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机(正稿)

 369蓝田书院 2020-10-10

藥機者,用药择药选药配药之原理也。明悟藥機,通晓药证,是方证的必由之路,也是效如桴鼓的基础。余自弱冠学医行毉至今,观《内经》无本草方剂之专卷,研读《神农本草经》似乎单味本草就是一方,《伤寒杂病论》药味精简不过五味左右,却能六经辨证,似乎涵盖了中医临床全部。然其中玄机,今日顿悟当为“药诊而辨,药证而方,药用而机,诊证合一,药机合一,用药之悟,亼机合一,故曰藥機”,谨辑录此文,共享顿悟之乐。

●病机标本药机

肝部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
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部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
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续随子、芫花。
土虚补之。
补母,桂心、茯苓。
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陈橘皮藿香、葳蕤、缩砂仁、木香、扁豆。
血、白术、苍术、白芍药、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本湿除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
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
标湿渗之
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肺部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贲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月需]臂前廉痛。
气实泻之。
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
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泻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
通滞:枳壳、薄荷、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苏梗
气虚补之。
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芪、山药。
润燥:蛤蚧、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
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本热清之。
清金:黄芩、知母、麦冬、栀子、沙参、紫菀、天门冬。
本寒温之。
温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仁)、(砂仁)、糯米、百部
标寒散之。
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肾部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月行]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彻,清冷不禁,消渴引饮。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内后廉痛。
水强泻之
泻子:大戟、牵牛。
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已、茯苓。
水弱补之。
补母:人参、山药。
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
血:黄柏、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
本热攻之。
下: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本寒温之。
温里:附子、干姜、肉桂、蜀椒、白术。
标寒解之。
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标热凉之。
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
命门部
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火强泻之。
泻相火:黄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黄、茯苓、玄参、寒水石。
火弱补之。
益阳:附子、肉桂、益智子、破故纸、沉香、川乌头、硫黄、天雄、乌药、阳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
精脱固之。
涩精: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茱萸、蛤蚧。
三焦部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瘛,暴病暴卒暴暗,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人亦],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浑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付肿,疼酸惊骇,手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瓜蒂、食盐、齑汁。
下:大黄、芒硝。
虚火补之。
上焦:人参、天雄、桂心。
中焦:人参、黄芪、丁香、木香、草果。
下焦:附子、桂心、硫黄、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
本热寒之。
上焦: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黄。
中焦:黄连、连翘、生苄、石膏。
下焦:黄柏、知母、生苄、石膏、牡丹、地骨皮。
标热散之。
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
胆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病占]疟,胸胁痛,耳痛鸣聋,瘰疬结核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泻胆:龙胆草、牛胆、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虚火补之。
温胆:人参、细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枣仁、当归、地黄。
本热平之
降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
镇惊:黑铅、水银。
标热和之。
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
胃部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肋。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口呙]斜,鼻痛鼽衄,赤齄。
胃实泻之。
湿热:大黄、芒硝。
饮食:巴豆、神曲、山查、阿魏、石卤砂、郁金、三棱、轻粉。
胃虚补之
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姜。
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参、黄芪。
本热寒之。
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标热解之。
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大肠部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肠实泻之
热:大黄、芒硝、桃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
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
肠虚补之
气:皂荚。
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肉从蓉。
温:白术、苍术、半夏、硫黄。
陷:升麻、葛根。
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本热寒之。
清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本寒温之。
温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标热散之。
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小肠部
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实热泻之。
气: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地黄、蒲黄、赤茯苓、牡丹皮,栀子。
虚寒补之。
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桂心、延胡索。
本热寒之。
降火:黄柏、黄芩、黄连、栀子。
标热散之。
解肌:蒿本、羌活、防风、蔓荆。
膀胱部
膀胱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实热泻之。
泻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
下虚补之。
热:黄柏、知母。
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山茱萸。
本热利之。
泻火:地黄、栀子、茵陈、黄柏、牡丹皮、地骨皮。
标寒发之。
发表:麻黄、桂枝、羌活、苍术、防已、黄芪、木贼。
脏腑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腸
1.小腸虛寒:
小腹疼痛,腹脹腸鳴,排氣則舒,或疝氣作痛,苔白脈弱。治宜溫小腸寒。
煨肉豆蔻、烏藥、肉桂、小茴香、橘核、青皮。
2.小腸實熱、心移熱於小腸,心胸煩熱,尿頻而痛,口舌糜爛疼痛。治宜清小腸熱。
木通、竹葉、小薊、澤瀉、白茅根、生地、赤茯苓、豬苓、燈芯、滑石、玉米須、赤小豆。
(三)肝
1.肝陰虛;
頭痛眩暈,兩脅隱痛,耳鳴失眠,五心煩熱,口幹咽操,盜汗,舌紅少苔,脈弦細或數。治宜滋養肝陰。
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白芍、生地、熟地、沙苑子、龜甲、鱉甲。
2.肝血虛:
眩暈頭痛,四肢發麻或震顫,失眠,兩目幹澀,月經少或經閉不行,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沈細。治宜補養肝血。
當歸、白芍、制首馬、阿膠、雞血藤,枸杞子、木瓜、懷牛膝。
3.肝氣郁結:
脅肋脹痛,胸悶不舒,情緒低沈,食欲不振,頭暈目眩,脈弦,舌苔白滑。婦女可有月經不調、痛經或經前乳房作脹等癥。治宜疏肝解郁。
柴胡、醋制香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青皮、麩炒枳殼、橘葉、佛手柑、八月紮、綠萼悔、玫瑰花、炒白蒺藜、薄荷、蘇梗。
4.肝陽上亢:
頭痛,頭脹,眩暈,時輕時重,耳鳴耳聾,口燥咽幹,兩目幹澀,失眠健忘,肢麻震顫,舌紅少津,脈多弦而有力。治宜滋陰平肝潛陽。
滋陰:
生地、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菟絲子、懷牛膝、沙苑子、鱉甲;
平肝:
天麻、鉤藤、菊花、白蒺藜;
潛陽:
珍珠母、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靈磁石、代赭石。
5.肝火上炎:
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面紅耳赤,口苦,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甚則咳血,吐血,衄血。治宜清肝瀉火。
桑葉、菊花、決明子、龍膽草、生梔子、丹皮、夏枯草、青黛、大黃。
6.肝膽濕熱:
脅肋滿悶疼痛,黃疽,小便短赤或尿黃而渾濁。或帶下色黃腥臭,外陰瘙癢,或辠丸腫痛,紅而灼熱,舌苔黃膩,脈弦數。治宜清肝膽濕熱。
龍膽草、黃芩、梔子、茵陳、木通、澤瀉、車前草、柴胡、金錢草。
7.肝風內動:
頭暈,肢麻,抽搐,震顫,舌體抖動,舌紅而光,脈弦。肝陽化風可見卒然昏倒,舌強,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熱極生風可見高熱抽搐,神誌昏迷;血虛生風可見面色萎黃,視物模糊,手足抽搐。治宜平肝熄風,補養肝血。
平肝熄風:
天麻、鉤藤、菊花、白芍、羚羊角、山羊角、蜈蚣、全蠍、地龍、僵蠶、蟬蛻、制南星、白蒺藜;
補養肝血:
當歸、制首烏、白芍、酒熟地、阿膠、雞血藤、枸杞子、黑芝麻。
8.寒滯肝脈:
小腹脹痛,牽引辠丸,或辠丸脹大下墜,或陰囊冷縮,舌潤苔白,脈多沈弦。治宜溫肝散寒。
制吳萸、肉桂、小茴香、臺烏藥、淫羊藿、肉蓯蓉、花椒、橘核、荔枝核。
(四)膽
肝膽相表裏,在發病上肝膽多同病,而以肝病為主,治療上也多從治肝入手。其主要臨床癥狀有黃疸,脅痛,往來寒熱,口苦,嘔吐苦水等。
虛實
實火瀉之(瀉膽):龍膽草、牛膝、豬膽、生蕤仁、生酸棗仁、黃連、苦茶。 
虛火補之(溫膽):人參、半夏、約辛、當歸、炒蕤仁、炒棗仁、地黃。
標本
本熱平之
除火:黃芩、黃連、芍藥、連翹、甘草。 
鎮驚:黑鉑、水銀。
標熱和之(解表):柴胡、芍藥、黃芩、中夏、甘草。
(五) 脾
1.脾氣虛:
脾氣虛包括脾不健運,脾虛下陷,脾不統血。
(1)脾不健運:
可見飲食減少,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並伴有身倦無力,氣短懶言,面色萎黃。舌質淡嫩苔白,脈緩弱。治宜健脾益氣,並助消化。
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炒薏苡仁、炒扁豆、廣木香、砂仁、半夏、陳皮、雞內金、焦六曲、焦山楂、焦麥芽。
(2)脾虛下陷:
可見子宮脫垂,脫肛、胃下垂,慢性腹瀉,並見飲食減少、食後作脹,小腹下墜,體倦少氣,氣短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虛。治宜健脾益氣、補氣升提。
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陳皮、升麻、柴胡、葛根。
(3)脾不統血:
可見面色蒼白或萎黃,飲食減少,倦怠無力、氣短,肌膚出血,便血以及婦女月經過多或崩漏,舌質淡,脈細弱。治宜補脾攝血,引血歸經。
人參、黨參、炙黃芪、白術、茯苓、當歸、龍眼肉、大棗、木香、烏賊骨、仙鶴草、旱蓮草、竈心土。
2.脾陽虛:
飲食減少,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身倦無力,面色蒼白,腹中冷痛,腹滿時減,得溫則舒,泄瀉或完谷不化。治宜溫補脾陽.
制附子、幹姜、制吳萸、肉豆蔻、砂仁、白豆蔻、益智仁。
3.寒濕困脾:
脘腹脹滿,頭身困重,飲食減少,泛惡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婦女帶下,舌苔白膩或厚,脈遲緩而濡。治宜溫脾化濕。
藿香、佩蘭、蒼術、姜厚樸、清半夏、炒薏苡仁、茯苓、草豆蔻。
4.脾胃濕熱:
面目皮膚發黃,鮮明如橘色,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厭惡油膩,惡心嘔吐,體倦身重,發熱,口苦,尿少而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化濕熱。
茵陳、柴胡、龍膽草、黃柏、梔子、大黃、豬苓、赤茯苓、澤瀉、薏苡仁、車前草、通草。
(六)胃
1.胃寒:
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止,重則拘急劇痛,陣陣發作,遇寒則重,得熱則緩,嘔吐清水,舌苔白滑,脈沈遲或沈弦。治宜溫胃散寒。
高良姜、土良姜、生姜、制吳萸、白豆蔻、公丁香、肉桂。
2.胃熱:
胃脘灼熱而疼痛,煩渴多飲或渴欲冷飲,消谷善饑,牙齦腫痛,口臭,泛酸嘈雜,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瀉胃火.
生石膏、知母、黃連、黃芩、梔子、蘆根、大青葉。
3.食滯胃脘:
脘腹脹滿,嘔吐酸腐,噯氣反酸,不思飲食,或矢氣酸臭,大便泄瀉或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
焦六曲、焦山楂、焦麥芽、焦谷芽、炒雞內金、炒萊菔子、檳榔、茶葉、雞嗉子果、番木瓜。
胃氣上逆:
可用旋復花、代赭石、蘇梗、陳皮、清半夏、生姜、枇杷葉、竹茹、公丁香、柿蒂、沈香。
4.胃陰虛:
口咽發幹,多以睡後明顯,不思飲食,或知饑不食,並有心煩,低燒,大便不通,幹嘔作呃。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養胃陰。
石斛、天花粉、北沙參、麥冬、白芍、蘆根、制黃精、玉竹、烏梅。
(七)肺
1.肺氣虛:
咳喘無力,氣短懶言,聲音低微或語言斷續無力,稍壹用力則氣喘,全身乏力,經常自汗,面色(白光)白,舌質淡嫩,脈虛弱。治宜補益肺氣。
人參、黨參、明黨參、蜜黃芪、山藥、炙甘草。
肺氣不斂:
五味子、銀杏、核桃肉、訶子、烏梅、罌粟殼。
2.肺陰虛:
咳嗽較重,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並有咽喉幹癢或聲音嘶啞,身體消瘦,舌紅少津,脈細無力,陰虛火旺者,還可見咳痰帶血,幹渴思飲,午後低熱,盜汗,兩顴發紅,舌質紅,脈細數。治宜滋養肺陰或加止血藥.
滋養肺陰:
北沙參、麥冬、天冬、阿膠、石斛、天花粉、百合、百部、玉竹、制黃精。
止肺血:
白及、三七、阿膠、仙鶴草、紫珠草、藕節炭、紫菀。
3.風寒束肺:
咳嗽或氣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伴有鼻流清涕或發熱惡寒,頭痛、身酸楚等癥狀,舌苔薄白,脈浮或弦緊。治宜宣肺通鼻,散寒化痰。
宣肺:
炒杏仁、桔梗、前胡、炒牛蒡子、蜜百部、蟬蛻。
通鼻:
蒼耳子、辛夷、白芷、鵝不食草、細辛。
散寒:
麻黃、細辛、生姜、蘇葉。
化痰止咳:
半夏、旋覆花、萊菔子、白芥子、制南星、制白附子、蜜紫苑、蜜冬花。
4.風熱犯肺:
咳嗽,咯黃稠痰,不易咳出,甚則咳吐膿血臭痰,壹般伴有咽喉疼痛,鼻流濁涕,口渴欲飲,舌尖紅,脈浮數。治宜清肺熱,化痰熱。
清肺熱:
黃芩、射幹、知母、生梔子、瓜蔞皮、地骨皮、桑白皮、蘆根、白茅根、冰糖草。
化痰熱:
浙貝母、膽南星、竹瀝、蛤殼、海浮石。
5.痰濁阻肺:
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容易咯出或見氣喘胸悶,嘔惡,苔白膩,脈滑。治宜燥濕化痰。
清半夏、陳皮、茯苓、蒼術、白術、草果。
(八)大腸
1.大腸濕熱:
腹痛下痢,裏急後重,或便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情利濕熱。
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白頭翁、秦皮、苦參、馬齒莧、鐵莧萊、炒槐花、炒地榆、敗醬草。
2.大腸液虧:
大便秘結幹燥,難於排出,往往數日壹次,可兼見頭暈,口臭,脈細,舌紅少津等癥。治宜潤腸通便。
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萎仁、柏子仁、松子仁、生首烏、肉蓯蓉、當歸、玄參、麥冬、生地、桑椹、蜂蜜。
(九)腎
1.腎陰虛:
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松動,失眠,遺精,口咽發幹,五心煩熱,盜汗,腰膝酸痛,舌紅,脈細數。治宜滋補腎陰。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玄參、天冬、制黃精、制首烏、知母、阿膠、龜板、鱉甲。
2.腎陽虛:
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軟或陽萎不舉,舌淡苔白,脈沈遲,尺脈無力。治宜溫補腎陽。
制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膠 酒仙茅、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草蓯蓉、狗脊、續斷、沙苑子、鎖陽。
3.腎氣不固:
滑精早泄,尿後余瀝,小便頻數而清, 甚則不禁,腰脊酸軟,面色淡白,聽力減退,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固澀腎氣。
五味子、山茱萸、復盆子、麩芡實、金櫻子、蓮須、益智仁、桑螵蛸、煆龍骨、煆牡蠣。
4,腎不納氣:
氣虛喘促,動則喘甚,易汗,四肢不溫,惡風寒,面部虛浮,脈虛而浮,舌質淡。治宜補腎納氣。
五味子、炒銀杏、沈香、蛤蚧、硫黃、磁石。
5.腎虛水泛:
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沒指,腰酸痛,腹脹滿,尿少或兼呼吸氣促,喘咳痰鳴,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脈沈細。治宜溫陽利水。
制附子、肉桂、豬苓、茯苓、澤瀉、白術、補骨脂、胡蘆巴、五味子、車前子、懷牛膝。
6.腎虛骨軟:
腰膝酸軟,或筋骨軟弱。治宜補肝腎,強筋骨。
杜仲、續斷、桑寄生、懷牛膝、狗脊、南五加皮、老鶴草。
7.腎(相)火偏亢:
腎陰虛,虛火易起,睡眠不安,頭暈心悸,陽事易舉。治宜滋陰瀉火。
鹽知母、鹽黃柏、玄參、熟地、山茱萸、澤瀉、蓮子心、丹皮。
(十)膀胱
1.膀胱濕熱:
小便不利,尿頻,尿急,尿痛,尿黃渾濁或有膿血。治宜演化濕熱。
車前子、車前草、木通、茵陳、扁蓄、瞿麥、赤茯苓、萆薢、澤瀉、防己、滑石、地膚子、鴨趾草、玉米須。
2.膀胱結石:
小便淋瀝或見砂石,膀胱裏急,痛引小腹,甚則塞痛。治宜利濕化石。
金錢草、廣金錢、海金沙、石韋、木通、冬葵子、滑石、甘草梢、萆薢、鉤藤、勝紅薊。

●五象一气藥機

(一)五象概论:
1.中土,象:缓和,柔和,中正庸和。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代表药物,甘草。
2.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代表药物,当归。
3.丁火,象:充分饱满,清透无形,气定神闲,有冷静、沉稳之势。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代表药物,朱砂。
4.辛金,象:清凉,清透,敛降。味辛,气腥。代表药物,麦冬。
5.癸水,象:收藏,蛰藏。味咸,气腐,腐败的腐味。代表药物,补骨脂。
(二)一气周流
戊己斡旋,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气象为收藏。
(三)五药药象
1,中土
中土药: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
中土之己土药:生姜,干姜,苍术。
中土之戊土药:白寇,黄连,半夏。
甘草,象:缓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大局。
人参,象:柔润,直补五脏之精。
白术,象:补益中土,略转枢轴。
大枣,蜂蜜,象:柔润,滋补中焦**。
生姜,干姜,苍术,象:偏于升发,推散湿气
白蔻,黄连,半夏,象:偏于敛降,收湿气化
茯苓,象:平淡,平和,泻湿。
甘遂,象:峻猛化湿、消痰
2,乙木
乙木药:当归,乌梅,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
乌梅,阿胶,象:直补乙木之**,雨露飘然。
川芎,象:升发乙木。
细辛,象:从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接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
麻黄,象:直接散到体表。
柴胡,象: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往外散。
龙胆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
3,辛金
辛金药:麦冬,百合,山药,天麻,川椒,黄芪,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巴豆
麦冬,象:清透清润,敛降辛金。
百合,山药,天麻,象:柔润,气味清透,敛降,补益辛金本气。
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沉降,潜降,下降。辛金戊土不降引起的发烧,石膏是最好的退烧的药。
麻黄汤,象:麻黄与杏仁,一升一降,相互配合。
五味子,象:敛肺补肾,从辛金直接转换到癸水,少用敛降,多用补肾。
麻杏石甘汤,退烧用的方子,象:麻黄升乙木,甘草培土坐镇中州,杏仁石膏敛降辛金。
知母汤,象:知母沉降戊土辛金,杏仁敛降破气消痞,百合、麦冬滋润敛降。适用于有形和无形结合的淤结。
黄芪,象:其气清透。补肺气效果明显。
沉降无形之气,从石膏角度出发。沉降有形之气,从大黄、厚朴、巴豆角度出发。
4,癸水
癸水药:补骨脂,盐,猪苓,泽泻,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首乌,巴戟天,芦巴子,肉桂,附子
补骨脂,象:收藏。盐炒用。
枸杞子,象:收藏,滋润,收肾气、补肾气,阴阳双补。
菟丝子,象:收藏,跟补骨脂相比,相对弱一些,从土生水。巴戟天,象:滋润,味厚重,收藏肾气的同时,有略微的疏通作用。
芦巴子,象:收藏中含有一股升发之气。
熟地、首乌,象:滋腻,敛固,沉降。脉涩、虚,肾气亏损厉害时用。
附子、肉桂,象:生发元阳,使一气由癸水阳根中生发。
猪苓,泽泻,象:淡渗利水。
如果一个人单纯的肾气虚,没有邪气,就用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芦巴子,用盐制一下,效果更好。
如果肾精消耗的太过了,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熟地、首乌这样纯粹滋润的药,可以滋润敛降。
5,丁火
丁火药:朱砂、龙骨、牡蛎、栀子
丹砂,象:定神,养神气。
朱砂,象:安心情
龙骨、牡蛎,象:镇重潜降,敛镇心神。
栀子,象:清理三焦相火,尤清上焦相火。
(四)学习方向:
人体的一气在五行之间流转,走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段,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本质上是一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特色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时就要根据它的位置去判断,病人的运行、症状、脉象属于一气周流的哪一个阶段,属于哪个层次,该用哪些药物,相应的来选。一气周流就像一个定位系统一样,把模式搞透了,这个疾病在哪一块,一目了然,在哪一块的哪个层次也很清楚,哪个层次用什么药,也非常方便。如果把所有的药物安排到这个体系里,安排的再细一些,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一个是补益本气,一个是顺着本气的特性来补,一个是逆着本气的特性来泻的或者除邪的。举例:乙木,本性当归,温升就是桂枝,下降就是白芍,除邪就是丹皮。
附:彭子益药性提纲篇
药性提纲篇
(本篇从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辑出,供大家研习参考。)
用药提纲
初学用药可看汪韧庵编之本草备要。明白实在,极为适用。兹将常用者加以系统的简单说明。先将此说明认识,较有纲领。
中气药
温补中气,以炙甘草为主药。性温,有起死回生之功。凡脉虚大而润,或微小而润皆宜。若脉枯细与阴虚诸证慎用,脉实有力者忌用。阴虚而脉枯细,有兼补中之必要者,于滋阴药中斟酌少用。否则,横滞伤阴,中气反因之窒塞不能运化,小儿不宜重用。补中而不横窒者冰糖最好,但力小无起死回生之能。白糖养中较冰糖更平和矣。大枣补中,最补津液,性温,惟有滞塞诸证者,不可用。党参补中气补津液,性平。如有卫气闭束之外感服之,卫气愈闭,为祸不小。水饮病亦不可服,生津助水之故。此外凡补土之药,皆能补中。生甘草性寒,能将中气的运动力量减少也。
中寒,干姜为第一要药,有起死回生之力。古方干姜炙草同用之证,皆有关生死大病。误用伤阴,为害最大。炮过用,力稍减。生姜亦能温中,捣汁止呕止吐。外感用之,有伤肺之害。必须完全寒症,肝不燥,肺不热者,乃可用之。蜂蜜炼熟,温中补液,惟无运化之力。生蜜寒中。
调中理滞。食滞用神曲、麦芽、山楂、槟榔、草果,俱炒过用。神曲草果皆性热,余性平。凡舌上有黄白腻苔,皆宜。气滞用砂仁蔻仁,用量愈轻愈好。淡豆豉,调中理滞,其性阴柔,温燥病妙品。
中寒乃常有之事。中气最怕病热。中气若热,胃中阴不包阳,阳气飞散,即死。本人好食热性食物,与医生好用热性之药,日久,中气遂热。可怕。治之之法,养肺阴,养胃阴,降胆经,与温补中气并重,可愈。饭后胸下热,即中气热也。
脾胃土气药
补脾胃土气,白术为主药。宜用慎用忌用之脉与炙甘草同。性平不可用土炒,伤其津液,以增燥性。脾胃无滞者,合用。有滞之吐泻忌用。其次则山药、扁豆、薏苡,皆补土气,性味平淡,兼能除湿。凡除湿之品,皆伤津液。苍术除湿性燥,兼能发湿气之汗。茯苓除湿其性平而刚,猪苓泽泻除湿性柔,小便利者肺津亏者皆不可用。除湿之药,皆于土气有益。然土虚无湿,切不可用,以伤脾胃津液,致土气更败也。凡补土除湿之品,阴虚慎用忌用。半夏藿香平降胃气,赤石脂善收滑脱,平和妙品。冰朋散,口舌诸热,擦之特效。木通性平泻水,清心热而下行。
肺与大肠金气药
补肺金,山药为主药。其性平和,最助肺金收敛之气,并能利尿。利尿者,金气收则水归膀胱也。肺虚而燥者,以阿胶之滋润辅之。凡补中补土之药皆于肺金有益,土生金也。凡补肺之药,皆补大肠。
红枣补肺,能填补伤损。糯米最补肺阴,落花生润肺通滞,杏仁温肺降气,马兜铃润肺降热,麦冬清肺开结,桔梗排脓降肺。至若旋覆花枇杷叶桑叶,皆性燥,皆普通降肺之品。虚人都不宜用。款冬花紫菀性润降肺甚好。葛根升大肠金气性凉,薤白降肺金性温,合并用之,能将整个金气的升降,活动起来。如膀臂酸痛,二便不通,均有特效。肺脏内积有实热,轻则括蒌贝母,重则生枳实最妙。槐实清金气之热,咳血最效。中寒者,辅以冰糖红枣或山药扁豆。黄芩清肺热,极寒中气,初学莫用。知母清肺,只宜少用。竹叶清降肺胃,功效特殊。舌上白霉之时气与痧胀病,非竹叶重用不效。
肝胆木气药
——当归-川芎-地黄-芍药-阿胶-乌梅-山茱萸-酸枣仁-首乌-艾叶-丹皮-羊肉-吴茱萸-细辛——秦皮-白头翁-龙胆草-苦楝子-防风
补肝胆木气,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合用为主药。芎归补木气之阳,芍地补木气之阴。当归性散益肝,芍药性收助胆。川芎温升,地黄凉降,乃木气整个圆运动之药。于土气药中用之,如八珍汤善治诸虚者,中土运于中央,木气升降于四维之功也。芍地能助金气之收,助水气之藏。芎归能助火气之长。凡能善用八珍汤之医家,其成绩必有意想不到之妙。芍地性寒,芎归性热。当归润肠,脾湿忌用。阿胶润木气,助收敛,止疏泄,功效无匹。脾湿肠滑忌用。
温补木气,乌梅第一。发热舌无黄胎而尿短者极效。发热则胆经逆,相火虚,乌梅补胆经相火,而降之使下也。山茱萸温补木气,善于收摄。酸枣仁专补肝胆,收敛相火。首乌温补木气,能通能敛。艾叶温肝经暖下部,能通十二经。丹皮能除血中伏热,性平功大,妙品也。
秦皮性寒而涩,最清木热,下焦不收宜之。白头翁,寒能凉血分苦能坚下焦,与秦皮合用,故治热痢。龙胆草大泻肝胆之火,并除下焦湿热,实证乃可用之。普通肝胆病热,芍药生地二味,已足运用。鸡助肝热,为害甚大。鸡汤一大碗,兑好烧酒二两,生姜二两。能将肝经之热,运到胆经,以成木气的圆运动,妙品也。生姜烧酒,俱往右降,由右下降入肝经,再由左升入胆经。胆经能热,肝经乃不偏热耳。羊肉温润木气妙品,广西独不可用,冬月食之,病热泻。吴茱萸温补木气,大热善通,其力极猛,初学莫用。细辛温降寒水,最益木气,最伤津液,初学莫用。苦楝子能去木气实热,肝病脉沉相宜。防风性平,乃疏通木气,使之不郁,防其生风之药,质润而力散,疏泄之病忌之。世认为防外来之风。防外来之风,必如桂枝汤之芍药,乃合理也。
肾家水火二气药
——熟地-龟板-女贞子-黄精——韭菜子、菟丝子、甜苁蓉、巴戟天-五味子-海参大虾-附子
补肾水,以熟地龟板为主药,女贞子亦效,性均平和。黄精滋补脾肾津液,最宜水亏之家。补肾火,以韭菜子、菟丝子、甜苁蓉、巴戟天、温而兼润为宜。五味子大补肾阳,性较刚烈,善通少腹之滞塞,肺病忌用。海参大虾,温而润,补的力量太大。和以白糖,能增圆运动之力,不使其热性偏于一方,而成阳盛化热之害。凡补肾火,须带水性之温药,非真系水寒无火,不可用刚燥之附子。
君火相火药
——黄连-栀仁-柏子仁-远志-知母
补君火之药,皆温补肾家之药。水中阳足,君火自足。补相火之药,皆温补肾家之药。心包相火,亦来自肾家。清君相二火之药,黄连为主药,大苦大寒,误用杀人,初学莫用。必要用时,以栀仁代之。由心包屈曲下行,功用极妙。柏子仁清降心火,润肝润肾,和平妙品。远志极伤胸部津液,初学莫用。肾热者,栀仁知母最佳。
外感荣卫药
——麻黄-薄荷-苏叶-荆芥-葱头——芍药-黄豆黑豆-山药扁豆-黄芪——羌活、独活、白芷、升麻-柴胡
外感荣卫病。卫病收敛,以麻黄为主药,疏泄之力极大,凡皮肤、腠里、筋骨、关节,无所不到。虚人小儿老人,虽轻用亦不可。
凡卫气闭束恶寒之病,可用薄荷、苏叶、荆芥、葱头以代麻黄,疏泻力小。非真麻黄汤证莫用麻黄。荣病疏泄,以芍药为主药。苦寒伤中,须用甘温之药以和之。凡一切外感发热,鼻不塞脉不紧,依温病为治。黄豆黑豆为主药,润降肺胆,平疏泻,兼养中气,大便滑泻忌用。山药扁豆合用,能代炙草大枣。凡恶寒发热之病,多日不解,须看舌胎,有黄胎而脉沉,既须用清解之药,按证施治。至于羌活、独活、白芷、升麻,性燥气升,不合荣卫生理,千万莫用。
黄芪大补卫气之阳,乃疮科补虚之药。内伤病,关于荣卫不足,运动不灵,如黄芪五物汤之证,乃可用之,肺虚忌用。世以黄芪当归并用,为气血双补,多有流弊。肺气主降,黄芪性升故也。
柴胡解少阳经气之结之药,性升而散,最伤肺气,脉象沉紧之肝胆病,如伤寒论厥阴下篇四逆散之证,乃可用之。因发热恶寒的病,不止伤寒病小柴胡汤一证也。
用药宜忌
——附子-巴戟苁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生石膏-麦冬-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益母草--乳香没药-芫花、大戟、葶苈、甘遂、巴豆-木香-香附-使君子-钩藤-蝉蜕-五灵脂
附子性热,乃补阳温水寒之药,非补肾之药,巴戟苁蓉等,才是补肾之药。非将伤寒金匮有附子各方,研究清楚,不可使用。如非阳气虚少水气又寒之病,而误用之,且有将中下阳气引出之患,与拨动木气煽动心气之患,其患大矣。
大黄性寒,乃攻下肠胃燥热结聚实证之品。须有舌胎干黄,腹痛拒按之证,乃可用之。若仅舌胎干黄,肠胃并无燥热结实拒按证,只可少用两三分以清燥热,否则肠胃无有燥热结聚实在之物当之,必将人泻死。芒硝性热,用萝卜制名玄明粉,泻性速过大黄。世乃认为性寒,名实不符,本草备要谓芒硝能化七十二种石为水,又曰玄明粉实热忌用,因其热也。有用玄明粉代西药泻盐用,泻后常有伤阴出汗,须用凉药清热,汗乃能止者,可见也。
枳实性寒,下气猛烈,虚家忌用。厚朴性热,最能下气,最伤阴液,最伤元气,慎用。伤寒大承气汤为攻下肠胃燥热结实主方,大黄枳实之寒,配以芒硝厚朴之热,寒热并用,做圆的运动而下,是定法也。
生石膏乃清散金气燥结之药。寒中败阳,误用杀人。必须将伤寒论白虎汤与本书时病篇痧胀证,研究清楚,乃可用之。初学如有用之必要时,可用麦冬代之。麦冬亦清散金气燥结妙品。
桃仁性温,最攻淤血,较红花平和,初学莫用红花与三棱莪术。益母草散血力大,脉虚慎用。乳香没药,通滞攻瘀,可少用。芫花、大戟、葶苈、甘遂、巴豆攻水力猛,初学莫用。木香香附皆温调木气之品,木香最助疏泄,伤阴液,只宜轻用,莫过一钱。使君子杀虫伤肝,钩藤寒中,蝉蜕破肺,小儿忌用。世人惯用以害小儿,可恨。五灵脂善化淤血,产后腹痛按之更痛者,吞服五分至一钱立效。龙骨牡蛎,收敛浮阳,降胆经,去滞塞,性平,忽然脉象浮大异常者,速速用之。

●升提沉降藥機

药对是二种中药特殊的配伍方法,有力专功宏之优。升降药对又是用升提药、沉降药配伍,有调节升降气机之作用。
一、葛根、大黄治痢疾
葛根甘辛平,性升,为升发脾胃清阳之要药,《用药法象》载“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
大黄苦寒,性降,以荡涤肠胃,通降胃气而称著,《药品化义》载“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
此药对功擅调理脾胃气机
治湿热或食滞之痢疾,效果颇佳。适用于:腹部胀痛拒按,下痢赤白,一日几次或数十次之多,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便后腹部略舒,胃纳不佳,或暖酸腐气,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或食滞)蕴结肠道,肠道传导失职,以致脾胃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不利。用此药对升清降浊,甚为合拍。
剂量:葛根8克,大黄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轻重而定。体质强、病情重用生大黄8~10克;反之,用制大黄6~10克。
必须指出:服此药对有二种正常反应:一为药后初次小便变深黄色;二为药后腹痛加剧,大便次数增,再服诸症减轻或解除。
二、麻黄、沉香治咳喘
麻黄辛苦微温,性升,为宣肺平喘之要药。
沉香辛苦温,性降,以降气纳气而称著,《本草备要》载“诸木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坠疑涎。”
此药对功擅平喘降逆
治虚实相兼的咳喘,效果颇佳。适用于:咳喘多年,咳嗽有痰,薄白量多或味咸,张口抬肩,气急,动则更甚,舌紫、苔净,脉细等。外邪犯肺,失治或误治,痰涎阻于气道,则为咳喘。久病及肾,虚实相兼为多。用此药对宣发肺气,纳气归肾,甚为合拍。
剂量:麻黄1.5克,沉香(后下)3~6克为宜。
必须指出:临床所见咳喘病证因外邪引发为多,若兼寒热头疼,鼻塞脉浮,应宗先表后里或表里两治法,方能奏效。
三、桔梗、琥珀治癃闭
桔梗苦辛平,性升,为升散肺气之要药,《珍珠囊》载桔梗“为舟楫之剂”。
琥珀甘平,性降,以通降利尿而称著,《别录》载“消瘀血,通五淋。”
此药对功擅利尿通淋
治实证癃闭,效果颇佳。适用于:小腹胀闷,膀胱充盈,小便点滴不利,甚至全无,伴有胸脘闷满,舌苔薄白,脉弦细等。膀胱贮尿之所,通过气化排尿。肺气不降,气化不利,则见癃闭。用此药对欲降先升,提壶揭盖之法,甚为合拍。
剂量:应按症状而定,胸脘闷满重者,桔梗5~10克,反之用3~5克。小腹胀闷甚,小便全无,琥珀5克(冲服),反之用3克(冲服)。
必须指出:产后、老人前列腺疾患致癃闭为临床所常见,大多虚实相兼,而此药对仅属治标之品,尚需加入培本之药,方能收效。
四、白芷、石膏治牙痈
白芷辛温,性升,为散阳明风寒之要药,《本草纲目》载治“齿痛、眉棱骨痛”。
石膏辛甘大寒,性降,以清阳明气分实熟而称著,为清阳明气分热邪之首选药物。
此药对功擅散风寒,清热邪
治外寒内热之牙痈,效果颇佳。适用于:恶风发热,齿龈肿痛,痛引头部,局部热感,甚至色红拒按,口渴气秽,舌红、苔黄,脉滑等。阳明素有蕴热,风寒内客阳明,内外之邪循经上犯齿龈,以致红肿疼痛。用此药对融升散沉降为一体,会为合拍。
剂量:白芷6~10克,石膏(先煎)15~30克,饭后一小时服。
必须指出:此药对在该病的初中后期均能服,初期寒热、齿龈疼痛明显,可用白芷10克,石膏(先煎)15克,中后期齿龈肿胀明显,可用白芷10克,石膏(先煎)30克。尚需观察是否化脓,若已化脓,应及时排脓,殊属重要。
五、升麻、人中白治口舌糜烂
升麻甘辛微寒,性升,为升散郁热之要药,《本草正义》载“升麻宣发肌肉腠理之阳明,而升举脾胃之郁结。”
人中白咸寒,性降,以降火最速而称著,《本草纲目》载“降相火,消瘀血。盖咸能润下,走血故也。今人病口舌诸疮,用之有效,降火之验也。”
此药对功擅升散郁热,降火解毒
治郁热之口舌糜烂,效果颇佳。适用于:口舌反复糜烂、疼痛,喜冷饮,口臭气秽,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紫红、苔黄腻,脉沉数等。偏嗜辛辣热物,部热内蕴,上窜口舌,以致糜烂。用此药对升无助火之弊,降无抑遏之虞,甚为合拍。
剂量:升麻10克,人中白15克为宜,少者无效。
必须指出:使用该药对的关键是舌质紫红,脉沉,此乃郁热之征也。
六、木蝴蝶、柿蒂治梅核气
木蝴蝶苦寒,性升,为轻散理气,治咽喉疾患的常用药。
柿蒂苦平,性降,以降逆顺气而称著!《食疗本草》载“治咳逆哕气。”
此药对功擅轻散,降逆气机
治气郁不舒之梅核气,效果颇隹。适用于:咽喉不适,胸闷若塞,似有物之状,噫气,舌苔薄净,脉弦等,气郁不舒,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阻于咽喉,而成梅核气,用此药对上散下降,甚为合拍。
剂量:木蝴蝶2克,柿蒂8克为宜。
必须指出:此类病证大多情志郁结及过服苦寒药而成,前者宜畅襟开怀,后者应停用苦寒药,包括某些抗菌素。
七、佩兰、钩藤治头病
佩兰辛平,性升,为化湿醒胃之要药,《素问·奇病论》载用佩兰治脾瘅。
钩藤甘微寒,性降,以清热平肝阳而称著,《本草纲目》载“平肝风,除心热,大人头旋目眩。”
此药对功擅升清阳,降肝阳
治肝阳夹湿浊头痛,效果颇佳。适用于:头痛时抽掣,时昏重,并有发热,胀疼感,舌苔腻,脉弦等。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肝阳上越,易致头痛,湿为阴邪,易阻气机,蒙蔽清阳,亦致头痛。用此药对升清不助肝阳上越,平肝阳不恋湿浊内留,甚为合拍。
剂量:佩兰10克,钩藤(后下)15克为宜。
必须指出:阴亏体质在湿令时易患此证,用此药对症状消除后,还得用滋阴药改善阴亏体质,用益气药培补元气,匆使湿邪逗留。

●药对七情藥機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 — 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 —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 — 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 药物配对:犀角 —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 — 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 药物配对:栀子 — 木通,如洗心汤;滑石 —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 — 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 药物配对:车前子 —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 —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 药物配对:黄连 —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 药物配对:香薷 —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 —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 — 天竺黄, 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 药物配对:黄连 — 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温心壮阳 药物配对:附子 —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 药物配对:附子 — 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 药物配对:附子 — 玄胡索。 
和阳益阴 药物配对:桂枝 — 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 药物配对:细辛 — 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益气回阳 药物配对:人参 —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 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 药物配对:黄芪 —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 —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 药物配对:黄芪 — 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 药物配对:炙甘草 — 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 药物配对:黄芪 —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 药物配对:人参 — 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 药物配对:熟地 —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 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 药物配对:干地黄 — 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 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安神 药物配对:生地 —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 —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 
清肺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黄芩 —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 药物配对:石膏 — 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石膏 —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银花 —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前胡 —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 
清肺祛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知母 — 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 药物配对:板蓝根 — 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 —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 —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 
清肺解表 药物配对:银花 — 连翘、荆芥,如银翘散;桑叶 — 杏仁,如桑杏汤。 
清肺利咽 药物配对:牛蒡子 — 桔梗、甘草,如银翘散。 
清肺止血 药物配对:知母 — 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黄连 —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 
清肺止痒 药物配对:玄参 —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 药物配对:苇茎 — 苡仁、桃仁。 
泻肺行水 药物配对:葶苈子 — 大枣。 
(二)温肺 
温肺发表 药物配对:细辛 —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荆芥 — 防风,如荆防败毒散。 
温肺止咳 药物配对:麻黄 —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杏仁 —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 
温肺化痰 药物配对:干姜 — 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紫苑 — 苏子。 
燥湿化痰 药物配对:半夏 —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半夏 — 枯矾,如半夏散。 
化痰降气 药物配对:苏子 —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半夏 — 苏子,如苏子降气汤;紫苑 — 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气 药物配对:桔梗 — 帜壳,如荆防败毒散;杏仁 — 陈皮,如发表青龙汤。 
宣肺行水 药物配对:麻黄 — 白术;桂枝 — 防己。 
(三)润肺 
润肺清热 药物配对:知母 — 贝母、玄参,如知母散;沙参 — 麦冬、天花粉,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生津 药物配对:麦冬 — 生地、知母,如清肺润肠散;麦冬 — 沙参、玉竹,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止咳 药物配对:麦冬 — 杏仁、枇杷叶,如清燥救肺汤;款冬花 — 紫苑,如黄柏散。 
润肺化痰 药物配对:百合 — 贝母、麦冬,如百合固金汤;天冬 — 麦冬、瓜蒌壳,如理肺散。 
润肺滋肾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玄参,如百合固合汤。 
(四)补肺 
益气敛肺 药物配对:人参 — 五味子,如虚劳补阳散; 
益气平喘 药物配对:人参 — 麻黄、杏仁。 
益气化痰 药物配对:人参 — 贝母。 
益气固表 药物配对:黄芪 — 白术、防风。 
补肺润燥 药物配对:党参 — 沙参、制首乌,如五参散。 
三、用于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温脾 
温中祛寒 药物配对:干姜 — 厚朴,如健脾散;官桂 — 砂仁,如益智散。 
温中行气 药物配对:厚朴 — 青皮、陈皮,如厚朴散;桂心 — 砂仁、陈皮,如桂心散。 
温中止痛 药物配对:丁香 — 吴萸,如丁萸理中汤;砂仁 — 木香,如香砂散。 
温脾止泻 药物配对:肉豆蔻 — 诃子,如养脏汤。 
温脾止血 药物配对:附子 — 白术、灶心土,如黄土汤;附子 — 炮姜炭。 
温脾攻下 药物配对:附子 — 大黄,如温脾汤。 
温脾助阳 药物配对:干姜 — 草果仁、附子,如实脾汤;白术 — 附子,如术附汤。 
(二)清脾 
清热解毒 药物配对:石膏 — 黄连、黄芩;升麻 — 玄参。 
清热祛湿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栀子 — 藿香;黄柏 — 苍术,如除湿壮筋汤;石膏 — 苍术,如湿热吐草方。 
(三)健脾 
健脾除湿 药物配对:苡仁 — 防已、陈皮,如滋补散;茯苓 — 苡仁、大腹皮,如消肿利水散;白术 — 茯苓,如四君子汤。 
燥湿健脾 药物配对:苍术 — 厚朴、陈皮,如平胃散;槟榔 — 苍术,如麻黄桂枝汤;苍术 — 神曲,如加味平胃散。 
健脾行气 药物配对:陈皮 — 青皮,如曲蘖散;茯苓 — 枳壳,如和胃消食汤。 
健脾破满 药物配对:白术 — 莪术,如导水散;白术 — 枳实,如枳实导滞丸。 
健脾利水 药物配对:黄芪 — 茯苓、防己,如防己散;白术 — 茯苓、猪苓,如五苓散。 
(四)补脾 
补脾益气 药物配对:党参 — 黄芪、白术,如扶脾散;人参 — 白术,如四君子汤。 
补中健脾 药物配对:人参 — 白术、陈皮,如异功散;白术 — 山药,如完带汤。 
益气升阳 药物配对:黄芪 — 升麻、柴胡,如补中益气汤。 
益气温中 药物配对:黄芪 — 桂枝;人参 — 白术、干姜,如理中汤。 
补中和胃 药物配对:白术 — 砂仁、陈皮,如香砂六君子汤。 
益气涩肠 药物配对:人参 — 肉豆蔻、诃子,如养脏汤。 
四、用于肝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肝 
清肝泻火 药物配对:黄芩 — 栀子,如龙胆泻肝汤;黄芩 — 生地、黄连,如黄芩散;大黄 — 菊花、黄芩,如大黄当归散;栀子 — 牡丹皮,如丹栀逍遥散。 
清肝明目 药物配对:菊花 — 木、车前子,如洗肝散;青葙子 — 草决明、石决明,如青葙子散。 
清肝利湿 药物配对:栀子 — 茵陈;龙胆草 — 木通、车前子。 
清肝熄风 药物配对:羚羊角 — 钩藤,如羚羊钩藤汤;全蝎 — 僵蚕、蝉蜕,如千金散;蝉蜕 — 蚯蚓。 
清肝止血 药物配对:黄芩 — 大黄、栀子,如大黄当归汤。 
平肝潜阳 药物配对:钩藤 — 石决明、天麻;白芍 — 龙骨、牡蛎。 
(二)温肝 
温肝散寒 药物配对:吴萸 — 生 姜,如四神丸。 
温肝行气 药物配对:吴萸 — 小茴香,如木瓜散;高良姜 — 香附。 
温肝清胃 药物配对:吴萸 — 黄连,如木瓜散。 
温肝舒筋 药物配对:木瓜 — 苡仁、桂枝,如舒筋散。 
(三)疏肝 
疏肝清热 药物配对:川楝子 — 玄胡索。 
疏肝解郁 药物配对:柴胡 — 白芍,如逍遥散;柴胡 — 麦芽、陈皮,如和气饮;枳壳 — 郁金;柴胡 — 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气 药物配对:香附 — 枳壳,如柴胡疏肝散;川楝子 — 小茴香,如金铃散;川楝子 — 乌药、青皮;白芍 — 陈皮、青皮。 
疏肝利胆 药物配对: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大黄、黄芩,如柴胡清凉汤。 
疏肝理脾 药物配对:柴胡 — 枳实、甘草,如四逆散;柴胡 — 木香、陈皮,如和气饮;香附 — 苍术。 
疏肝和胃 药物配对:柴胡 — 陈皮、半夏,如柴芍六君子汤。 
疏肝养血 药物配对:川楝子 — 地黄;柴胡 — 当地 如逍遥散。 
疏肝活血 药物配对:柴胡 — 桃仁,如血府逐淤汤;川楝子 — 郁金。 
(四)补肝 
补血养肝 药物配对:当归 — 白芍,如四物汤;当归 — 枸杞子,如滋肾补肝散。 
滋肝明目 药物配对:山茱萸 — 枸杞子、菊花,如枸菊地黄丸。 
养肝滋肾 药物配对: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 
强筋健骨 药物配对:杜仲 — 续断、桑寄生,如独活寄生汤。 
和营缓急 药物配对:白芍 — 甘草,如香连散。 
五、用于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温肾 
温肾壮阳 药物配对:肉桂 — 附子、熟地,如桂附八味散;补骨脂 — 巴戟天、葫芦巴,如血竭散。 
回阳救逆 药物配对:附子 — 干姜、炙草,如四逆汤。 
温肾强腰 药物配对:肉桂 — 怀牛膝、杜仲;补骨脂 — 葫芦巴,如血竭散。 
温肾纳气 药物配对:附子 — 苏子,如三子下气汤。 
补肾催情 药物配对:菟丝子 — 淫羊藿、阳起石,如催情散。 
温肾缩尿 药物配对:益智仁 — 山药、乌药。 
温肾利水 药物配对:附子 — 茯苓,如真武汤;怀牛膝 — 车前子。 
温阳发表 药物配对:附子 — 麻黄、细辛,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肾暖脾 药物配对:补骨脂 — 肉豆蔻,如四神丸。 
温肾暖胃 药物配对:益智仁 — 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二)补肾 
滋肾清热 药物配对:熟地 — 地骨皮、柴胡,如熟地黄散。 
滋肾益精 药物配对: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熟地 — 生地、山萸肉;夏盆子 — 菟丝子、枸杞子。 
补肾健骨 药物配对:怀牛膝 — 熟地、巴戟天,如滋肾补肝散;续断 — 巴戟天、杜仲。 
补肾涩精 药物配对:菟丝子 — 龙骨、牡蛎;沙苑蒺藜 — 芡实、莲子,如金锁固精丸。 
滋肾泻浊 药物配对:熟地 — 泽泻,如六味地黄丸。 
滋肾润燥 药物配对:肉苁蓉 — 当归、麻油,如当归苁蓉汤;生地 — 玄参、麦冬,如增液汤。 
六、用于胃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胃 
清胃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 
清胃解毒 药物配对:升麻 — 黄连,如普济消毒饮;大黄 — 黄连,如泻心汤;石膏 — 黄芩、黄连,如石膏竹沥汤。 
清胃生津 药物配对:石膏 — 麦冬,如竹叶石膏汤;升麻 — 生地。 
清胃降浊 药物配对:黄连 — 水竹茹,如连茹二陈汤;黄连 — 半夏,如消黄益心汤。 
(二)温胃 
温胃散寒 药物配对:砂仁 — 草豆蔻,如益胃散;桂心 — 砂仁,如桂心散。 
温胃行气 药物配对:桂心 — 茴香、陈皮,如通灵散;丁香 — 木香,如丁香散。 
温胃和中 药物配对:干姜 — 甘草,如理中汤。 
温胃止吐 药物配对:陈皮 — 生姜,如香砂平胃散;干姜 — 半夏;砂仁 — 陈皮、半夏,如香砂六君子汤。 
温胃活血 药物配对:厚朴 — 当归,如温脾汤。 
温胃攻下 药物配对:桂枝 — 大黄,如透肠散。 
(三)和胃 
和胃降逆 药物配对:半夏 — 黄连、竹茹,如连茹二陈汤;木瓜 — 吴萸,如木瓜散。 
消食导滞 药物配对:山楂 — 神曲、麦芽,如曲蘖散;半夏 — 神曲,如保和丸;神曲 — 山楂、槟榔,如和胃消食散;神曲 — 大黄,如三仙汤。 
和胃止吐 药物配对:陈皮 — 半夏,如二陈汤;藿香 — 半夏。 
和胃解表 药物配对:藿香 — 苏叶 
行气导滞 药物配对:木香 — 槟榔,如木香槟榔丸;陈皮 — 厚朴,如平胃散;枳壳 — 神曲,如枳壳散。 
(四)补胃 
益气清胃 药物配对:人参 — 石膏、竹叶,竹叶石膏汤。 
生津养胃 药物配对:沙参 — 麦冬、玉竹,沙参麦冬汤。 
益气和胃 药物配对:人参 — 白术、砂仁,参苓白术散;人参 — 陈皮、半夏,如六君子汤。 
七、用于胆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胆 
清胆泻热 药物配对: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黄芩、大黄,如柴胡清凉散;赤小豆 — 连翘。 
和解少阳 药物配对:柴胡 — 黄芩,如小柴胡汤。 
和解发表 药物配对:柴胡 —桂枝、白芍,如柴胡桂枝汤。 
和解攻下 药物配对:柴胡 — 白芍、大黄,如大柴胡汤。 
清胆退黄 药物配对:茵陈 — 泽泻、猪苓,如茵陈五苓散;栀子 — 茵陈、木通。 
清胆和胃 药物配对:竹茹 — 半夏、枳实,如温胆汤;柴胡 — 半夏、生姜,如小柴胡汤。 
利胆排石 药物配对:茵陈 — 四川大金钱草、大黄。 
(二)温胆 
温胆退黄 药物配对:附子 — 茵陈,如茵陈四逆汤;白术 — 附子、茵陈,如茵陈术附汤。 
八、用于大肠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肠 
清肠祛湿 药物配对:大黄 — 黄连、黄芩,如芍药汤;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 
清肠止泻 药物配对:黄连 — 木香,如香连散;白头翁 — 苦参、黄柏,如白苦汤;黄连 — 葛根、黄芩。 
清肠行气 药物配对:黄连 — 枳壳,如加味郁金散;大黄 — 木香,如通肠芍药汤。 
清肠攻下 药物配对:芒硝 — 大黄,如大承气汤。 
清肠止血 药物配对:黄芩 — 地榆、槐花,如清肠饮;槐角 — 生地、黄芩,如槐角丸;槐花 — 地榆,如槐花散。 
清肠活血 药物配对:黄连 — 当归、白芍,如芍药汤;大黄 — 桃仁,如通关散;地榆 — 赤芍,如血痢方。 
(二)温肠 
温肠行气 药物配对:官桂 — 木香、砂仁,如香砂散;小茴香 — 青皮、陈皮,如橘皮散。 
涩肠止泻 药物配对:罂粟壳 — 煨诃子,如诃子散;乌梅 — 煨诃子,如乌梅散。 
(三)攻肠 
润下滑肠 药物配对:火麻仁 —当归、桃仁,如通关散;火麻仁 — 杏仁、大黄,如麻子仁丸;郁李仁 — 火麻仁。 
攻肠逐水 药物配对:大戟 — 甘遂、大枣,如十枣汤;大黄 — 牵牛子,如大戟散。 
攻下和营 药物配对:大黄 — 白芍,如郁金散。 
行气破满 药物配对:木香 — 槟榔、山棱,如马价丸;厚朴 — 枳实,如大承气汤;乌药 — 大腹皮、枳实,如消胀汤。 
润肠祛风 药物配对:火麻仁 — 桃仁、防风,如通关散。 
九、用于膀胱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热 
清热利尿 药物配对:竹叶 —木通、生地;滑石 — 甘草、泽泻,如止淋通关散;栀子 — 大黄,如八正散。 
渗湿利水 药物配对:猪苓 — 茯苓、泽泻,如五苓散。 
利水通淋 药物配对:木通 — 车前子、滑石,如八正散;石苇 — 灯草心、瞿麦,如利尿散。 
清热止血 药物配对:栀子 — 小蓟、大黄;生地 — 炒蒲黄、栀子。 
利水坚阳 药物配对:滑石 — 知母、黄柏 如猪苓散。 
通淋排石 药物配对:海金沙 — 石苇、四川大金钱草。 
(二)温补 
温阳化气 药物配对:桂枝 — 泽泻,如五苓散。 
化气坚阳 药物配对:肉桂 — 知母、黄柏。 
滋肾固浮 药物配对:益智仁 — 乌药、桑螵蛸。

●法象用药藥機

中医理论是于现象之中阐明气化之妙,形质之上发明无形之奥,因此中药用药理论,其本质是法象用药,诸如质地之轻重、形状之殊异,纹理之疏密、气之清浊,味之厚薄,五运六气之禀赋,阴阳五行之制化等等,总括无余,然后心裁意度,对证切机,收效宏捷。古今良医莫不于此精思深悟,今试悟领张锡纯药法,自知此理高妙,撷取点滴,抛砖引玉。
1  血余炭化瘀利小便  水蛭破瘀宜生用
血余者,发也,煅为炭然则其质化,血余炭[1]性能善化瘀血生新血,治吐血、衄血等,张氏用之治劳瘵,即《金匮》谓之血痹虚劳者。因其性能利小便,以人之小便半从血管渗出,实亦属血余化瘀生新,使血管流通故有斯效也,诚如《金匮要略》亦载利小便用膏发煎。
凡食血之物,皆能破血。然他食血之物,皆以嘴食血,而水蛭[1]以其身与他物紧贴,即能吮取他物之血,故其破瘀血之力独优也,尤其味咸为水味,色黑为水色,气腐为水气,纯系水之精华生成,故最宜生用,甚忌火炙。所以张氏用水蛭之理窥见一斑。
2  蜈蚣搜风善理神  柏子仁理肝安五脏
张氏谓蜈蚣之为物,节节有脑,乃物类之至异者,是以性能入脑,善理脑髓神经,便不失其司,而痫痉之病自愈。同时主张必用全蜈蚣治病,因去其头,即去其脑矣,更何恃上入脑部以理脑髓神经乎?且其头足黄而且亮,绕有金色,原其光华外现之处,亦其所恃以治病有效之处。其理法归一也。
凡植物皆喜阳光,故树木皆向东南,柏树则独向西北,西北者金水合并之方也。且其实成于秋而采于冬,饱经霜露,得金水之气尤多。肝脏属木,中寄相火,性甚暴烈。柏子仁既禀金水之气,水能滋木,如统师旅者之厚其饷也。滋之镇之,则肝木得其养兼得其平,将军之官安其职矣。故张氏认为《本经》谓柏实能安五脏,而实于肝脏尤宜也
3  蒲黄柔化利小便  木通通经利九窍
张氏认为蒲黄[1]生于四五月大火得令时,能吸火气以媾于水而成中五之色者,是能合水火之精以成土者也。人身惟水火不谐方小便不利。蒲黄象土,本可防水,且又生于水中,用之使调和水火,则寒热予以解,小便遂自利,柔化之功反速于刚制也。
木通味苦性凉,为藤蔓之梗,玲珑通彻,故能贯串经络,通利九窍。泻上焦之热,为利小便清淋浊之要药。其贯串经络之力,又能治周身拘挛,肢体痹疼,活血消肿,催生通乳,多用亦能发汗。故木通通利之理经张氏一辨而明矣。
4  茯苓安神兼止汗  沙参为肺家良药
张氏认为茯苓以其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又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又为心经要药。且其伏藏之性,又能敛抑外越之水气转而下注,不使作汗透出,兼为止汗之要药也。其抱根而生者为茯神,养心之力,较胜于茯苓。
徐灵胎载:“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滑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张氏治肺病亦堪透沙参之玄妙。
5  枸杞补肝肾益寿  地骨皮清肺肾退热
枸杞[1]其树寿逾松柏,万年不老,无论生于何地,其根皆能直达黄泉,莫不盛茂,从未见有自枯萎者,人服枸杞而寿,或亦因斯欤。其性善明目,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疼,服之,延年益寿,此皆滋补肝肾之功也,故为张氏所推崇。
地骨皮[1]即枸杞根上之皮也,张氏认可地骨皮能虚实两清。其根下行直达黄泉,禀地之阴气最厚,是以性凉长于退热。为其力优于下行有收敛之力,是以治有汗骨蒸,能止吐血、衄血,更能下清肾热,通利二便,并治二便因热下血。且其收敛下行之力,能使上焦浮游之热因之清肃,而肺为热伤作嗽者,服之可愈。
6  茵陈同气治肝胆  朱砂质气色合用
茵陈者,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凉而能散。为其禀少阳初生之气,原与少阳同气相求,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
朱砂味微甘性凉,生于山麓极深之处,为汞五硫一化合而成。硫属阳,汞属阴,为其质为阴阳团结,且又性凉体重,故能养精神、安魂魄、镇惊悸、熄肝风;为其色赤入心,能清心热,使不耗血,故能治心虚怔忡及不眠;为其原质硫汞,皆能消除毒菌,故能治暴病传染、霍乱吐泻;为其色赤为纯阳之色,故能驱除邪祟不祥;为其含汞质甚多,重坠下行,且色赤能人肾,导引肾气上达于心,则阴阳调和,水火既济;目得水火之精气以养其瞳子,故能明目;外用之,又能敷疮疡疥癞诸毒,亦藉其原质为硫汞化合之力也。
7  白茅根形味性异治  黄芩清热因形治
白茅根性凉,中空有节,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毒外出。其根中空,统体玲珑,故善利小便淋涩作疼。为其色白中空,故能入肺清热以宁嗽定喘;因甘且鲜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阴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热,咳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然必用鲜者其效方著;因其性,盖茅根生于水边,原兼禀寒水之气,且其出地之时,作尖锐之锥形,故能直入少阴,助肾气上达,与心相济,则心即跳动有力,是以其脉遂外现也,用以理气郁而复脉。张氏因其性形味而立治异之新见也。
张氏堪解黄芩,清热之妙法,认为黄芩味苦性凉,中空象肺,最善清肺经气分之热,由脾而下通三焦,达于膀胱以利小便。色黄属土,又善入脾胃清热,由胃而下及于肠,以治下利脓血。又因其色黄而微青,青者木色,又善入胆清热,治少阳寒热往来(大小柴胡汤皆用之)。为其中空兼能调气,无论何脏腑,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为其中空又善清躯壳之热,凡热之伏藏于经络散漫于腠理者,皆能消除之。
8  天门冬主痹能健髓  麦冬合胃充诸气
《本经》“天冬主暴风湿偏痹,强骨髓”二语,经后世注解,其理终未透彻。张氏谓嚼服天门冬[1]毫无渣滓,尽化津液,且觉兼有人参气味,盖其津浓液滑之中,原含有生生之气,犹人之积精以化气也。其气挟其浓滑之津液以流行于周身,而痹之偏于半身者可除,周身之骨得其濡养而骨髓可健。且入药者为天冬之根,乃天冬之在内者也;其外生之蔓多有逆刺,若无逆刺者,其皮又必涩而戟手,天冬之物原外刚内柔也,而以之作药则为柔中含刚,是以痹遇其柔中之刚,则不期开而自开,骨得其柔中之刚,不惟健骨且能健髓也。
张氏认为麦冬,质柔而韧,色兼黄白,脉络贯心,恰合胃之形象,其一本间根株累累,四旁横出,自十二至十六之多,则有似夫与他脏腑脉络贯注之义。其叶隆冬愈茂,青葱润泽,鉴之有光,则其吸土中精气,上滋梗叶,绝胜他物可知。且其味甘中带苦,又合从胃至心之妙,是以胃得之而能输精上行,自不与他脏腑相绝;肺得之而能敷布四脏,洒陈五腑,结气自尔消熔,脉络自尔联续,饮食能养肌肤,故神旺而气随之充也。”正所谓诸家所见略同。
9  肉桂补火又平肝  桂枝降肺肝二气
肉桂,味辛而甘,气香而窜,性大热纯阳。为其为树身近下之皮,故性能下达,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其色紫赤,又善补助君火,温通血脉,治周身血脉因寒而痹,故治关节腰肢疼痛及疮家白疽。木得桂则枯,且又味辛属金,故善平肝木,治肝气横恣多怒。此可谓张氏明释补火之理,且于平肝新用之发挥矣。
《本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又小青龙汤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诚以《本经》原谓桂枝主吐吸,吐吸即喘也,去桂枝则不能定喘矣。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本经》之过也。其花开于中秋,是桂之性原得金气而旺,且又味辛属金,故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而桂之枝形如鹿角(树形分鹿角蟹爪两种),直且无曲,故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所以说,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而能降逆肺肝二气,为张氏之真知灼见。
10  柴胡少阳经主药  苇升降且利透
张氏认为柴胡味微苦,性平,禀少阳生发之气。其气于时为春,于五行为木,故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炽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枢转以透膈升出之。此理同与《本经》之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苇与芦原系一物,其生于水边干地,小者为芦,生于水深之处,大者为苇。为其禀水中之真阳,是以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故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阴养肺;其善发痘疹者,以其得震卦振发之性也;其善利小便者,以其体中空且生水中自能行水也;其善止吐血、衄血者,以其性凉能治血热妄行,且血亦水属(血中明水居多),其性能引水下行,自善引血下行也。
 徐洄溪曰:“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于法象用药之理,古今诸家著述,皆有妙论,善会古人心法,必对日后临床大有裨益

药证辨证药机

桂枝
一、应用:
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药证
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
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3.另:
桂枝甘草配伍麻黄,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
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
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
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
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
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药
一、应用:
1.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
二、经验:
1.芍药兼治便秘。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
3.小建中汤是保肝方。P19
三、用量:
仲景用芍药有2个剂量阶段:
大量:4-6两,主治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病症。若配附子或黄芩,或配桂枝等则不必大量,用小量:2-3两即可。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各4两。
后世用量比例不一,从12:1到3:1不等。

甘草
一、应用:
1.用于瘦人。《神农本草经》载甘草能“长肌肉”。羸瘦可以看做使用甘草的客观指征之一。
2.咽痛,多用甘草。
3.甘草用于口腔黏膜病。咳嗽也是黏膜病。
总之,甘草证以体形羸瘦为客观指征,主治病症以干枯性(羸瘦)、挛急性(肌肉痉挛、绞痛)、刺激性(咽痛、黏膜溃疡)、躁动性(心悸、脏躁)、突发性(中毒、外科感染)为特点。
二、经验:
1.甘草6g,桔梗3g。为利咽方。
治疗急性咽炎,笔者常加山栀10g,连翘20g。加制半夏12g、厚朴10g,治疗慢性咽炎、梅核气等。
2.甘草6g,桂枝12g。为定悸方。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10g。
3.甘草12g,干姜6g。用于以吐涎沫而不渴、苔滑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大枣
一、应用:
1.张种景使用大枣最多的是与生姜、甘草分别同用。
2.临床所见,凡动悸者、脏躁者,多形体瘦弱、舌淡脉细,故使用大枣、甘草为主的方药,要注意辨清舌脉。
3.大枣味甘,含糖量很大,作为能量补充,张仲景对体质瘦弱的虚劳患者,常常大量使用大枣,最大量达30枚。
二、使用注意:
1.大枣一般不与麻黄配伍。
2.张仲景治疗胸闷气喘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
3.治疗关节痛的麻黄方也很少配伍大枣,可能大枣大量服用能妨碍麻黄发汗功效的发挥。

麻黄
一、应用:
1.麻黄多用于无汗证,而与石膏同用时,则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2.麻黄配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3.黄肿,是仲景使用麻黄的客观指征。黄肿者的咳喘,麻黄最为适宜。
4.仲景使用大剂量麻黄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5.麻黄体质-P38
6.配伍桂枝的麻黄剂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黄的处方。麻黄汤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7.麻黄6g,附子10g,细辛6g。是温性止痛兴奋剂,治疗腰痛效果最好。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麻黄量在10g以上,芍药量在30g以上,服用以且须避风,服第一服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才常常三五剂内见效。笔者经验,本方加大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
二、用量
1.麻黄的用量有多个阶段:
2.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仲景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

附子
一、应用
1.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以后可以,但恶寒不仅不减轻,反而比以前严重,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阳虚证患者,恶寒同时,常常汗漏不止,身体湿冷,精神萎靡,是使用附子的指征。
2.大剂量附子多用于痛证。
3.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所主治的二证之中,脉象沉微最为重要。
4.“附子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5.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6.仲景使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温阳止泻多与干姜同用;与白术茯苓白芍同用则利水;与麻黄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配人参治大泻而脉微不出;配大黄治腹痛而大使不通。
7.真武汤乃温阳利水剂,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个人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肉桂,甘草更好。
二、用量:
仲景用附子有2个剂量阶段:止痛炮用3-5枚;回阳生用1-2枚。
三、使用注意:
有毒,须久煎。
附子中毒,古时侯用甘草、黄连、肉桂、绿豆、黑豆汤解之。现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鲁卡因等。口服浓茶也有解毒作用,目的是沉淀生物碱。

干姜
一、应用
1.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2.“干姜舌”: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干姜舌”。
3.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多用于心血管系统,脉沉微;干姜多用于消化系统,舌苔白腻。此外,附子能止痛;干姜除腹胀满,二者有内外之别。
4.干姜6g,甘草12g。为甘草干姜汤,本方为温中的祖方。
5.著者经验方: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肉桂6g,甘草5g,茯苓20g,大枣12枚。主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形以瘦弱为宜。
6.与生姜的区别:生姜偏于止呕;干姜偏于止泻,二者有上下的不同。

细辛
一、应用
1.治“咳”,配干姜、五味子;治“寒”,配当归、桂枝、芍药、甘草。
2.细辛主治“口不渴”一证尤为重要。
3.细辛配附子、乌头等可用于剧痛。
4.“细辛舌”: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笔者称为“细辛舌”。
5.细辛主治咳逆上气,多配干姜、五味子,其痰必清稀;治四肢厥逆,多配桂枝、当归,其舌必淡红;治疼痛,多配附子、乌头、肉桂、干姜等,其疼痛必剧。
6.细辛与附子主治相似:但细辛主治必有水,附子主治必有寒。
7.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
二、用量
仲景用细辛,入汤剂宜量大,2-3两。

吴茱萸
一、应用:
1.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用于“寒”病的方药大多有止痛作用。
2.吴茱萸量越大,大枣用量就越大。

柴胡
一、应用
1.小柴胡汤中加减唯柴胡、甘草不可减,故可视为小柴胡汤的核心。
2.所谓往来寒热,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觉,即一种寒热交替感。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栗起,忽而身热而烦;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这种寒热冲锋枪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再推而广之,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
3.笔者将胸胁部、身体的侧面、腹股沟等部位称之为“柴胡带”。
4.详见“柴胡体质”
5.笔者经验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柴胡用量在20g以上方能显效。
6.四逆散是止痛升压剂。
7.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精神疲劳恢复剂。
8.笔者经验,使用逍遥散,除有腹痛等症状外,还要看舌,舌体要胖,边有齿痕,大使不成形,患者常有浮肿,尤其是晨起脸肿。
二、用量
柴胡用于发热,用量宜大;用于慢性肝炎,用量宜小。

半夏
一、应用
1.大剂量半夏用于治疗呕吐以及咽喉部症状。
2.半夏主治“呕而不渴,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证”。
3.不渴:指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的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
4.“半夏体质”

黄芪
一、应用:
1.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2.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3.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4.黄芪主治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
5.“黄芪体质”、“黄芪肚”-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6.麻黄证与黄芪证均治肿,但麻黄为无汗而肿,黄芪为有汗而肿。
7.《伤寒论》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
8.笔者经验,治疗高血压浮肿,可重用黄芪30g以上,并配相同剂量的葛根。
9.大量使用黄芪的时候必须看体型,有无黄芪体质的存在。
二、用量:
现代用量:治疗浮肿,大量60-120g;治疗半身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白术
一、应用
1.白术茯苓配伍可治小便不利及口渴。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畅。
2.白术、黄芪均能利水。但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3.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4.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桂枝12g。五苓散的客观应用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的齿痕。

茯苓
一、应用:
1.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2.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3.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其渴感并不严重,惟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4.茯苓舌: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5.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6.茯苓证与白术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猪苓
一、应用:
1.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性,猪苓治热淋。
2.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泽泻
一、应用
1.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2.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

滑石
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
一、应用
防己与泽泻都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但泽泻治眩冒,防己治关节疼痛,主治有上下之别。

葛根
一、应用
1.仲景使用葛根必配甘草,主治头项腰背强痛拘挛。
2.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3.项背强痛一证,非葛根证所独有。然而下利而项背强痛者,为葛根证所独有。下利的程度越严重,葛根的用量越大,所以葛根证识别必须看下利的有无。
4.葛根还是治疗口渴的重要药物。口渴,是无汗而渴,多为口干而不能多饮。
5.葛根30g,黄芪30g,川芎12g,桂枝10g,赤芍20g,生姜3片,红枣12枚。(笔者经验方)主治中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
6.葛根黄芩黄连汤多用于治疗糖尿病腹泻以及急性肠炎、痢疾等。

瓜蒌根
应用
1.瓜蒌根主治渴者。其渴感明显而难愈,喝水有解渴。
2.瓜蒌根证的渴与石膏证的渴相似,但石膏证是烦渴,且有自汗出;瓜蒌根证是苦渴,饮水不解渴。
3.瓜蒌根证与半夏证正相反,仲景常常用瓜药根即去半夏。半夏证是口不干渴而呕,瓜蒌根证是口干渴而不呕。所以,两者不能同用。

黄连
一、应用
1.黄连配黄芩是黄连最主要的配伍,也是诸泻心汤之祖方。
2.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3.“黄连舌”:舌质坚老,舌色红或黯红,舌苔黄腻而厚。
4.泻心汤(黄连3g,黄芩3g,大黄6g),是经典的止血剂、抗炎剂、解毒剂、健脑剂以及通补性的保健剂。
二、用量
1.仲景使用黄连有2个剂量阶段:大剂量除烦(4两),小剂量(1两)除痞。
2.笔者使用黄连,用于除烦在6g,用于除痞以及止利,则在2-3g。

黄芩
一、应用
1.黄芩与白芍、当归、白术、川芎同用可用于妊娠保胎。
2.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与热痹等。”
3.黄芩证中烦热最为重要。
4.黄芩本是止血良药,后世则用单味黄芩治疗出血。
5.笔者经验,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适应面较宽。不过,其血色多黯红,质或有血块,应是黄芩证的特点。
6.《伤寒论》黄芩汤是治疗热痢的祖方。
7.目前临床上泻心汤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其中,黄芩是必不可少的。
8.笔者经验,凡适用于黄芩者,其人亦必肌肉坚紧,面红唇黯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

黄柏
一、应用
1.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2.笔者治疗胆道感染,多配大柴胡汤,治疗尿踟感染、盆腔炎等,多配猪苓汤,再加连翘;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多配茵陈蒿汤;治疗痛风,多配五苓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配小柴胡汤等。

栀子
一、应用
1.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
2.栀子、黄连、连翘均可治烦,但黄连之烦是烦悸,栀子之烦是烦闷,连翘之烦是烦而汗。黄连烦悸而心下痞,栀子烦闷而胸中窒,连翘烦汗而咽中痛。不过,临床三药常常合用。

大黄
一、应用
1.大黄证的客观指征为“口燥舌黄”,其舌质坚老,舌苔黄厚干糙,或如干焦锅巴状,笔者称之为“大黄舌”。
2.大黄体质: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黯红,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
二、用量
仲景用大黄有三个剂量段:大量(6两,18g以上),攻下。中量(3-4两,10-12g),活血通经。小量(1-2两,3-6g),除痞退黄。

厚朴
一、应用
1.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二、用量
厚朴大量用于治疗腹潢。张仲景常用至半斤。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人参与厚朴的比例为1:8,如以1两为3g计算,则厚朴的剂量应达到24g为宜。而小剂量则用于治疗咳逆胸满、咽喉不利,量仅2-4两。

枳实
一、应用
1.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2.枳实与厚朴经常遇用,两者均能治胸腹满,但厚朴除满,是除胀满;枳实除满,是除坚满。厚朴除满不治痛,枳实除满且治痛。
3.按照目前用法,大便秘结者用枳实,腹胀满者用枳壳。
二、考证
古今枳实同名而异物,仲景所用枳实,即今之枳壳。对此,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他说:“六朝以前医方,惟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惟枳实,大者惟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

薤白
仲景薤白方共四,薤白与瓜蒌同用者三,与枳实同用者二。

石膏
一、应用
1.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数或浮大、洪大者”。
2.黄芪、石膏均治汗出:黄芪主治汗出而肿,不烦;石膏主治汗出而渴,必烦。
3.石膏与桂枝均治汗:桂枝主治汗出而悸,其脉缓而迟;石膏主治汗出而烦渴,其脉滑数。
4.石膏、白术茯苓均治渴:石膏治渴而大饮热水,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治渴而不欲饮,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5.张仲景石膏多配粳米。张锡纯先生有石膏粳米汤。笔者则多配山药。
6.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中出现严重渴感、出汗等症状时,白汤可配伍人参同用,方如白加人参汤。

龙骨
龙骨脉:作为客观指征的脉芤动,脉浮大而中空,轻按即得,重按则无。一些体形羸瘦的患者也可见此脉象。
人参:总的看来,人参多用于消瘦或枯瘦之人。
麦门冬:主治“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阿胶
一、应用:
1.阿胶主治“血证,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
2.仲景使用阿胶,必见血证。临床上,患者有以出血为主诉者,也有不以出血为主诉者,可以询问其有无出血倾向。
3.又其人多面色萎黄或苍白,皮肤枯焦,爪甲无血色是其客观指征。
4.阿胶为“衄家”之专药。
当归:合用当归,其人多羸瘦状,皮肤多干枯,或如鱼鳞状。所谓的肌肤甲错,甚至有脱屑,其脉多细。
五味子
五味子与泽泻均治冒:五味子治冒兼见咳,泽泻治冒兼治小便不利。
桔梗
桔梗专治咽痛。
桃仁
一、应用
1.桃仁主治“肌肤甲错”者。
2.小便自利与否,是鉴别桃仁证的指征之一。

从大量人群中去找寻体质这是一种方法,王琦教授研究体质也是在人最多的车站观察的。但是,体质的总结与观察,不光外表,体型、肤色、还有眼神,内心的独白,感受,甚至一个肢体的动作、喜好也可以作为鉴别体质的来源之一。还有典型的体质不多,复合型体质往往很多,刚开始要从基本入手,最好是高人指点,因为体质鉴别是从临床观察总结而来,是大量临床个案的积累。
1.桂枝类方:
白面书生桂枝舌,
体瘦腹拘汗自得;
皮疾心痹悸上冲,
多风多热痛肢节。
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中痛,改善体质。余常用于小儿体弱、不明原因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下午夜晚加重、夜间尿床、易鼻腔出血。是瘦弱儿童的调体方。

2.麻黄类方:
矿工无汗吃麻黄,
体壮干粗冷热强;
喘咳黄肿头身痛,
多寒多湿尿不长。

3.柴胡类方:
胸胁苦满柴胡带,
寒热往来经痛块;
气滞血瘀多谋略,
面黄肌瘦灰尘在。
1、大柴胡汤体质:性格偏内向。情绪易紧张、焦虑,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感受性强而适应性差,其人痛阈低,睡眠、饮食、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波动大。肌肉易于紧张,肩颈部常有酸重、拘挛感。体格壮实、颈部粗短、上腹角宽。皮肤干燥、肌肉坚紧。方脸阔嘴、唇厚暗红、肤色偏黑。
2、大柴胡汤腹证:不拘胖瘦,心下及胁下腹肌紧绷。压之深部均有抵抗感且不适疼痛。肥胖者腹部厚实腹肌不松软,瘦者腹肌紧张。“柴胡体质”常用的方剂有小柴胡汤,四塑散,大柴胡汤,柴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等。大柴胡汤体质体格壮实,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便秘。临证常与桂枝茯苓丸、桅子厚朴汤、半夏厚朴汤合用。见脸红、小腿皮肤干燥、舌暗合用桂枝茯苓丸,见焦虑腹胀合用桅子厚朴汤,见咽喉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
    小柴胡汤体质其人多瘦,两腮无肉,肌肉坚紧,表情抑郁。临证常与桂枝汤、半夏厚朴汤、当归芍药散、四物汤合用。见自汗、鼻塞、腹痛、关节酸痛合用桂枝汤,见痰多、咽喉异物感、咳喇合用半夏厚朴汤,见脸黄无光泽、轻微浮肿貌合用当归芍药散,见贫血貌、脸色偏黑无光泽合用四物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体质中等偏瘦,介于小柴胡体质与四逆散体质之间,多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尢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者。常合用桅子厚朴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体质面色多黄或白,常自诉对温度反应敏感,多有冷感,易疲劳,多失眠,多口干渴,舌质多湿润苔白。眩晕身体疼痛者合当归芍药散。
习惯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感冒,是受到了江尔逊老先生的弟子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里面有关此方,治疗虚人感冒的论述
4.大黄类方:
大黄旺食旺头顶,
烦热闭痛腹壁紧;
舌红坚老苔黄焦,
多火多热内实景。
5.黄芪类方:
黄芪胖软尊荣貌,
易汗畏风稀便倒;
贪食肢麻懒运动,
多风多湿浮肿泡。
“防已黄芪汤证,妇女比男子多,特别是所谓的贵妇人最为常见,一般皆呈皮肤白嫩的虚胖状。这些人大都希望再瘦一点。她们身体沉重,动作迟钝,浑身倦懒、连扫地做饭都懒得干,外出也是坐汽车,长期不活动身体,于是便越来越肥胖。饭量也很小,即使有一次两次不吃饭也没关系。多数人好喝茶。大便基本上每天一次,很少便秘。亦有月经量少不调者。因为胖,大都好出汗,夏季则汗流浃背。这类妇女一超过50岁,便有相当多的人诉关节痛,到晚上双足肿胀,自觉鞋袜紧箍。尿检查亦不见蛋白。腹部整体柔软而膨满,但无抵抗压痛。”
6.石膏类方:
四大指征择石膏,
脉渴汗热急症遭;
无形燥热危重症,
舌面干燥口难包。
7.黄连类方:
不安不眠黄连治,
脉滑并见烦痞利;
心肝胃火湿热毒,
舌红干老苔黄腻。
8.干姜类方:
干姜窍清无恶臭,
舌淡白腻苔滑溜;
呕恶胀痛咳喘状,
恶寒喜热多衣袖。
9.附子类方
附子沉眠神痿靡,
畏寒厥冷言行迟;
浮肿呕利关节痛,
体衰重在脉沉微。
10.半夏类方:
圆脸半夏人飘柔,
症多且怪面暗油;
痰证痞证或呕恶,
舌边白线腻苔留。
半夏线: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
对于“舌边舌涎”黄煌教授定为“半夏线”,是较典型的半夏证,也可引申为半夏舌之一。
干姜治疗寒证,诸窍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质清少稠,味淡微腥无恶臭。
半夏体质脸型多圆,性格飘柔参看体质简记。

1寒体——机能处在收敛、低下、阴冷、减退、沉迷的状态
色黄暗 、不易出汗 皮肤干燥粗糙 身困多睡 眼神呆滞 腰痛 腿痛 小便清长 大便易稀或先干后稀 舌淡 脉细微弱迟缓。
不易汗出面黄暗,皮肤干燥粗糙见,
身困多睡神呆滞,大便易稀或先干,
腰腿疼痛小便长,脉细微弱缓舌淡。

2热体——机能处在亢进、高涨、炎热、张扬、兴奋的状态
面红油光 声音洪亮烦躁易怒 眼屎多 口苦 唇红舌红 口腔破溃 牙龈出血 咽喉红肿 鼻子出血 生脓包或疮 多汗 尿黄
声音洪亮面油红,牙宣口糜咽红肿,
烦躁易怒多眼屎,口苦舌红唇亦红,
多汗尿黄鼻出血,皮肤生疮或化脓。

3虚体——物质匮乏和功能低下的状态
疲惫乏力 头昏健忘,易激惹 声音低怯 心慌气短 肌肉萎缩 皮肤干枯 动则汗出 嘴唇干瘪 头发脱落 脉弱少力 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头昏健忘易激惹,疲惫无力声低怯,
皮肤干枯动则汗,心慌气短肌萎缩,
经少色淡脉无力,口唇干瘪发脱落。

4实体——功能障碍体内毒素不能有效排出的状态
体型胖壮 腹部充实硬满 腹胀腹痛 胆大鲁莽、脾气暴躁 体重上升 便秘 生疮生痘 思维缓慢 女性闭经或经来不畅
体型胖壮腹硬满,脾气暴躁莽大胆,
体重上升腹胀痛,生疮生痘思维缓,
经来不畅或闭经,或者大便结与干。

5郁体——机能紊乱失调的状态
面黄或青 情绪低落 入睡困难 神疲乏力 胸闷心悸 便秘或腹泻
女性经前乳房胀痛
情绪低落青黄面,神疲乏力入睡难,
胸闷心悸四肢冷,怕冷怕风肌肉挛,
性欲低下头晕痛,便秘腹泻交替见,
女性经前乳房痛,柴胡类方用当先。

6瘀体——血液循环不畅的状态
面色暗红 面部毛孔粗大 鼻翼毛细血管扩张 下脚便秘痔疮
女性月经色黑有血块,淋漓不易干净
面色暗红毛孔粗,鼻红健忘眼圈黑,
少腹压痛舌紫暗,唇色暗红烦不寐,
下肢肤干腿腰痛,脚跟开裂痔便秘,
月经色黑有血块,不易干净漏淋漓。

7痰体——感觉出现异常的状态
营养尚可 眼神飘忽不定 紧张惊恐 耐力咽喉失眠心慌心悸
舌胖苔腻
营养尚可眼神飘,心情不定惊恐高,
耐力不佳易紧张,第六感觉灵敏超,
怕小动物咽异感,失眠噩梦来惊扰,
心悸心慌舌胖腻,痰生怪病要记牢。

8湿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状态
身体困重 性格温顺 反应欠灵敏 眼袋大 肌肉跳动下肢腹泻
女性白带量多
身体困重性温顺,反应不灵肌肉瞤,
多汗肉松眼袋大,皮肤黄白兼湿润,
小便不利泻溏便,下肢浮肿湿疹问,
或见脚气白带多,水液代谢障碍因。

药证体质口诀
一:桂枝篇
桂枝文弱体瘦 ,脉浮肤白神光;舌软暗润苔白,汗出腹痛心慌。
二:麻黄篇
麻黄略胖体壮,皮粗无汗淡黄;舌大唇暗苔白,清涕肿痛怕凉。
三:柴胡篇
柴胡中等偏瘦 ,面色暗淡无光;舌老紫暗苔正,胸满月信肢凉。
四:大黄篇
大黄肌丰体壮,面红唇厚油光;舌红焦黄苔厚,便秘畏热食旺。
五:黄芪篇
黄芪浮肿虚胖,面色黄白无光;舌质淡胖苔润,腹满麻木便溏。
六:石膏篇
石膏口干舌燥,面色红赤热烫;舌面有苔必干,烦渴热汗洪大。
七:黄连篇
黄连体格强健 ,面红皮紧精光;舌红苍老苔黄,恶热躁动长疮。
八:干姜附子篇
姜附阳虚阴寒,面惓萎靡失神; 舌质胖淡白润,便清脉微口冷。
九:人参地黄篇
人参地黄赢瘦,脉阴干枯虚象;红舌瘦苔光剥,慢萎色白补脏。
十:半夏篇
半夏怪异多肥,面黄灰暗失光;舌多暗腻苔正,痰证失音呕象。

半夏体质-古怪多疑,胃浅易呕,胖人多痰。
柴胡体质-忧郁性格,情绪化个性。
黄芪体质-贵妇人,养尊处优,好静少动,弱不禁风。
桂枝体质-胆小怕事。易汗易悸。
白术体质-湿性特征。易晕易重。
人参体质-干瘦,无精打采。
大黄体质-烦躁易怒易长痘。
参芪体质-无欲无求,静而少动。
精虚体质-强人硬汉,面红声粗,外强中干,昂首挺胸,自以为是。
大米体质——不喜欢吃杂粮(南蛮子)
面粉体质——不喜欢吃大米(北侉子)
鱼肉体质——不喜欢吃蔬菜(小屁孩)
蔬菜体质——不喜欢吃肉类(老和尚)
茶酒体质——不喜欢喝白开(大老板)
瓜果体质——不喜欢喝茅台(小伙计)

“桂枝体质”:
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为桂枝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心肾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足,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气阴两虚。

“柴胡体质”:
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四肢冷。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患者。柴胡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以及柴胡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半里不易透发,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或气滞,或血瘀。
男人,一脸的郁闷,表情淡漠,情绪低落,眼神中常常是茫然和抑郁
柴胡体质的男人,其实不仅仅是表情淡漠,各个方面都是很漠然的,一句话,意欲低下:饮食无味,没胃口;心情不好,不高兴;睡眠不好,没精神;性趣不高,没这个心思,就是做了也总是勉强应付草草收兵,两个人都不愉快;整天耷拉着个头,总是莫名其妙的疲乏无力;怕冷,渴望关心渴望温暖
柴胡体质的男人,总是低着头抽烟,狠狠的深深抽一口,长长的吐出去
柴胡体质的男人,总是叹着气对哥们说:哥过的不如意呀~
此男人是恶劣心境,典型的抑郁相
观其体貌神态,但见一郁便是,不必悉俱
   柴胡证诸多表现多表现在身体侧面,多为一侧,这是我临证对柴胡剂的一点体会,
足少阳胆经走的就是两侧, 两侧是少阳
张某,左侧上牙牙痛,红肿,口苦,口渴,时大便不爽,舌红苔薄而干,脉细弦,处柴胡24 黄芩12 清半夏 15党参15  生石膏50 细辛3 生姜30 大枣8枚
  按 一侧牙痛口苦,脉弦细,此柴胡证也,故处小柴胡汤,上侧牙痛,胃经也,故佐以石膏50,又本经称细辛利九窍,治疗各种疼痛,故加细辛,患者服药一剂半小时后即称牙已不疼
又牙痛伴大便不快用大柴胡
白净的桂枝皮肤,多愁善感的四方脸。
 怕冷,睡觉手脚不暖和,容易感冒鼻塞。其他正常。
   前天下午她来到店里,白静的皮肤下显暗红色,脉皆细无力,舌苔白,舌质暗红。血液循环不好,中气有不足。
   白净的桂枝皮肤,多愁善感的四方脸。
   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四逆散加当归10克。四包,机煎,带回去喝。另带玉屏风颗粒,吃一两个月颗粒。
   此案能否收效只有待长期跟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追踪:喝了四副药后手脚没有那么冰凉了,在空调房还是容易打喷嚏。
四逆散合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也可以预防冻疮。 

“麻黄体质”,
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咽喉多不红,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多见于体格壮实的中青年和体力劳动者。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痛、寒冷、疲劳等常是这种体质患者患病的主要诱因。麻黄体质是适合较大剂量服用麻黄以及安全使用麻黄以及麻黄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寒气郁表,或肺气郁闭,或寒湿滞留经络之间,或表里俱实。

“大黄体质”:
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但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红或暗红,舌苔多厚。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血粘度偏高。精神状态饱满,易烦躁,易激动。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病、感染性疾病等多见这种体质。这种患者长期使用大黄比较有效而且安全。大黄体质多见于中老年人。代表方为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黄连上清丸、防风通圣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积滞伤食,或腑气不通,或瘀热于内,或积热上冲,或积热逆于营卫之间。

“黄芪体质”:
其人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精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咽喉多不红,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体质的形成,除与遗传有关外,尚与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等有关。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的中老年人多见黄芪体质。黄芪体质是适用长期服用黄芪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代表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肺脾气虚,或表气不固,或气虚血瘀,或气虚湿阻,或中虚等。
“防已黄芪汤证,妇女比男子多,特别是所谓的贵妇人最为常见,一般皆呈皮肤白嫩的虚胖状。这些人大都希望再瘦一点。她们身体沉重,动作迟钝,浑身倦懒、连扫地做饭都懒得干,外出也是坐汽车,长期不活动身体,于是便越来越肥胖。饭量也很小,即使有一次两次不吃饭也没关系。多数人好喝茶。大便基本上每天一次,很少便秘。亦有月经量少不调者。因为胖,大都好出汗,夏季则汗流浃背。这类妇女一超过50岁,便有相当多的人诉关节痛,到晚上双足肿胀,自觉鞋袜紧箍。尿检查亦不见蛋白。腹部整体柔软而膨满,但无抵抗压痛。”
中医病机术语是气虚表不固,故多汗易汗必见。白术体质的肌肉是松软,但是不一定赘,黄芪体质就是赘肉。实际上黄芪体质是白术体质进一步发展。黄芪体质重在望诊和切诊,就是看你脸和切诊腹部、肌肉。
黄芪棒状,稍带木质,皮部黄白疏松
功效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较疏松;黄色质硬而韧富粉性,
简单的讲,黄芪因产地不同,外观色淡黄,暗黄,浅黄,
按之松软,粗细均匀 ,皮部白黄而疏松
总之黄芪的性状一
观之色黄而外表光滑,按之是胖胖的,松松软软的
这个是大家所熟习的,也不必引经据典的论述了,简简单单,一看便知
就高血压来讲,很多类型高血压的用清肝经的办法,是没有疗效的
而有的病人用了含黄芪的经方后,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压会快速下降至正常范围,而且反复的几率很小。
而有的病人用了无效或者加重,明明感觉辩证的相当好,就是时效时不效,甚至于有副作用,是不是辩证错误呢。
若是从体质上,就比较简单了
病人进门之后,一看皮肤色黄,肌肉丰满,简单的说就是个皮肤黄色的胖子。也就是尊荣人,那么用黄芪是安全的是有效地,退一万步讲,最多是无效,而不至于有副作用,相对是安全的。
如果是干干瘦瘦的,用黄芪之后会有很多变证,有的网友是有感受的,干瘦的家人用了黄芪以后流鼻血,而且不容易止血,很是惊慌失措。
黄芪体质:其人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精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简单总结就病人的体质是黄,胖,软
而黄芪的观感及手感也是黄,胖,软

“半夏体质”:
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并不羸瘦,肥胖者居多。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粘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粘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半夏体质是适合与较长时间或大量服用半夏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代表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胆汤、半夏厚朴汤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痰热内壅、痰气交阻、风痰上扰、痰湿内阻等。

“人参体质”:
舟状腹。“上腹部扁平而按之硬,且无底力和弹性。”(《张仲景五十味药证》)“腹壁较薄,腹主动脉的搏动轻触即得。”《门诊上看到的“人参体质”》上述可通过腹诊判断:用你的整个手掌抚按他的心下部,就可以比较明显的感觉到他心下部的搏动。人参体质腹部特征按张仲景的语言叫“心下痞硬”。如大半夏汤证的 “治呕者,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证的“利不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生姜泻心汤证的“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旋复代赭汤证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等。张仲景共同用到“心下痞硬”这四个字,而且都用到人参这味药
人参体质还有一个特点是骨瘦如柴,皮肤枯涩,面颊凹陷。当然还有一些胃肠道的症状:呕吐,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等。中医病机术语是:气津两虚。有如缩了水的茄子。人参体质重在脸谱的望诊和腹部的切诊。

 人参外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
简单的讲,
人参外观色灰黄,皱纹多,比较的细弱,
人参体质的病人也是如此,很瘦弱,面部及身上皱纹很多,比较干瘦。
慢性病,消耗性疾病的病人非常多见
治疗肿瘤病人,消瘦多用炙甘草,麦门冬,都属于人参体质。
(多说一句,疣状突起,与肿瘤是否有内在联系呢?
同理,心律失常的病人,消瘦,有人参外貌的用炙甘草是合适的
而皮肤黄的胖子,也就是尊荣人用炙甘草,那相对多是无效的,
再比如都是失血之后,年龄,性别都一样,感觉很虚弱,需要进食补益气血类药物,处方应该大同小异。但是体质不同,处方是不应该相同的。
一个干干巴巴,黑瘦,一个皮肤黄色大腹便便的尊荣人,处方就绝对不可能一样,黑瘦满是皱纹的,用了黄芪,诸多不适,黄皮肤的尊荣人用了人参,也可能是无效,应该干瘦黑黄的,满是皱纹的失血家,八珍汤,人参第一味药,人参为主。皮肤黄而光滑,肌肉松软的尊荣人,治疗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第一味药,黄芪为主。
纵观伤寒论。没有黄芪和人参同用的方子,虽然当时没有体质的概念,但是人参黄芪的使用,的确是有其适应症的。而不是虚证混用。胖国字脸颈短整体粗短就是大柴胡体质。但有这个体型的人很多,有的也兼有无力黄胖的黄芪体质。有是证用是药,既有大柴胡体质又有黄芪体质表现,也就是复合体质。故合用之。

“白术体质”:
“面有虚浮貌”,眩晕,头眩,我们可以在张仲景的原文找到答案:苓桂术甘汤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真武汤的“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扑地。”五苓散的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泽泻汤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近效术附汤的“风虚头重眩”。
白术体质常见的第二个证是重:头重见于近效术附汤的“风虚头重眩”;四肢重见于真武汤的“四肢沉重疼痛”;腹重见于肾着汤的“腹重如带五千钱”和“身体重”;还有防已黄芪汤的“风湿脉浮,身重恶风汗出者,防已黄芪汤方之。”这个重有比较典型的特征,除了患者自己感觉重以外,医生通过望诊也会明显的感觉到他的步态比较重、动作比较重、脚步比较重、整个身子给人感觉往下压。
第三是大便的异常,即便秘或便溏、下利等:便秘我们从张仲景的条文里面找答案,就是“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下利如真武汤的“自下利”、理中丸后加减法:“下多者还加术。”
还有一个是腹证:心下痞闷不适。如五苓散的“心下痞”,枳术丸的“心下坚”。“心下痞闷不适”是白术体质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临证观察,许多患者感觉心下部有东西堵住,不舒服,甚至胀、痛,心下部有振水音等。
白术体质的病机特点为脾虚不运。有如泡了水的豆腐。白术体质重在望诊和问诊。
“参芪体气状态”:参芪体质是不适合长期服用参芪类方。因黄芪偏升。现在的病大多是病过升少敛,而非过敛不升,大家想想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越来越不容易冷是一样的道理。
参芪体质特征是:无欲貌,形体较瘦,面色白或萎黄,肌肉松软,精神疲倦,懒动喜卧,唇淡,目光少神,眼球转动欠灵活甚则呆滞。少气懒言,对医者所问的回答语速较慢,声调不高,反应不快、不积极,甚则迟钝,由家属代陈述。动作迟缓,肢体语言不多。腹部平、软、松,缺乏底力。脉弱、微或浮、大无力。
参芪体质有很明显的望诊特点。我形容为泄了气的皮球:身体自觉软,他觉也软。这一般要在医院的住院病区才看得到,多是大病初愈,或放化疗或手术后的病人。

“精虚体质”:
肝气疏泻太过,肺气敛降不及。精虚体质是外强中干、强人硬汉的形象。精虚体质的人走路是昂首挺胸的,身体绷得很直,风风火火。与之相反的白术体质、黄芪体质,相对是弯腰,走路比较慢,性子相对也是慢性子。二者的形象,一为绷紧,一为松驰。
精虚体质是不能冒然用姜附剂,辛温剂都要慎用,要用酸甘温或平或凉剂,要用熟地,要用山茱萸之类的药,收敛一下。精虚体质重在望诊和脉诊。
人参体质,你就记住是缩了水的茄子;白术体质是泡了水的豆腐;参芪体质是瘪了气的气球;黄芪体质你就记住沼泽地、注满水的皮球;精虚体质是过张或绷紧的橡皮筋,马上就要拉断的那种。这些体质类型,都是精气虚,大多断为虚劳病,不适合或长时间用大剂量姜附剂。请注意,是长时间应用不适合,大剂量不合适,不是禁用,外感病有是证用是药,姜附剂不是不能用。

附:方证体制
======================
“温经汤体质”:
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指甲变薄变脆,缺乏光泽。还有的女性可以出现阴道炎、阴道干枯瘙痒,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许多妇科疾病,特别是卵巢功能性疾病患者多见这种体质类型。

“三黄泻心汤体质”:
营养状态比较好,无明显虚弱表现,面部暗红,腹部充实有力,食欲较好,大便干结或便秘,多有出血倾向。咽喉多充血,唇色或舌质红或暗红,脉象滑数。体检血压、血脂、血液粘度、血尿素氮较高者。目前最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以及出血性疾病。

“ 炙甘草汤体质”:
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貌。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良者,或极度疲劳者,或肿瘤患者经过化疗以后。患者精神萎靡,有明显的动悸感,并可伴有早搏或心房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消耗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或循环系统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等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类型。目前在临床上多见于肿瘤患者及老年病患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体质”:
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经常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也有见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头痛、胸痛、身痛、肢麻的中老年人多见这种体质类型。

“桂枝茯苓丸体质”:
患者体质比较强壮,面色多红或暗红、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腹部大体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多有头痛、便秘、腹痛腰痛、心悸等症状。妇科病、男性的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五官科疾病等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

辨病有病机,论药有药机,通过以上不同角度理解药机,不仅是辨证论治的实际执行力,也是处方用药的独具匠心的功力,医生水平高低与大医习业智慧,在药机上立见分晓。
善医者,必知药机,知药机方能驾驭本草,组方策略,才可以成为效如桴鼓之神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