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教育面临软硬失调状态

 四地闲夫 2020-10-10

一方面是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投巨资打造农村学校。所以农村学校往往是当地建筑一个亮点,甚至有时候与周围建筑环境有些不搭调,不协调。但是重视教育投资学校是没有错的。

现在的问题是,学校越盖越豪华,硬件设施也越来越到位,包括住宿,学生餐,校服,这些看得见的东西都做得非常到位。

但在软的方面确是有些一地鸡毛的感觉。

首先说教师队伍,一个学校里面有本科以上学历,持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并不多,公办与民办教师一半一半比例。甚至还不到这个比例的。

这并不是说公办的就一定认真负责教学好,民办老师就不好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民办老师基本上都是当地就近的村民,而公办老师多数都是从外地甚至是城市来的,所以这个比例说明愿意到乡村学校做教师的人不多。

尽管这几年国家大力推动人才下乡,优秀教师下基层活动,各种扶持鼓励政策也很多。但是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到农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头疼的。

一是生源质量差,农村留守儿童占比很大一部分。这部分孩子处在爷爷奶奶的看管之下,缺乏有效监管,对学习不上心,对学习结果也不在乎,反正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孩子们糊弄爷爷奶奶的能力很强。有些爷爷奶奶受孩子父母委托叮嘱,也只会机械化,僵硬化执行学习监督,这种监督多半是无效的,并且还锻炼了孩子们跟爷爷奶奶斗智斗勇斗心眼的本事,最后还是一地鸡毛。

而有的家长常年在外,对孩子学习状态只是思想上重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和重视。只求孩子平安健康就行,对学习效果也不在乎。

这些问题让踌躇满志的外地高材生来乡村做教师的年轻人,一脸无奈。有力使不上,有心无力改变,有力也慢慢变得无心了。

不出大问题就可以。成了他们普遍的心态。孩子任性,家长不够重视,做老师的也无可奈何了。时间一长,那些有抱负的年轻教师,感觉不到成就感,认为大材小用,不甘心就此混下去,待不了多久就借口离开了。最后能长期留下来的就是本地的民办教师了。

再一个就是环境差,农村发展到今天,与过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差别,但是与城镇相比,还是有很多不足和问题。

大学生毕业去当老师,工资待遇高只是一个方面的诱惑力,实际上工资高,只是高那么一点点而已。而年轻人需要的各种方便,在农村并不能满足。这给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所以综合下来,很多年轻人还是选择留在城市比较有前途。

老碗哥认为。要重视乡村教育,不仅要有学校投资,硬件投资,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教育环境下手改变。

这个教育环境,所包含的就多了,最大的努力方向,就是想尽办法让孩子父母回村。作为教育环境要素之一。父母这个要素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孩子的终身老师,同时有父母在,就可以与学校老师形成合力,共同面对孩子,搞好教育目标。

可如何才能让父母们返乡呢?这是一个大课题,就得从农村改革着手,这么一说啊,绕了一个大圈又回来了,说到底,农村改革就是事关各个方面的大事,教育是首当其冲的第一要务。

农村改革好了,年轻人自然会积极返乡,只要年轻人返乡,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