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吾侪不苟活——纪念刘节诞辰120周年

 老三的窝棚 2021-12-14

 图片

刘节字子植,1901年生,浙江永嘉(今属温州)人。早年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就读于上海私立南方大学哲学系,后因参加学潮学校开除,又转入上海国民大学哲学系。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

1928年,刘节应聘到南开大学任讲师。进入30年代,他先后在河南大学北京图书馆和燕京大学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日本访问的他放弃原定计划,毅然返回祖国先是在浙江大学成都金陵大学任教,后来在重庆中央大学致力于古代史研究。

有资料介绍,刘1940年到1944年期间曾困居于重庆的一家旅馆之中,条件相当艰苦,但仍然治学不辍。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建立中国历史哲学的新体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历史论》、《人性论》、《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论》等专著

1944年,刘节在出访美国和英国前,当局要求他到重庆中央训练团集训,同时以办理出国护照为由,要求所有人加入国民党。当时有许多人被迫就范,但是拂袖而去。

抗战胜利以后,刘节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到了1949年,他的恩师陈寅恪接受陈序经邀请,选择岭南大学作为栖身之1952年院系调整时,因为岭南大学撤消,陈先生也来到中山大学,当时节是历史主任。在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中,不但有节的照片,还有这样的描述:在批判,身体瘦弱的他大义凛然地说:批判陈先生有如大兴文字狱!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不合时宜的言论。在这里只举两例:过去帝王还有罪己诏,如果不作自我检讨还不如封建帝王;不要说什么意气风发'一起发疯’倒是真的。

于是陆先生在书中不禁要问“文化的品格到底有多大力量,能使一个人'顽固’地坚守着逆潮流的、已等同'过街老鼠’的精神世界?”

于这个问题,先生就有很好的回答。他说:“历史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家要坚定不移,不要因为一时的风流而动摇不定”。正因为如此,他才多次表意做一个书斋里的学者,绝不当客厅里的名流。

此外,先生曾经把史学家分为“隐士派”和“豪士派”。这是因为他非常欣赏陆机的两句诗:“游子殉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先生的人生理想和学术追求。

    在《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中,专门有一章是写刘节和梁方仲的,其标题为“今日吾侪皆苟活”。在这里我冒昧将“皆”字改为“不”字,作为文标题,愿以此来纪念这位值得尊敬和师法学界前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