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类方总论及桂枝汤

 新三国志 2023-02-11 发布于河北

桂枝类方总论

以桂枝为主药、以桂枝汤为基础的一类方剂,方剂亦体现了桂枝解表、调和营卫、平冲降逆、通阳化气的特点,其治疗的人的体质多瘦弱白皙、汗出易悸,其症状多有汗出、心悸等。

[类方概括]

学习桂枝类方首先要熟悉桂枝的特性,尤其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桂枝是如何被应用的。几乎所有含有桂枝的方子都归在了桂枝类方里面,通过对所有含有桂枝方剂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桂枝的特性。前面的药物解析章节有对桂枝的详细阐述,但是,我们要了解一点,桂枝首先是一味具有补虚作用的强壮药。总之,我们掌握桂枝类方要抓住桂枝的以下几个特点:

1. 解表、调和营卫: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2. 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桂枝甘草汤等。

3. 通阳:如当归四逆汤等。

4. 温中强壮: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新加汤、小建中汤等。

5. 桂枝的药证:气上冲;风寒汗出脉缓的表证;虚弱性的汗出症;发热;血瘀;痹症;消瘦虚弱诸证;寒冷血瘀性的妇科、男科疾患。

因此,以桂枝为主的桂枝类方也能体现出上述桂枝的特点。我们在应用桂枝类方时,要判断出患者具有“虚”的病理因素,无论什么疾病,均可大胆应用。像汗出、易感、心悸、四肢凉等诸如类似症状均有“虚”造成的。应用桂枝类方,就是要抓住“虚”,下面的体质和症状产生的原因也主要是由于“虚”。这个“虚”主要是偏于“阳虚”,可以是表阳虚,如卫表不固的汗出,也可以是里阳虚,如新阳不足的心悸。桂枝汤及其类方也可以作为虚弱体质的体质调理方剂。

[体质要求]

1. 体型偏瘦,皮肤白皙;

2. 腹壁薄而无力,腹部多扁平,腹肌较紧张;

3. 易出冷汗,汗后疲乏无力;

4. 心腹部悸动感,血管搏动感,易头昏晕厥;

5. 易腹痛;

6. 易失眠多梦;

7. 易胸闷气促;

8. 易身体疼痛,对寒冷、疼痛敏感;

9. 舌体柔软淡红或暗淡、舌面润,苔薄白;

10. 脉象浮大、轻按即得,按之软弱,脉多缓或迟。

[主要症状]

1. 外感:发热、恶风寒、汗出、关节痛;

2. 内伤:①气上冲,包括血管搏动感、心悸、上冲感、上热下寒(头面部烘热,四肢尤其是下肢冷感),胃肠蠕动快、腹痛,失眠;②易汗出,亦有无汗者;③手脚凉。

桂枝汤

[组成]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知此,勿令误也。(16)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当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小和之。(387)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金·妇人产后8)

[原文分析]

1.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13):桂枝汤证的主症,外感风寒,则头痛、发热、恶风,表虚则汗出。12条为桂枝汤证的症状的补充。

2. 气上冲(15):(1)血管搏动感加强;(2)胃肠蠕动异常或痉挛;(3)精神神经症状。桂枝可以镇静、安神。气上冲不能用汗、下,因为里虚。

3. 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24):病重药轻。

4. 大汗出,脉洪大者(25):大而虚的脉。

5. 病常自汗出者(53):桂枝汤人的体质状态,卫阳不足,汗孔易开。

6.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定时或不定时的发热自汗出的状态,是一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状态,这种汗出时虽然也热,但汗出后更容易受凉,且体征上找不到热象。

7. 身体疼痛者(372)、身痛不休者(387):表证未解。

[方解]

桂枝——趋在表之邪,治头痛、恶风、汗出、身痛,又治气上冲;

生姜——辛散以助桂枝力,又降逆止呕;

芍药——缓急敛阳以收汗,通血脉以强营,又治头痛;

炙甘草、大枣——益营血、气津以补足正气,又助芍药以缓急。

故全方共主外感风寒表虚证见头痛、恶风、发热、汗出、呕逆、气上冲、脉浮缓诸症。

[用方标准]

外感风寒表虚

1. 自汗(稍微遇热或活动就容易出汗);

2. 头痛、上冲、鼻塞、干呕;

3. 发热、恶寒、恶风;

4. 身体痛;

5. 腹壁软弱,腹直肌较紧张;

6. 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

7. 脉浮而弱。

[体质要求]

体型偏瘦,皮肤白皙;腹壁薄而无力,腹部多扁平,腹肌较紧张;目有神彩;舌体柔软淡红或暗淡、舌面润,苔薄白;脉象浮大、轻按即得,按之软弱,脉多缓或迟。易出冷汗,汗后疲乏无力;心腹部悸动感,易头昏晕厥;易腹痛;易失眠多梦;易胸闷气促,易身体疼痛,对寒冷、疼痛敏感。

[八纲辨析]

表证,寒证,虚证。

[应用]

1. 发热汗出为主要表现的外感表证:感冒、妊娠低热、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丹毒、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2. 汗出异常类疾病:妊娠汗出;

3. 气上冲:心悸、心动过速、失眠多梦、腹痛、妊娠恶阻;

4. 其他:无脉症。

[用方说明]

1. 本方是经方中最基本的处方,很多方子是由本方化裁而来。

2. 平素虚弱,容易出汗的人,小儿、妊妇感受风寒时最适合应用。

3. 本方是一种强壮补益剂,能使血行旺盛、身体温暖,增强各脏器机能,广泛用于各种疾患,不仅治疗外感病,更能治疗内伤病。

4. 桂枝汤之腹证虽不一定,然与脉弱相适应绝不能强壮充实。

5. 桂枝汤原文中虽然有干呕的症状,临床中不必过于拘泥,没有干呕的情况更多一些。

6. 在治疗杂病时没有自汗也可以使用桂枝汤,前提是体质虚弱。

7. 诊脉时若指下觉肌肤细腻而湿润,多半属桂枝汤证。

8. 患感冒后呈现桂枝汤证的患者,或为体质虚弱者,或为平素体质强壮而感冒后强撑、延误、医生误治致使身体衰弱时表现出来。

9. 桂枝汤常用于汗出异常性疾病。第一,就汗出的范围来说,即可以是全身的,也可以是半身的,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更可表现为局限性,如手、足等更上的范围。就程度而言,既可以是一般性的汗出,也可以及顽固性的汗出。汗出在量上表现不一。第二,既可以见于发病即汗出,以可以见于服药后的汗出。第三,病程的长短不一。第四,汗出可以发生在寒冷季节,但炎热夏季更容易见到出汗。第五,汗出的发作频率多少不一,有定时发作者,有一日数次者,有随发热而出者,有进食则汗出者,有动辄汗出者。总之,可以是很有规律的,也可以是随意性发作的。第六,汗出多伴有恶和恶风。(《经方100首》)

10. 使用麻黄汤、葛根汤发汗后,尚残留恶寒、恶风,发热尚未退尽时,也有可用桂枝汤的场合。

11. 何为气上冲?(1)血管搏动感加强;(2)胃肠蠕动异常或痉挛;(3)精神神经症状。桂枝可以镇静、安神。气上冲不能用汗、下,因为里虚。

12. 众多方书均将桂枝汤列为解表剂,此言之差矣,若深钻《伤寒论》乃知其为调和营卫之主方,当列入和剂的范畴,因此在煎药之时不必囿于“凡解表剂,宜武火急煎,因其气味多辛而芳香,久煮则辛散无力”之训,而应文火慢煮,且桂枝汤的方后也注明:“以水七升,微火取三升……”,知武火不宜也,而桂芍质地多坚,非银花、连翘可比,因此处方用药时应加注意,方不为误。

13. 服用桂枝汤后,一般要喝热粥,并要温覆取汗,避风保暖,饮食宜清淡。

14. 本方服法尤须注意,否则服后无效,或病转深陷,故王清任《医林改错》深底桂枝汤无用,非无用也,不啜粥故也。是以愚用此方时,加黄芪升补大气,以代粥补益之力,防风宣通营卫,以代粥发表之力,服后啜粥固佳,即不啜粥,亦可奏效。而又恐黄芪温补之性,服后易至生热,故又加知母,以预为之防也。此即加味桂枝代粥汤,方药如下:桂枝、生杭芍、甘草、生姜、大枣、生黄芪、知母、防风。(《医学衷中参西录》)

15. 恶寒发热,无汗脉紧者不可用;汗虽多,但发热不恶寒、烦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洪大者,不可用;酒后,脉洪数有力者,不可用。

[方药加减]

1. 程门雪认为桂枝汤最重要的有四个加减法,即;寒加附子,热加黄芩,虚加人参,实加大黄。

2. 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口苦的厉害,要加柴胡、黄芩;口干得厉害,加生石膏。

3. 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恶风、汗出、脉浮弱,同时又出现手脚冷,而色苍白或萎黄、疲倦、舌体偏胖大,苔白润或白腻等。

[方剂鉴别]

1. 桂枝麻黄各半汤:用麻黄汤发汗但脉太弱,用桂枝汤又虑其药力不足。

2. 柴胡桂枝汤:用于恶寒、发热、关节痛、头痛、腹痛等为主诉者,也用于胃炎、胃溃疡、胆囊炎、阑尾炎等。

3. 桂枝加黄芪汤:之所以加黄芪,是因为该方证比桂枝汤证更侧重于肌表停水。桂枝汤证兼有慢性皮肤肌肉疾病应使用桂枝加黄芪汤;伴有浮肿和小便不利时也要选用本方。还用于治疗渗出物多的其他疾病。有效治疗肿胀或轻度发热、渗出物多、容易化脓的湿疹。可用于慢性中耳炎属虚弱体质,流稀薄脓液,缠绵不愈者。黄汗、萎黄、浮肿等。

4. 发热欲呕用方鉴别:

桂枝汤:上冲明显;腹直肌拘挛;肿浮大软;偏寒

小柴胡汤:两胁痞硬;弦细小;偏热

分辨不清时,先桂枝后柴胡

5. 麻黄汤:均可见恶寒,发热,头痛,但麻黄汤证为表实,无汗,脉浮紧,本方证为表虚,有汗,脉浮缓。

6. 葛根汤:见项背强,余与麻黄汤鉴别要点同,但无喘症。

7. 小建中汤:均有虚劳自汗,但小建中汤有里急,腹痛。

8. 麻黄附子细辛汤:均有发热、恶寒,但麻方脉沉,寒冷感严重,无汗,本方有汗,脉浮缓。

9. 真武汤:均有恶寒,但真武汤身重,头晕,腹痛,手足冷,后背冷感较重,脉沉微。

[扩展应用]

1. 桂枝汤证又见口苦心烦等里热证者,可在桂枝汤中加黄芩6二两,即阳旦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若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可在其原方中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 对于妊妇的低烧和产妇的产褥热,老人的疲劳恢复等有卓效。(《中医经方在日本》)

3. 桂枝汤方后注有:若不汗,更服依前法。……乃服2~3剂。临证中若想迅速取效时可在其原方中加黄芪以补其胸中大气,加薄荷以助其速于出汗,不至若方后所云,恒服药多次始汗也。又宜加天花粉助芍药以退热(但用芍药退之力恒不足),即以防黄芪服后助热也(黄芪天花粉等分并用,其凉热之力相敌,若兼用之助芍药清热,分量又宜多用)。若遇干呕过甚者,又宜加清半夏以治其呕,此即速效桂枝汤(方名自拟)。又有屡用屡效之便方,较桂枝汤殊为省事,方用生怀山药细末半或一两,凉水调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适口,以之送服西药阿斯匹林1.0,得汗即愈,此即桂枝简易方(方名自拟)。(《医学衷中参西录》)

4. 对于小儿感冒、支气管炎及支原体肺炎后久咳不愈者,若热性体质,老师常用除烦汤或半夏厚朴汤加味,如桔梗、陈皮、连翘、枳壳;若体质偏弱,则会选择桂枝汤合玉屏风散以增强体质。

5. 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头重加石菖蒲10;黄涕加鱼腥草30;纳呆加砂仁6、鸡内金12、焦三仙各10;晨起口苦加黄连3、苏叶3;大量稀涕加半夏10。

6. 咳嗽、喘见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病证,新病当从太阳论治,常用方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久病当从痰论治,以半夏厚朴汤为主;也有从瘀论治的,用桂枝茯苓丸,及从少阳证治的大、小柴胡汤。但不论新久,有太阳证者,当先解太阳,方可捷效。(问诊时注意有无汗出、恶风)。

7. 桂枝汤:妊娠妇女诸多不适感觉,全身不适,纳差,懒怠,嗜睡,恶寒,烦躁——营卫不和。

8. 妇女更年期:诊治之法,以调和阴阳为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肾调治,凡见舌质红绛少苔,心烦而不得寐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二是从脾胃调治,凡见舌质淡而苔白,纳食不香者,用桂枝汤调和脾胃以滋营卫阴阳;三是从肝胆调治,凡见舌苔白腻,心悸胆怯,头晕呕恶者,用温胆汤清利肝胆以化痰热。

9. 产后风:初期不论汗出不汗出,因津血虚,其脉浮弱,恶寒发热,以用桂枝汤机会为多。亦有显柴胡证者,脉弦细不太虚,用柴胡桂枝汤,不可大发汗。重证,若狂乱,转属阳明兼有血瘀证者,与桃核承气汤,亦可参照“热入血室”治法选方用药,也有用大柴胡汤的机会。

10. 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治发热恶寒、身痒起疹者屡见良效。

11. 荨麻疹而有桂枝汤证之目标时选用桂枝汤有卓效。(大塚敬节)

12. 丹毒:脉浮弱,头痛,发热,恶寒的,可用桂枝汤,另外,还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十味败毒等。

13. 桂枝汤治疗全身性的或者局限性汗出证如手足多汗证,或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附子汤、二加龙骨汤。

14. 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老年性便秘。

15. 桂枝汤:治疗慢性泻利。(大剂量)

16. 桂枝汤加吴茱萸治胃痛。

17. 桂枝汤加附子、大黄治胃病。

18. 临床痹症多长期不愈,往往有血虚血瘀,故加芍药补血活血,以利于通痹活络,临床桂枝汤加茯苓白术附子更为常用。

19. 桂枝汤治疗术后自汗。

20. 桂枝汤应用:1、面瘫,面部恶风;2、肩周炎:恶风,可加葛根、附子、苍术;3、痛风:加大黄捷效;4、病毒性角膜炎:头痛,胃病,乳腺炎,右脚跟痛。

21. 桂枝汤加防风治太阳表虚中风证,见风腹泻最有效。

22. 麻黄汤证如果有自汗倾向者,不用麻黄汤,宜用桂枝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如果麻黄汤发汗后,仍残留恶寒和发热,则宜用桂枝汤。

[附方]

1. 瓜蒌桂枝汤

组成: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金·痉湿暍病脉证治11)

方解:瓜蒌根——缓解肌肉紧张,滋液。

用方标准:桂枝汤证又见口渴或拘急痉挛者。

应用: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

说明:先要排除表实的葛根汤证及表虚的桂枝加葛根汤证而确认本方证。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俱云“项背强几几”,此方云“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脉沉迟而犹用发汗法,是所以为痉病也。又治破伤风,与葛根汤证略相同,当以脉之浮数与沉迟断之。

2. 乌头桂枝汤

组成:乌头、蜜、桂枝汤

原文: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金·腹满寒疝宿食病19)

用方标准:大乌头煎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

应用:腹痛、寒疝、关节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