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姑苏,因水而美丽,也因桥而精彩。经历了2500多年的古城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特有风景。木杏桥,就是其中一座美丽的小桥。 木杏桥,南边连着木杏弄,北边接着羊王庙。它始建于宋代,在宋代的《平江图》、明代的《水道图》中被标注为“西长桥”, 在清代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中也有记录。清代《巡警图》中则标注“木杏桥”。因为小桥位于觉报寺后面,所以又名“觉报寺桥”。 木杏桥在清朝嘉庆十六年进行过重修,当时为条石石级板梁平桥,长6.5 米,宽2 米。1981 年木杏桥被去除石级,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长8米,宽5米。 20世纪60年代拍摄电影《早春二月》时,也曾将此桥摄入过镜头。 木杏桥南侧,则是吴中名医薛雪的故居“扫叶庄”。薛雪,是苏州吴县人。他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还善拳技,后来因为母亲患湿热病,才转而潜心研究医学,技艺越来越精湛。 薛雪相当长寿,寿高九十岁。作为治疗湿热的高手,他所著的《湿热条辨》是传世之作。在《湿热条辨》中,薛雪阐述了湿热本证。所谓本证,也就是湿热病经常出现的几个主要症状,是辨识湿热病的提纲,即:“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饮。”这对后世中医治疗湿热病的意义很大。薛雪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同时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自成一格,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薛雪 而关于木杏桥边的“扫叶庄”,还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乾隆年间,与薛雪齐名的还有一位名医叫叶天士,二人都精于医道,擅长治疗温病,可惜彼此看谁都不顺眼,经常互相攻击,甚至各自挂起“扫叶庄”与“踏雪斋”的名牌挑战对方。事情的源起是这样的: 有个更夫患水肿病,求薛雪诊治,薛雪认为这位患者已经病入膏肓,就推辞没进行治疗。更夫回家时晕倒在路旁,正巧被叶天士发现,叶天士经过诊查,认为更夫的病是因为常年受有毒的蚊香熏染而成,于是进行精心调治,更夫病愈后把这件事事告诉众人,一时间城里人人皆知。薛雪得知后大为恼火,感到有失体面,声誉受损,便要与叶天士一决高下,挽回面子。为此,把自已的居所命名为“扫叶庄”,并手书匾额悬挂在门梁上。叶天士知道后极为愤怒,本来二人就互不相让,此时更是怒火上冲,立即应战,马上草书横匾“踏雪斋”挂在书斋门首,以表明对薛雪绝不示弱。 叶天士 正在二人跃跃欲试,准备争个高下的时候,叶天士的老母亲忽然病倒,怎么治疗调理都不见好转。薛雪的家弟与叶天士平日要好,便将叶母的病情告诉了薛雪,薛雪详知病情后,对叶天士给母亲开的方子提了些建议。薛雪的弟弟转告给叶天士,对方急忙按方煎药,叶母服后果然病痊。叶天士非常佩服薛雪的医术,于是主动登门拜访薛雪,薛雪倍受感动,也深感内疚,当即摘下“扫叶庄”那块横匾。从此,两位名家互相学习,交流切磋,共同为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的木杏桥,一代名医的身影自然早已消失,但造福万千百姓的中医知识却代代相承保留了下来。而木杏桥周围,也依旧保留着江南小巷里独有的韵味,难怪有人来到此间,面对杏林一片,花开如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夹岸人家尽杏花,画桥倒影动龙蛇。春风昨夜吹花落,铺就青溪数里霞。” 主播:梧桐 晓荷 摄影:小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9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