以怎样的结构来安排文章的。

当我们以信息为目的时,阅读目录的时候就可以勾选出自己需要的章节,进行重点阅读。

接下来就是阅读整本书,可以对于不重要的内容,直接进行略读。对于自己需要的地方,进行细读。

比如现在市面上很多畅销书籍,作者在书中把自己的金句用黑体突出,这样也是方便读者,有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这样读完一本书以后,既提高了速度,也提高了质量。

那么标题和文章内容有什么关系?

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毕加索、门德尔松、萨缪尔森……都是犹太人。

经过近两千年的流浪,犹太人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产生很多世界级伟人。

在1901—2001年这一百年间,一共产生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有128位,占总获奖人数的近20%。

犹太人为什么能如此强大?

因为犹太人是个看书的民族,他们把阅读作为宗教。

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65本书,我们才5.14本书,

一个读5本书的民族和一个读65本书的民族,他们的精神力量怎么会没有区别呢?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是因为我们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来,这种价值也无法用其他东西来衡量。

因为有些问题的答案,没有谁能有金标准,但是却能在书中找出来。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只是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

小考拉 /小编▐

读书 /标签▐

学长leo /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致歉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