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子风骨——刘节拒绝批判恩师陈寅恪,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0-10-09

刘节先生(1901年8月8日-1977年7月21日),字子植,号青松,浙江省温州府永嘉县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因其在政治运动中表现出的中华传统深厚的道德底蕴和学人气节而受到后世尊敬。

刘节先生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该院第二届学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抗战时期,随诸多学人一同流亡大西南,1946年起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是历史系资深教授,后转为历史系主任,留下了一百五十多万言的历史语言哲学等方面的论著以及五十多万字的日记。

刘节先生

刘节从清华毕业后,与陈寅恪一直保持联系,1952年院系调整,陈寅恪执教的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与老师陈寅恪又成为同事,两人形成了师生兼同系同事的新关系。

刘节(左一)和老师陈寅恪(右二)

陈寅恪始终坚持尊孔敬师,重道守节,宁死也不肯曲学阿世。在1949以后,在著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拒绝郭沫若北上的聘请,仍然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66年6月,学人劫难开始,陈寅恪首当其冲。随后被抄家,数代先人收藏的珍籍善本和陈氏手稿均被洗劫一空。当时陈寅恪年近八旬,除双目失明二十余年外,股骨颈骨折卧床业已六年,身体极其衰弱。

据陈家次女陈晓澎回忆:批斗完毕后,他们问刘节有何感想,

刘节回答: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是我的光荣。

在那种气候下,敢于说这种“不合时宜”的话,是要有何等深厚的中华传统道德底蕴和传统学人气节与风骨。

史学风骨士子魂——刘节先生

刘节先生在日记中多处记述他被批斗,例如《刘节日记》下册第557页(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一九六八年一月十五日……上午斗陈寅恪、冯乃超,我去陪斗。……”。

当时,曾经有人暗示刘节,只要批判其师陈寅恪,将会很快过关,但刘节却丝亳没有退缩,甚至愿意舍生取义代陈寅恪被批判,受尽屈辱。

刘节先生说过:“我是学孔子的,我从孔子得到好处,我不能忘恩负义。那个主义好,但我用不上,孔子的学说我用得上。我写了《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结果就大会小会评判我。在会上我没有认错。很多人劝我退休,但是我不怕”。坚持学问不能曲学阿世。

晚年陈寅恪

运动前夕,每年过节,刘节均会拜访其师陈寅恪,即使当时政治之混局,没人敢当面接触倍受批判的陈寅恪,刘节依然固我。刘节的夫人,被陈家女儿亲切的成为“钱三姐”。她经常探视陈氏夫妇,不仅嘘寒问暖,还具体帮助缝制冬衣等。运动中钱三姐依然固我,常到陈家,看护帮助生病的陈夫人唐筼。

陈寅恪夫妇去世后,刘节先生夫妇均来家中吊唁,亲自送恩师最后一程,陈门弟子中有幸几十年长侍陈寅恪师謦欬者,只有刘氏一人。刘节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他义无反顾地陪伴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

刘节在《我之信条三则》中写道: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绝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

世 界 通 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